慢性支氣管炎(簡稱慢支)是指患者的氣管、支氣管黏膜及其周圍組織出現了慢性非特異性炎癥。由于該病的病程較長且患者多為老年人,故該病又被叫做“老慢支”。該病患者常反復出現咳嗽(以早晨咳嗽最為嚴重)、咯白色黏痰或白色泡沫狀痰或黃色黏痰、喘息等癥狀,嚴重者可出現呼吸困難。由于慢性支氣管炎可引發慢性阻塞性肺氣腫及肺源性心臟病等疾病,因此“老慢支”患者一定要對該病進行積極的治療。然而,目前臨床上用于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的藥物大多只能起到緩解癥狀的作用,無法根治該病。而且讓身體耐受力較差的老年人長期服藥會給其帶來一定的副作用。因此,專家建議慢性支氣管炎患者應多采取非藥物療法進行治療。下面就推薦六種可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的非藥物療法:
一、腹式呼吸法: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可取平臥位,將一只手放在上腹部,然后進行腹式呼吸。呼氣時,讓放在上腹部的手隨著腹部的下陷而下壓(可稍加用力),待肺內的空氣完全排出后,屏氣幾秒鐘,然后開始吸氣。吸氣時,放在上腹部的手對腹部要保持一定的壓力(以不阻礙腹部鼓起為宜),這種壓力要一直保持到此次吸氣結束。這樣連做10次為一組,每天可做5組。需要注意的是,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在進行此項鍛煉時,全身的肌肉要放松。呼氣時要盡量使腹部下陷,吸氣時要盡量使腹部鼓起。每次吸氣的時間要比呼氣的時間稍長。使用此療法可增加慢性支氣管炎患者的肺活量。
二、吹口哨式呼氣法: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可取坐位,雙手放于雙膝上。先用鼻子吸足一口氣,然后把嘴唇縮成吹口哨狀,再慢慢呼氣,使氣體通過縮窄的口腔徐徐呼出。這樣做10次為一組,每天可做5~10組。需要注意的是,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在進行此項鍛煉時一定要用鼻子吸氣,因為這樣做可以使空氣在鼻腔里得到過濾和變得濕潤,從而能減少空氣對氣管的刺激。使用此療法可防止患者的支氣管發生閉塞。
三、擴胸法: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可取站立位,雙臂張開,做擴胸活動。在做擴胸活動的同時可左右上下活動頸部,并做深呼吸。此擴胸動作每天可做5次,每次做3~5分鐘。需要注意的是,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在進行此項鍛煉時,全身的肌肉要放松,每次做完擴胸活動后,可用雙拳輕捶上背或用手掌連續輕拍胸部20~30次。使用此療法可增強患者的心肺功能。此療法尤其適合合并有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老慢支”患者使用。
四、走跑交替法: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在進行此項鍛煉的初期,可先采取慢走的方式進行鍛煉。行走時要挺胸抬頭,并要配合呼吸訓練,即走兩步吸氣,再走兩步呼氣。按照這樣的節律每天可走1~2次,每次走20分鐘,鍛煉的強度應以不引起氣促為宜。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堅持按上述方法行走1~2個月后,就可以改為用走跑交替的方式進行鍛煉,其方法是:先慢跑30秒,然后再走30秒,以后可逐漸增加慢跑的時間,縮短行走的時間,直至用慢跑來代替行走。慢支患者可按照此方法每天跑兩次,每次跑30分鐘,鍛煉的強度應以僅出現輕度氣短為宜。需要注意的是,此項鍛煉需長期堅持(至少應堅持1年以上)才能取得明顯的效果。采用此種療法能增強慢性支氣管炎患者的肺功能,從而可改善其身體缺氧的狀況。
五、伸舌排痰法: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可取站立位,先做4~5次的深呼吸,然后將上身稍向前傾,張口,伸出舌頭,用力咳嗽兩次(第1次可以使支氣管內的痰液松動,第2次可將痰液咯出)。然后稍加休息,反復做此呼吸和咳嗽動作,連做5次為一組,每天可做3組。用此法咯痰的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其排痰量可比平時多1倍。采用此療法可幫助老慢支患者咯出更多的痰,從而可使其呼吸順暢,增加氧氣的吸入量。
六、按摩順氣法: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可取站立位,兩手交替由對側的肩部從上至下呈斜線抹至肋下部(可稍稍用力),每側各抹10次。然后身體向前傾,兩手握成空拳先后捶打對側的后背,各捶打10次。最后將雙手疊按在膻中穴上(胸部前正中線與兩乳頭連線的交點),先按順時針方向按摩30下,再按逆時針方向按摩30下,按摩時要保持呼吸的平穩。此療法具有促進肺部血液循環的作用,尤其適合有呼吸不暢、胸悶氣短的慢性支氣管炎患者使用。
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可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選擇上述一項或幾項療法進行鍛煉。剛開始時鍛煉運動量要小,以后可逐漸加大運動量?;颊咤憻挼倪^程中若出現頭昏、眼花、胸痛等不適癥狀,應馬上停止鍛煉,不可勉強。另外,有呼吸道感染和心衰的患者不宜進行上述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