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是孩子的‘體外子宮’,母親的懷抱也是孩子的‘體外子宮’。在哺乳時,母親在心理上更進一步加強了同孩子的一體感。”
人是早產三年的動物,因此造物主有意安排人類用一年的時間進行哺乳。事實上,哺乳是孩子的“體外子宮”,母親的懷抱也是孩子的“體外子宮”。當孩子依偎在母親的胸前時,同他在子宮里的情形是極為相似的:溫暖柔軟的乳房、圍抱身體的母親的臂膀、母親幸福安詳的目光……
哺乳一方面當然是為了生存,另一方面更是為了滿足從子宮出生后的皮膚饑餓。在哺乳時,母親在心理上更進一步加強了同孩子的一體感。
拒絕哺乳的母親自然難以同孩子建立感情,就是應付差事地步入也難以建立感情。現代醫學表明,孩子出生伊始,如果不立即進行母子接觸,那么就不會有一個良好的母子關系。曾有專家做過試驗,把母子分成兩組,一組是在孩子出生后,讓母親看一眼就送到育嬰室內;另一組則在6分鐘內做完必要處置后,讓孩子貼著母親的胸口,接著讓其吃奶,前后共安排約1 5分鐘,然后再送往育嬰室。
僅僅這15分鐘之差,體現出來的結果卻大不相同。按照36小時、1個月、1年、兩年后等35個檢查期,醫生發現,曾經接觸15分鐘的母親,抱孩子、吻孩子以及同孩子的愛撫行為比較多,而未做過這類接觸的母親,對尿布是否尿濕等孩子的清潔衛生出現了神經質的傾向,愛撫行為也較少。向醫生訴說育兒上的苦惱和辛勞的次數,兩者也有顯著的差別。
再比如抱孩子的姿勢。很早就有學者發現,大多數的母親都無意識地偏好用左臂摟抱嬰孩,這是一種本能,讓嬰兒貼近她的心臟,以獲得胎兒期就已熟悉的心跳聲。有人曾做了試驗,發現那些生頭胎的母親,只有在分娩后沒有同嬰兒分離的才養成了這種習慣,而同嬰兒分離24小時后的母親則沒有養成這樣的習慣。因此,人們得出結論,母親與孩子之間的這種聯系方式的形成。有個敏感期,這個敏感期就是嬰兒出生后最初的24小時。
所以,對于母乳喂養,我們過去過于強調人乳同牛乳、羊乳成分的不同。其實它們最大的不同,在于這種喂養方式給母子之間精神影響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