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瑞,男,漢族,1970年5月出生,北京師范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副教授、他在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后學習期間,先后跨化學、教育學、體育學、心理學多個專業進行學習和研究,曾從事過大學教師、同聲傳譯、報社專欄主持人等職業,擔任過外企公關部經理,大型企業集團人力資源部副總經理、培訓中心常務副主任、代理人力資源總監等職務。主要研究方向為高級人才選拔、團隊功能識別及組織優化、職場心理與領導力訓練。現主要為各層次學生講授《領導科學》、《人力資源測評》等近10門人力資源專業課程,同時兼任多家大型機構人力資源顧問。近年來,先后在國際心理學雜志、心理學動態、應用心理學、心理學探新等學術期刊上發表文章20余篇,已出版《領導科學與藝術》等專著,并自行開發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BT-LYR注意能力測試系統和TOMA(1.0-5.0版)職業管理者心理能力測試等專利系統。
目標設定對于個人職場成功之重要性,不論怎么說都不為過。人們大多能知曉當前工作目標,并在行動上為之積極努力,比如完成上級指派的一份文件的起草,協助相關部門對一塊土地投資可行性進行論證等等;但對3-5年的職場規劃,多半夢里依稀;對一生之終極目標,極少有人能說出一二。所以,對大多職場人士來說,盡管每天都很敬業,但由于沒有一套超越日常工作行為的價值體系去指導日常工作行為,導致每日的投入與努力,在時間序列上就不能形成有效累積,質的飛躍就難以形成,職場生涯謝幕時多半只能扼腕嘆息。
目標何來?眼見為實,耳聽為虛,榜樣的力量重于一切。劉邦當年初見出巡的始皇帝,感嘆之余,目標頓時確定。
高祖常繇成陽,縱觀,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可謂是英雄所見略同,對此項羽也感同身受,只是項羽的表達顯得粗野一些,害得他的叔叔項梁幾乎被嚇破了膽。
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沒有目標。職場生涯就沒了方向。職場成功就沒有邏輯前提。但行勝于言,目標固然重要,但與目標相伴相隨的行動比目標本身更重要。有了目標,沒有行動或行動方向與之偏離,無異于沒有目標。所以目標的實現,需要個體的行為變革作為堅強的支撐。
行為變革驅動力何來?按照約翰·科特與丹·科恩合著的《變革之心》的基本觀點,有效的變革流程依序為目睹(see)——感受(feel)——變革(change),而不是人們所想象的分析(analysis)——思考(think)——變革(change)。這里的目睹就是“通過戲劇性的情境、引人入勝的方式,引起人們對問題的注意”:感受是“目睹讓人們認識到變革的必然性,產生積極的感受”;變革是“人們開始為實現組織的變革愿景努力”。所以,變革的驅動力來自場景式的體驗而不是抽象的分析。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開闊視野,多與高人交朋友,不為習得性無助所困,《陋室銘》從另一個側面詮釋了行為變革的驅動力。
目標既定,驅動力十足,接下來團隊建設能力及組織化推進意識就是關鍵。終有所成者,必是善借團隊之力使個人能力得到幾何級數無限擴大者;而捶胸頓足的失敗者,往往過高估計個人能力,要么不知、要么不愿借團隊之力。從劉邦到曾國藩,從項羽到諸葛亮,正反兩個方面的例子,清晰可辨。
楚漢久相持未決,丁壯苦軍旅,老弱罷轉漕、項王謂漢王曰:“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愿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漢王笑謝曰:“吾寧斗智,不能斗力。”
如此看來,劉邦與項羽,在團隊建設能力及組織化推進意識確有本質區別。項羽個人能力強,“籍長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單挑打敗劉邦不成問題,于是便提出了單挑決勝負的請求。但劉邦軟硬不吃,說單挑我自然不是你的對手,但我通過建設并打造團隊,借團隊之力的組織化推進來勝你,卻是易如反掌。對此,劉邦在后來的高級干部會上曾經做過較為詳盡的總結。
高祖置酒雒陽南宮。高祖曰:“列諸侯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檎也。”
劉邦、項羽職場目標都非常明確,得天下,做皇帝,方向完全一致。論治軍與戰場上的殺戮能力,項羽的確遠在劉邦之上。但如同今天的很多知識型員工一樣,把自己能力看得高于一切,惟我獨尊,對團隊建設及組織化推進,既沒意識,也不主動出擊、自覺培養這方面的能力,大多也同項羽一樣,灰頭土臉地混到職業生涯的盡頭,對自己的個人能力依然盲目崇拜,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可憐呀!
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余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愿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向。漢軍圍之數重。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將。”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于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圍之、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
想想看,那是兩千多年前的冷兵器時代,頃刻之間死傷無數,對項羽來說,即使是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天下、國家、八千江東父老的生命及未來都不必考慮了,什么團隊建設,什么組織化推進,先放到一邊去吧。項羽確是有一技之長的人,但一技之長并不等于事物的全部,與得天下的組織成功差距還遠得很!僅憑一技之長的單線思維去面對紛繁復雜的整個世界,肯定是要吃敗仗的,戰場點對點的殺戮能力與得天下的系統運營的全局思考能力之間是有本質區別的。
團隊建設能力及組織化推進意識對個人職場成功既然如此之重要。那如何建造團隊呢?
首先是觀念上的轉變。這個世界是充滿競爭與合作的世界,有競爭必有合作,有合作必有團隊。關于競爭與合作之間的關系,在洛克菲勒留給兒子的一封信中,他這樣寫道:
我之所以能跑在競爭者的前面,就在于我善于走捷徑——與人合作。在我創造財富之旅的每一站,你都能看到合作的站牌。因為從我踏上社會那一天起我就知道,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只要存在競爭,誰都不可能孤軍奮戰,除非他想自尋死路,聰明的人會與他人包括競爭對手形成合作關系,假借他人之力使自己存在下來或強大起來。
合作可以壓制對手或讓對手出局,達到讓自己向目標闊步邁進的目的,換句話說,合作并不見得是追求勝利。遺憾的是,只有為數不多的人才了解其中的奧妙。
按照學術界較為統一(J.R.Katzenbach&Douglas K.Smith)的觀點,“團隊是由少數有互補技能、愿意為了共同的目的、設立業績目標和工作方法、相互承擔責任的人們組成的群體。”個人有所長,必有所短,對任何個人來說,面臨的工作場景都是紛繁復雜、千變萬化的,遠非個人能力所及,所以人人都需要團隊來成就自己,因為團隊不僅是個人能力的有效延伸,更是彌補個人能力功能缺失的唯一通道,是個人獲得生存權及發展權的一種基本模式。
其次是要深諳團隊建設與管理之道。個人能力有大小,職位有高低,但決定一個人最終能否有所成就,能成就多大事情,與他的團隊建設及管理能力成線性關系。如果只有村長的能力和水平,要雄心勃勃地去當縣長、當省長,甚至國務院總理,肯定是要鬧笑話的。
團隊建設與管理,在本質上就是他人是否愿意接納你,接納你后是否愿意,并在多大程度上愿意追隨你的可能性與現實性。正人先正己,所以,成功的團隊建設與管理始于個人品德的塑造。關于品德對個人成功之重要性,柯維在其全球暢銷書《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有詳盡描述:
我潛心研究自1776年以來,美國所有討論成功因素的文獻。我閱讀或瀏覽過的論著不下教百,主題遍及自我完善、大眾心理學以及自我幫助等等。對于愛好自由民主的美國人民公認的種種成功之論,已算得上了如指掌。
從這200年來的作品中,我注意到一個令人詫異的趨勢,那就是過去50年來討論成功的著作都很膚淺,談的都是如何運用社會形象的技巧與如何成功的捷徑。但往往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特效藥,治標而不治本,
比較而言,前150年的作品則有很大不同,這些早期論著強調“品德(character ethic)”為成功之本,諸如像正直、謙虛、誠信、勤勉、樸實、耐心、勇氣、公正和一些稱得上是金科玉律的品德。富蘭克林的自傳就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內容主要描述一個人如何努力進行品德修養。
品德成功論強調,圓滿的生活與基本品德是不可分的。準有修養自己具備品德,才能享受真正的成功與恒久的快樂。
品德塑造有很多具體內容,其中個人行為的自我規范及對應的情緒控制能力,乃關鍵中的核心。由于人是感性動物,對他人能否接納,第一印象往往起決定性的作用,所以從受眾愉悅角度有針對性地調整個人行為,是必須且重要的。孔子因材施教的偉大教育思想,《論語》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論斷,說的就是這些道理。
同時,人還是理性動物,如果說自我規范行為,給他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開啟了他人接納自己的大門,那進門后能否成為主人兩肋插刀的生死朋友,在更高層次上去規范自己的行為,不斷調控個人情緒,養成正直、謙虛、誠信、勤勉、樸實、耐心、勇氣、公正等被柯維稱之為金科玉律的個人品德,則是團隊建設與管理的關鍵,這些在卡耐基《人性的弱點》等書籍中都有詳盡描述,感興趣的讀者可深入閱讀。
有了良好的個人修養,值得他人信賴的品德,成功的團隊建設與管理便有了堅實的基礎,接下來就是團隊功能優化的問題,關于團隊功能優化,在明代洪邁的《容齋隨筆》一書中有這樣一段精辟的論述。
七國虎爭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然六國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國人,如齊之田忌、田嬰、田文,韓之公仲、公叔,趙之奉陽、平原君,魏王至以太子為相。獨秦不然,其始與之謀國以開霸業者,衛人公孫鞅也。其他若樓緩趙人,張儀、魏冉、范雎等魏人,蔡澤燕人,呂不韋韓人,李斯楚人,皆委國而聽之不疑,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諸人之力也,
從組織行為學的觀點來看,就是異質性團隊戰勝了同質性團隊的經典案例。基于異質性團隊的基本理論,個人要想在職場中取得成功:一方面要使自己成為團隊中難以取代的人物,需具有能有效促進團隊績效提升的獨門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要從團隊功能優化角度去確保團隊角色齊全、功能互補。
《西游記》中的團隊就是一個很好的團隊功能優化的例子:孫悟空有些個人英雄主義,這是大家都知道的,早期他與直接主管唐僧的磨合總有些問題,但西天取經的八十一難沒有他還真不行,火眼金睛識妖怪,一個跟斗十萬八千里,上天入地搬救兵,非他莫屬,因此他坐上了大哥的位置;八戒長相寒磣,好色、貪財,武功不如孫悟空,踏實勤勞不及沙和尚,但就是他愚笨的直率,成就了他在整個團隊中不可取代的組織融合劑的地位,坐上了第二把交椅。沙和尚似乎沒有優點,也沒有明顯缺點,其實不然,他的性格屬于典型的老黃牛,任勞任怨搞運輸,緊急情況時幫幫兩個師兄打打下手。想想看,孫悟空、豬八戒來挑擔子、搞運輸,不是能力問題,而是個性問題,高興時游戲一把可以,但要像沙和尚那樣從東土大唐一直挑到遙遠的西天印度,均非其所長,難以勝任,憑借這點,沙和尚贏得了不可取代的第三把交椅。最后看看團隊的領導者唐僧同志,不但不會武功,還屢屢把妖怪當好人,幾次因為個人信息甄別能力問題差點葬送了團隊的命運,但不論是妖魔鬼怪的威脅,還是江山美女的誘惑,他西天取經的目標從來沒有動搖過。憑借這點,唐僧同志成了名副其實的老大。試著想想,如果西游記團隊中少了其中一個,或多了一個,情況又會怎樣呢?
思想的深度乘以心胸的寬度,再乘以眼界的遠度,這既是衡量個人品德的尺度,也是個人團隊建設能力及組織化推進可能性的邊界。所以,轉變觀念,明確目標,規范行為,養就值得他人信賴的高尚品德,不斷學習,主動出擊,為我所用。積極打造有助于個人成長并成功的團隊。并像劉邦同志那樣,“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既能把組織生存及發展的壓力自上而下有效傳遞,又能對組織績效確有貢獻者充分肯定,確保團隊中成員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及創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激發與保留,那何愁西天取經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