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去吧!踏著祥云去天堂,
那里天空有彩虹,
山澗溪水有池塘;
孩子,去吧!披著霞光去天堂,
那里青藤有檀香,
峻石涵洞有果糖;
孩子,去吧!騎著月亮去天堂,
那里林中有蟬鳴,
浪尖海底有魚翔。
孩子,去吧!帶著鮮花去天堂,
那里紅墻有花園,
青草綠樹有海棠;
孩子,去吧!背著書包去天堂,
那里小鳥游畫廊,
海市蜃樓有學堂;
孩子,去吧!牽手一起去天堂,
來世還做父母仔,
你等待的是爹娘!”
——這是一位《小康》讀者寫給地震遇難孩童的詩歌《送孩子去天堂》。他說,他從沒寫過詩,但是他想為孩子們寫一首詩。
“寶貝,記住我愛你!”
——關于母親的故事
地震的前一天恰逢母親節,也許很多媽媽還沉浸在節日的溫馨之中,然而殘酷的現實卻摧毀了一切。
災難中,無數母親用血、淚、乳汁、愛和生命再次詮釋了“偉大”的意義。
那個三四個月大的嬰兒,正睡在自己溫暖的紅底黃花的小被子里。他根本不知道,這個世界發生著怎樣的天崩地裂,他更不知道,是母親給了他第二次生命。她被發現時,身體已經變形,但脊梁依然堅強,死死地撐住了坍塌下來的廢墟,護住了自己的孩子。離開人世前,年輕的母親掙扎著在手機上留下信息,“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下來,一定要記住我愛你!”
當救護人員在一處嚴重受損的屋角找到三歲的宋馨懿的時候,發現她被已經逝去的父母身體翼護著,他們的背上,壓著一塊巨大的水泥板。她的母親,雙手使勁撐著地面,仿佛要給孩子留出足夠的生存空間。
北川陳家壩鎮,當救援人員發現一位30來歲的婦女時,她面朝地面,被店鋪的整面墻壓著,在她懷里,是一個六七歲的小女孩。她抱得如此緊,根本不能將她們分開,士兵們只能含淚將這對母女合葬。
都江堰一處坍塌的民宅里,當救援人員把母親的乳頭從女嬰嘴里拿出的時候,她不安地哭泣起來。而那沾滿灰塵的乳房,是已經死去的母親給孩子的最后的滋潤。
士兵們發現孩子母親時,她已經滿面灰塵、面色蒼白地死去了,懷里抱著一個滿臉是血的嬰兒。她弓曲的背,依然堅強地抵擋著巨大的木梁。當救援人員將孩子抱出來才發現,孩子臉上的血是母親手腕靜脈血管里流出來的,血流滴的方向正對著孩子的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