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天使,這幾乎是世間最美麗最圣潔的稱呼。
每一次突如其來的重大災難,總是他們如同天使降落人間,撫慰人們的痛苦,療治人們的創傷,他們妙手與仁心同在。
“非典”如是,大地震如是。
然而,我們容易忽略,忽略了在災難面前,他們的生命與我們的生命同樣脆弱,他們其實與我們一樣也有對生的渴望和對死的恐懼。只是,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為著一份神圣的操守,他們勇敢擔當。
請記住他們,那些在災難中,對生命不離不棄的白衣天使,那些帶給人們生的希望的白衣天使。
而記住他們,不只是在抗震期間,不只是在災難期間。
對于他們,我們要與遺忘作戰。
5月19日下午2點28分,成都全市行政區內420余臺防空警報驟然鳴響,震徹云霄,整座城市在這一刻沉浸在悲愴的哀悼中。
華西醫院急診科樓下,800多位醫護人員穿著統一的工作服整齊列隊,首排的醫護人員拉著“眾志成城,抗震救災,牢記使命,救死扶傷!”的橫幅,所有人低著頭,憔悴的面容上表情凝重。
默哀,大家拉著的手不愿放開
那一刻,骨科病房內的董云萍強忍著右腳踝的傷痛,堅持下床,硬撐著站起來,朝著家的方向低下頭。
李小麟是醫院一名做心理危機干預的工作人員。她剛走到住院部七樓的一間病房,耳邊就想起了警報聲。“讓我們把手拉起來,為那些去世的親人默哀,希望他們能夠一路走好。”她話音剛落,病房里的人們慢慢伸出了手,大家手拉著手,圍成了一個圈。
一分鐘,兩分鐘,三分鐘,時間在悲傷里嘀嗒走過,有人抑制不住地開始哭泣,三分鐘后,大家還是手拉著手,不愿放開。
三分鐘默哀后,在急診室樓下的800多位醫護人員在院長石應康的帶領下含淚宣誓:“我們愿以性命相托,與災區人民血脈相連,不拋棄,不放棄??”
2點40分,一輛救護車又呼嘯而至,還沉浸在悲痛中的醫護人員火速沖向剛剛停穩的救護車, “挺住,挺住!你已經到我們醫院了!”一個堅定的聲音,有些嘶啞,卻很洪亮??
“現在轉來的病人逐漸少了很多,剛開始的那些天,有時候都是十幾臺救護車一起往里進,我們這些醫生,護士,志愿者五六人組成一個小隊,不斷等待著接送傷者。他們很辛苦,一直不停地工作著。”石應康院長站在旁邊,看著自己的醫護人員,通紅的眼睛里充滿了心疼和驕傲。
堅守生命的戰場
石院長的臉上表情肅穆,眼睛一刻也沒離開過那些忙碌的身影。地震發生的一刻,醫護人員表現出的敬業和堅強讓他感動不已,一幕幕畫面總會不斷在腦海里重放。
5月12日下午2點28分,醫院大樓突然發生了劇烈的搖動,很多人恐慌地拼命往樓下跑,病人家屬亂作一團??
當時,醫院里有30多臺手術正在緊張地進行著。肝膽外科主任李波主刀的一臺復雜的肝癌手術已經到達了關鍵階段。手術室劇烈的晃動帶動了手術臺的移位,室內的醫護人員本能地護住病人。
“繼續!”李波命令,手術在強震中艱難地進行,所有人都全神貫注,穩如磐石。
石院長心急地在這30多間手術室奔走:“可以嗎?需要我在嗎?”
“不用,不要小看我們,我們沒問題的。”所有的手術進行人員都堅定地回答,這讓他原本焦急的心穩定了很多。
下午5點56分,最后一臺手術順利完成,醫護人員們又趕快將所有的病人撤離到安全地帶。
從地震發生的那一刻起,醫院的中央運輸隊上上下下忙得不可開交,一些正在休息的員工也迅速投入到病人的轉移工作中,200多位員工全部出動,不分晝夜輪流運輸。
伴隨著一次又一次的余震,醫院內所有的工作人員都緊張有序地忙著轉移病人。很多人聲音嘶啞,汗流浹背,手腳都磨出了水泡,但是沒有一個人脫崗,沒有一個人怠慢,他們守住自己的戰場,為了那些需要及時救治的生命。
鐵人,也沒能阻止淚水的決堤
為了能在第一時間搶救傷者,所有的醫護人員都以醫院為家,連續奮戰在搶救一線上。記者在醫院很多辦公室的門上,都發現了貼著的一張小紙片,“如果我不在辦公室,請給我打電話??”為了便于聯系和溝通,很多醫生都安置了這張臨時的“名片”,讓病人和傷者家屬能夠在需要的時候立即找到他們。骨科主任裴福興也設置了這張名片。
從地震發生那天到5月19日,七天時間,168個小時,他就一直留在醫院里,中間就回過一次家,洗了個澡短暫地休息了一次,而剩下的時間里,白天黑夜對他來說已經不再重要,唯一的活動就是救治工作。“這里就是我們的戰場!”在連續奮戰的日日夜夜,裴主任將他的“鋼鐵”美譽表現得淋漓盡致,而面對災難的無情,他也難掩心中的悲痛。
地震發生后,華西醫院作為西南地區的國家級疑難重癥診療中心,許多重災區的危重傷員,地市級醫院無法救治的危重傷員,大多通過飛機、救護車等方式運送到華西醫院,在這些傷員中,骨科傷員約占90%。骨科醫護人員的工作在極短的時間內,爆增了幾倍,壓力巨大,裴主任帶領他的團隊只有不間斷地忙碌著。
每天,裴主任都要負責病人情況的跟進,做好整體的醫護人員的統籌安排,還要接待前來增援的各地的醫護人員,協調各方面的工作。他奔走于病房和骨科各辦公室之間,幾乎是用小跑的速度,旁邊的年輕的工作人員都常常跟不上他的腳步。
5月19日第一次見到裴主任,他滿眼通紅,協調工作時聽得到沙啞的聲音。不敢打擾他的工作,只能在旁邊默默地跟著他的行程。
上午9點40分,裴主任早已投入到工作很久,來到二樓骨科病房,安排醫療隊進行工作分工。
9點47分,他回到了七樓的骨科病房。
10點05分,他終于回到了自己的辦公室喘口氣,喝了口水,吃了一片治療胃病的藥,然后又趕快回病房和護士長交流了病人的情況。
地震發生后的三天三夜,他持續奮戰在搶救工作的一線,過度的勞累加重了他的老毛病慢性腸炎。他身邊的同事介紹,裴主任前一天早晨就開始腹絞痛,晚飯和第二天早飯都沒有吃,但他仍然堅持著。當天,裴主任又在工作中弄傷了左手手指,冒著被重癥病人感染的危險,他仍然只字未提,只是到醫護室簡單地包扎了一下就又投入到了工作中。
整整一周的救援工作中,裴主任一直秉承著他“鐵人”的勁頭,然而他畢竟還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他的老岳母因為重病也一直在醫院住院,病房離他工作的大樓僅僅100米的距離。老人曾是他的恩師和同事,裴主任對她的感情就和親娘一樣。地震發生后,他再也沒有時間去看過。想起重病在床的老人,這位“鐵人”突然沉默,眼圈紅了,拼命想止住溢出的淚水,卻還是沒能阻止眼淚的決堤。
七天來,這是裴主任第一次哭,而第二次卻是為了在災難中脆弱消逝的生命。
5月17日晚上11點,當得知被埋超過120小時的危重傷員即將被送來醫院治療時,他早早地守候在急診科門口。當急救車一到達,他一個箭步跨上了急救車,查看傷員的情況。這是一個年輕的小伙,他的呼吸、心跳等生命信號已經消失。
裴主任一邊做著搶救,一邊瞪著雙眼不斷吼著。
“繼續努力!”
“再來!”
“不要放棄!”
然而生命是脆弱的,經過醫護人員超過1個小時的奮力搶救,病人還是因傷勢過重,在救護車上死亡。看著病人逐漸冰冷的身體,身邊期待奇跡出現的目光,已經汗流浹背的同事,裴主任低著頭默默地流著眼淚,他無奈于災難的無情和生命的脆弱。
悲傷的同時,不能放棄生的希望。晚上7點,早過了下班時間,可是他和同事們仍然工作在崗位上。
深夜10點,救護車再次開進醫院,重傷者等待著他們的救治。
深夜11點,裴主任的身影還在骨科的各個樓層不停地奔走忙碌著??
小綠房:為生命把關
每天都有來自不同災區的重傷病人被緊急送往華西醫院。120急救車不斷地從大門口開進來,很多醫生、護士和志愿者等待急診室門口,隨時準備接送病人。
“抗震救災剛開始的那幾天,每天都有十多輛救護車同時往醫院里開進,每當一輛救護車開進,都會有包括醫生、護士和志愿者在內的五六人團隊接手病人,那段時間最忙的時候至少有100多位志愿者排隊等候。”石應康院長接受《小康》記者采訪時說。他的眼睛也是紅紅的,和那些醫護人員一樣,已經連續30多個小時沒有休息。
醫護人員辛苦奮戰一線的同時,最讓石院長感到欣慰的是,醫院的感染疫情控制及時、到位,并快速地形成了傷員救治流程,嚴把傳染源的散播。醫院大門旁一個簡易的綠色小房子看起來十分簡陋和普通,可是這卻是救災分檢后送流程的第一環節,也是最為重要的關口。
5月19日下午2點48分,醫護人員剛剛結束悼念活動還都沉浸在傷痛中,而大門口就傳來了救護車的鳴笛聲,應聲而來兩輛救護車接踵而至。此時,醫護人員趕快收起了傷痛投入到工作中,了解傷情、抬上擔架車,醫護人員趕快將傷患者推到了小綠房里。
在這里,醫生必須牢牢把住挽救生命的三大關口:生命體征關、傷口感染關、緊急處置關。當傷患者被推進小綠房后,醫生會對其作初次而完整檢查,確認損傷部位、類型,生命體征是否平穩,是否需要接受截肢等急救手術。此外,更為關鍵的是還要牢牢把握傷患者是否出現感染,尤其是氣性壞疽等特殊感染,保護傷患者的后續生命安全。
“在震后60-96小時內,我們所收治的來自汶川、北川、青川等重災區的傷員中,目前已發現有合并氣性壞疽的傷員。這種傳染菌可借助醫護人員的手、物品和器械接觸,造成更廣泛的感染。所以要特別嚴防控制。”石院長介紹。
小綠房的醫療專家們會將傷患者分檢,然后送到指定的處置部門。對傷患者的所有衣物、被褥等污物,醫療廢物全部就地銷毀,保持病區及空氣環境清潔與通暢。“這套傷員救治流程已經得到了省衛生廳的認可,并在全省抗震救災醫療工作中推廣。”石院長表示。
截至5月20上午8點,華西醫院共收治災區傷員1574人,現住院治療病人756人,轉入ICU治療48人,完成手術733臺次。小綠房還在不斷地對送來的傷患者進行分檢,它看起來普通卻承擔了嚴把生命關口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