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不再僅僅是一個地名,它讓全世界人牽腸掛肚,也成為讓中國人乃至全世界感動的地方。
這里凝聚起全中國人的愛心。
這里集結起全世界人民的祈福。
國際社會:緊急援助
5月21日,聯合國系統向中國政府正式捐贈了800萬美元。“聯合國隨時準備根據中國政府的要求,對地震災害引起的各種人道主義需求提供進一步的支持。”聯合國系統駐華協調員馬和勵表示。
此外,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還購買了價值43萬美元的救災物品以幫助學生盡早復課;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已經將可供10萬人維持一周的方便面運送給地震災民。
“當時我正在青島機場等待回京的飛機,”國際生態安全合作組織主席蔣明君先生在接受《小康》記者采訪說:“回到北京打開電視,知道了汶川發生特大地震,當時我就流淚了。”經歷過唐山地震搶險的蔣明君先生清晰地記得當年地震的情形,“吉林地區落下大量的隕石”。而當年在部隊任職的蔣先生接到任務前往唐山救災,面對一夜間變成廢墟的城市,他用心情悲痛來描述自己當時的心情。
“所以,對汶川這次地震,我能夠體會到災區人民的痛苦”,蔣明君立即發出“國際生態安全合作組織主席團緊急通告”。通告決定:將協調俄羅斯、馬來西亞、香港等成員機構及有關合作單位為四川重災區提供援助;呼吁本組織成員國、所有駐外機構、分支機構以及合作單位向災區伸出慷慨的援助之手。
緊急通告迅速地將國際生態安全合作組織的工作人員號召起來。“我們的副主席,施拉普諾夫,是一位70多歲的俄羅斯人,他立即要去獻血,并且一再要求去四川災區。”蔣明君先生說。但是考慮到施拉普諾夫先生的年齡,他們還是極力勸阻了這位充滿愛心的國際友人。
施拉普諾夫先生盡管未能前往汶川災區,但他在救災工作的這幾天里一直忙忙碌碌。“他來來回回地跟俄羅斯的緊急情況部聯系救災物資的捐贈,目前已運往四川。”據蔣明君先生介紹,俄羅斯以四架大型飛機運輸救災物資送往四川,“主要是帳篷和毛毯”。
汶川地震這場災難使我們心情沉重,但面對災難,人與人的相助,滾燙的愛心傳遞卻又給人以感動。“很多國際友人都給我打來電話,表示愿意提供幫助。”蔣明君先生說,挪威的前衛生部部長克里斯蒂立即動員挪威民眾為中國災區捐款,不到幾天時間就籌集善款2400萬人民幣。
“整個賑災過程中發生了太多令人感動的事情。”蔣明君先生對《小康》記者表示,現在他開始考慮災后重建的事情,并計劃在都江堰捐贈一所希望學校:“在這次災難面前我們是空前的團結一致,讓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汶川的明天可以更美好”。
冰島:賑災工作是重點
“零度報道”是新聞工作者的原則,也就是要求記者在對事件進行報道時不帶感情,從而做到客觀。但在這次賑災過程中,我想沒有人是不被感動的。
在5月初聯系冰島駐華大使館,約定月中采訪。當黑色5·12發生時,原定采訪計劃不得不取消。
“沒有關系,在這個時候,我們都能理解,你們就集中精力做好汶川地震的消息報道吧,同時也記得保重身體”,冰島駐華使館工作人員蔡曉丹在電話那頭聲音懇切,而且說自己看到新聞時,心里焦急萬分,總希望能為災區的人們做些事情。
5月19日,再次聯系到冰島駐華使館,希望了解冰島方面對汶川地震的反應情況。本來約定下午的采訪因為臨時決定要前往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與民政部就“災后群眾生活安排問題”的新聞發布會又起沖突。
于是,只能通過電話采訪,而且是坐在前往新聞發布會的出租車內。對于這一系列的變化,冰島駐華使館方面表示:“可以理解,現在大家都是集中力量在做賑災工作”。
“在冰島的華人比較少,只有200多名,但地震發生后,他們很快就自發地組織起來進行募捐,自己也是紛紛慷慨解囊。”其中一名華裔小朋友為募捐活動寫下了自己童稚的心愿:“六一兒童節快要到了,我存了五百塊錢,要到上海去買東西,但我聽到爸爸媽媽說四川地震,我就想把這五百塊捐給四川的兒童表示我一點點心意。我心里很難過,我祝愿他們能夠早日回到學校。”
“這一個星期冰島的報紙都是頭版頭條地關注汶川地震,全是最新的動態。”蔡曉丹說。同時,作為冰島駐華使館的工作人員,蔡小姐表示自己每天也總是在聯線冰島國內,通報災區急需的物資。
“雖說我們使館工作人員不多,但我們還是盡自己的力量來捐款。我們的參贊到目前為止,已經參加了5次捐款。在工作單位募捐時,或者參加賑災活動,以及在生活的社區,他們總是積極地為災區的人們提供自己的力量援助。”蔡曉丹說。
冰島是一個幾乎建立在火山巖石上的國家,境內有100多座火山,其中活火山20多座。“冰島也經常發生地震,盡管因為地理原因,以及人口密度小,所以,傷亡不大,但對于這次汶川特大地震,我們來自冰島的工作人員都說可以理解災區人們的疾苦,也知道救援工作的困難。”感同身受,是冰島工作人員在談到汶川地震時使用頻率最高的一個詞語。
冰島方面表示希望在災后重建時發揮自己的力量,同時愿意在地震研究和預測領域與中國合作。
倫敦:悲痛與感動同在
5·12之后,旅居英國倫敦的柴泉開始忙碌起來。采訪她的過程時常被募捐活動中止,而《小康》記者總會說:“你先把那邊的募捐工作做好,有時間再訪談。”采訪陸續進行了一個星期。
“你怎么形容這些感人的場面都不為過。”5月20日19時,《小康》記者聯線英倫的柴泉,她在電話里感慨。
災情發生后,旅英各主要華人華僑社團、留學生和中資機構都發起“心系災區”募捐活動。截至5月19日上午,中國駐英大使館共收到各界捐款24萬英鎊。
“也有英國人士,他們會通過支票或轉帳方式向我們捐款。”柴泉說:“而一些當地華人往往更愿意跑到募捐點來捐獻自己對災區的愛心。因為他們認為這不僅僅是錢的問題,還可以和自己的同胞說說話,傾訴自己對災區的牽掛,而且也希望從我們這里得知最新的消息。”
一位老華僑,把自己的退休金都捐出來了。“他是哽咽著來到捐款現場,看到我們就開始忍不住,眼淚一下就涌出來,直到臨走時,還在嗚咽。”作為募捐活動的組織人之一,柴泉表示自己既悲痛又感動。
“很多人都是淚流滿面。詢問能為祖國做些什么嗎?在英國的華人醫生希望回去支援國內,英國教師想去中國援助。還有人除了捐款還想領養地震孤兒。”
“還有很多國際友人,一個日本女孩,叫小林美乃,是名留學生,她說自己家也住在日本的地震帶,所以特別同情四川這次受災的百姓,她把自己的生活費捐了出來。”
“很多的人把支票捐到使館,不留姓名不留地址。”
倫敦中國城的賑災義賣、唐人街的災區募捐,以及各個社會團體組織的捐款活動,使每個親歷的人都感到:“汶川,不孤單,我們用愛心在你背后筑成堅固的堡壘。”
“一點很小的善心,乘以13億,都會聚成愛的海洋;一個巨大的困難,除以13億,都會變得微不足道。” 或許這句話改成:“一點很小的善心,乘以60億,都會聚成愛的海洋;一個巨大的困難,除以60億,都會變得微不足道。”更為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