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企業通訊社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和該行業的運作規律,但在中國市場,新華美通還是一個新面孔。
“新華美通展現了幫助中國企業進行國際化方面的推動力。我們對它在推動中國企業國際化方面所做出的貢獻表示由衷地贊賞。”2008年4月19日, 公司在“中國企業國際化”國家戰略論壇獲得“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國家貢獻獎。
John.M.Williams先生,新華美通的董事總經理在獲獎感言中表示:“這是對全體新華美通員工在過去5年中工作的褒獎,我們將繼續開拓企業新聞傳播業。”
“讓投資者了解你”

在接受《小康》記者采訪時,這位金發碧眼,身材高大的美國人笑言 “向世界講述中國的故事”是新華美通公司的口號。而能夠放出這種豪言,是因為他們有一個全球性傳播網絡托底:新華美通的傳播渠道通達170個國家和地區,發布的新聞稿件語種達40多種,同時與各國24000多家媒體有協作關系。
“為什么要向全球來講述中國企業的故事?”對于記者的提問,Williams舉了個例子。“一個陌生人向你提出借500元的時候,你是什么感覺?而如果有一個人,你對他的經營思路非常熟悉,知道他的贏利能力,同時對他的品信也有一定的了解,這時,你是否會考慮向他投資這500元錢?”他曾是花旗銀行的公關老手,同時在新聞傳播業做了近30年之久,如何用一個淺顯的例子來打動人是他的長項。
幫助企業銷售并且獲得投資者的興趣,是新華美通吸引企業的地方,也是其設立在美國紐約總部的信條,憑借這頗具誘惑力的口號,美通社歷經50多年的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商業信息發布機構。
“美通社是我們的總部,成立于1954年”,Williams介紹時不無得意:“我們是這個行業的先鋒”。
據Williams介紹,1954年曾在二戰中擔任無線電報務員的Herbet Muschel認為企業有向多家媒體發布消息的需求,而同時媒體也需要更多、更及時的素材。于是,他創辦了美通社。深諳電傳技術的Muschel運用新技術使美通社與當時普遍的郵寄和人工送信區分開來。有評論家稱Muschel其實創造了一個行業,“他最大的過人之處就是跳出圈子想問題”。
經過50多年的發展,美通社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商業信息發布機構。“美通社為全球超過40000家的公司、組織和政府機構提供服務,其中財富500強的公司當中有60%以上都是美通社的客戶”, Williams說。
在美國,企業通訊社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設置了該行業的運作規律,但在中國市場,新華美通還是一個新面孔。“前幾年在招聘會上,我們必須派出專門的人員來解釋我們的工作以及運作方式”,與人交談時Williams很有耐心,這或許體現了他的職業特點。
值得欣慰的是,經過5年的打拼,新華美通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 Williams稍稍將身體往后靠了靠,希望對緊張的工作有個暫時的休息。
據新華美通中國區總監陳玉吉力介紹,現在中國在海外上市的公司幾乎100%都是新華美通的客戶, “對中國本地的企業來說,以前可能沒有信息傳播的需求,但隨著經濟全球化,國外投資者越來越需要了解國內企業的信息,國內企業也需要把自己的消息及時發布出去。以前說中國是世界工廠,但現在中國企業也開始建立自己的品牌,它們越來越需要一個全球性的網絡來幫助它們與世界溝通。” 陳先生坐在Williams一側接受采訪,大有左膀右臂之勢。
新華美通的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08年第一季度,新華美通已累計為超過1000家中國企業提供全球新聞稿發布服務,包括180多家中國海外上市公司、大型中資企業以及國內眾多成長型的中小型企業。 中海油、中移動、聯想、華為等中國品牌企業赫然排列于新華美通的客戶名單里。
但是新華美通有更大的野心。“我們關注哪些行業在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Williams說。而陳玉吉力說得更為直接:“我們更注重中國成長型中小企業”。按照市場的二八定律,企業老大盡管身份顯赫,但終究是市場中的少數。新華美通將自己的客戶群定位在大多數,希望用遍布全球的信息傳播網來捕獲更多屬于自己的“魚”。
對于中國市場的發展,Williams稱其總部在會議上表示 “有足夠的耐心來培育中國市場,并且對它充滿信心。”
“堅持是因為信念”
“剛開始時很艱難,”談到創業過程, Williams遲疑了一陣,像在回憶,最后緩緩地說到五年前剛進入中國市場時,“將近一年的時間里,我在努力地向企業解釋我們的運作模式,但他們還是很疑惑。因此剛開始的第一年,我沒有做成一筆業務。” Williams說當時經常在半夜時分接到總部打來的電話,詢問中國市場的盈利前景。 “那時候我覺得壓力特別大”。
但Williams堅持下來了。
“中國是一個很大的市場,以后規模或許將超過美國本土”,Williams解釋自己為什么要做一個零的突破者。在美通社工作了二十多年的Williams,早在1990年代末就開始注意到中國市場的潛力,力主進軍。2003年,與新華財經合作創建中國第一家企業通訊社——新華美通。
但一個開拓者需要有足夠的能力來拓展出一片屬于自己的空間,除了勇氣,還需要掌握一定的商業技巧來迂回漸進。“企業通訊社在當時對中國市場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對于中國企業來說公關公司是他們剛開始認識到的一個創建公司品牌的專業幫手。”而企業通訊社是公關公司職能的細分或外延。“我們并不與公關公司競爭,我們只是為他們提供一個廣泛并且專業的傳播渠道,對他們來說應該是事半功倍。” Williams就這樣不斷地向企業或者公關公司重復講述新華美通的功能。

他會經常參觀一些工業經濟園區,了解企業的品牌建設需求;同時,他去拜訪各大公關公司,尋找與他們合作的機會。
“公司成立之初,我們在招聘會上需要說服那些應聘者來挑戰自己。而一些銷售人員在工作三四個月后,并不是因為公司對他們施加了壓力,而是他們自身的迷茫而成批的離開。”陳玉吉力在新華美通創辦后不久就加入了這個一切從零開始卻懷有雄心要“向全球講中國企業故事”的團體。他見證了新華美通艱難的蛻變。
是什么使一個美國人以及他在中國組建的這個團隊堅持了下來?“信念,是我們對中國市場的信念,同時我們對自己公司的意義與作用也同樣自信。” Williams說。
信念是堅持下來的原因,而公司發展的動力則是不斷地開拓。美國人最初的故事就是一群拓荒者的故事。Williams是一個溫和而親切的老美,在接受采訪的過程中,他大多的表情是微笑與頻頻點頭表示贊賞;但從他義無返顧地來中國開拓市場,將客戶從零發展到以千計,可以看出他骨子里的桀驁。他是一個挑戰者,總會向自己,向市場下戰書,并且會全力去贏,盡管在備戰時他也有老獵人一般的耐心。
5年后,新華美通在中國從一個陌生人搖身變成一個具有影響力的全球性傳媒大亨,數據表明,新華美通在中國大陸已經擁有一萬多名媒體人員,業務已經涵蓋到國內的3000多家媒體。
“我們現在是以200%的速度在增長,對于目標,我希望是把中國做成美通公司最大的一個市場。” Williams稱美國總部對新華美通的發展前景相當樂觀。
“由中國人自己來管理”
Williams在接受《小康》采訪時表示,他每個月都會回一次美國的家,這和許多美國老板將家遷到投資地點的做法不同。
“外國公司要在中國成功,一定是中國人自己管理公司”,對于記者的驚詫,Williams回答說,任何一個西方的公司來中國做市場,有一點最根本,就是他們要了解本土市場的需求,以此來開發他們的業務。如果說他來了以后用自己的觀點、自己的成見、以自己為核心開展業務的話,肯定會失敗。“我堅信,新華美通要在中國做成功的話,一定要以本地的員工或者以中國人為主導的團隊才能做成功。” Williams稱傾聽當地市場的聲音,依賴當地的員工是外企海外創業的關鍵。
本土化策略,受到新華美通的中國員工的歡迎。
“我覺得自己是在與新華美通一起成長”陳玉吉力說。這位新華美通的中國區總監,畢業于北京外國語學院,曾在北京電視臺初次進入新聞業。后去美國留學,獲得MBA學位。2003年進入新華美通。
他曾經“不愿意過年”,因為當時公司業務還未開展,而放假之后,一腔工作熱情無法施展,“因為每個單位都找不到相關的負責人”。他向記者講述自己與老板Williams怎樣一起冷清地度過了2004年的春節。
那時,他會帶領兩個同事為企業逐個地打電話,挨家挨戶地去拜訪媒體;同時,這位留洋的MBA還被老板派去做銷售。“那是一項很考驗人的信念的工作”陳玉吉力回憶說。他稱自己堅持下來,是因為對Williams、對新華美通以及對自己的一種信念,就因為他覺得可以實現這個目標,完成這個夢想。
5年過去,陳玉吉力用一種平和的心態談論自己在新華美通的點滴感受。盡管當時他也曾困惑甚至為艱辛發過牢騷,但現在,對于公司客戶以200%的速度來遞增的成績,他慶幸自己的堅持。他承認跟隨Williams“學到了許多”。
Williams將美通社數十年來形成的一整套嚴密的操作規范帶到了中國。即使是新聞稿件的撰寫格式,他也建立和完善了細節標準,“他注重細節到了一種苛刻的地步,但正因為他對細節的著重贏得了客戶的認可。” 陳玉吉力說。
“保持競爭力是一個長期而瑣碎的工作,它要求全身心的投入。” Williams總會強調對客戶的承諾永遠是第一位的,并且無論公司大小,新華美通的服務品質不會有任何偏見,陳玉吉力說。
有人曾說老外辦事很死板,不會變通,而與Williams共事的陳玉吉力理解為這是西方人的商業原則:“他們更懂得遵循規則,形成信用市場”。
Williams主持下的新華美通會為每一個員工進行認真的培訓,讓他們懂得信息服務業所需的專業知識。這是美通社經過50多年的發展積淀的經驗。
“我希望很快能回到美國,將新華美通交給他們來管理。” Williams在接受《小康》采訪時表示:“當他們能夠熟練地運作這個公司時,我就該放手了。” Williams所說的“他們”,是指新華美通的中國員工。
魏助仁Williams有一個中國名字
盡管Williams強調自己作為一個美國人最終會放手新華美通回到美國,但他還是給自己取了一個中國名字:魏助仁。作為一個商業老板,“助仁”這個名字多少讓人感覺有點牧師的意味。
在采訪的兩個小時里,Williams談話中總是避免使用商業競爭的字眼,他認為只是在做一件促使大家互贏的事情。但對于一個企業來說,贏利是不能避免的話題。即使記者的提問尖銳到這種地步,他也會說“不著急賺錢”,而是希望讓新華美通幫助企業樹立好自己的品牌,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實力與產品。“如果說我們需要收取費用,那我們也會讓企業認為是物有所值”。
他喜歡用“平衡”這個詞來談公司的發展以及對自己生活的評價。這種穩健作風與西方的激進不同,而更接近“中庸”的中國人。
他有許多自己的特點:作為一個公司老板,他最愛看的書卻是人文科學;他的員工說他很善良,講到他會因為上班途中見到一個乞丐而心情不好……
兩個小時的采訪,Williams友善而溫和。溫和或許只是他的表象,因為要挑戰一個近乎于零的中國大市場來說,只有溫和肯定是不夠的,但他卻始終無法讓人看到他的咄咄逼人。而且,在他看來,即便眼下有另一家公司掠奪了他的這個“概念開發”成果建立起本土的企業通訊社,他也認為這是一個好現象,因為一個行業的發展需要有良性的競爭。
他說其實自己喜歡寧靜的鄉下,喜歡帶上自己的狗在鄉間小道上漫步;他也喜歡觀察老年人臉上的皺紋以此猜測他們經歷過的人生故事。或許,Williams的內心真的就如他的名字一樣,希望通過幫助人的方式來使自己生活得更有成就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