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下半年后,文壇開始鬼哭狼嚎。繼《鬼吹燈》吹響了“魔鬼進行曲”之后,《盜墓筆記》、《盜墓之王》、《盜墓者》、《墓訣》、《西雙版納銅甲尸》、《茅山后裔》急步跟進,不僅在網絡上,而且在圖書市場上瘋狂走俏。
盜墓文學的流行是意料之中的,因為它綜合了諸多流行文學的元素,比如:
奇觀展示:專門選擇偏遠、邊陲地區神奇神秘的自然環境作為故事背景,如新疆樓蘭,陜西秦嶺,大興安嶺地下要塞等讀者很少甚至不可能去的地方,描寫堪稱驚心動魄;歷險故事:盜墓的經歷充滿了種種不可思議的奇特遭遇,把神奇緊張的冒險故事演繹到極致;偵探小說:充滿謎團、懸念,盜墓的過程同時也是解密、猜測、推理、斗智的過程;珍奇動物/文物大展覽:各種神奇古怪的動物、植物和古物在盜墓文學中比比皆是,而且作者還常常專取生僻字來命名這些玩意兒,什么七星疑棺、青眼狐尸、九頭蛇柏、尸香魔芋,等等,無奇不有,匪夷所思;最后,也穿插很多歷史故事和地理學、地質學、考古學、風水學、占星學以及文物古董方面的知識,形成一個真假莫辨,真真假假的大拼湊。真可謂怪力亂神滿天飛,牛鬼蛇神遍地走。
作為消遣娛樂的文學之一種,盜墓文學不失為一種大眾文化類型,有其存在的理由與價值。但是,盜墓文學的局限也是非常明顯的。
記得小時候每到夏天的晚上都要坐在院子里聽大人講故事。鬼故事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比如《西游記》、《聊齋》等,但其主題卻是人文主義的,揚善除惡,有鮮明的價值立場和道德判斷。而今的“盜墓文學”則人文精神稀薄,價值評價不明。雖然看起來奇特,但在精神內涵方面卻難免貧血癥和敗血癥。
據說盜墓文學的主要作者和讀者是“80后”一代。它的大面積風行可以看作是這代人文學和文化趣味的癥候。和玄幻文學一樣,盜墓文學呈現的世界是一個神奇詭異的世界,其中充滿了怪力亂神,色彩絢爛,但這個世界要想真正成為文學的世界就必須首先是人的世界,好的鬼故事是通過鬼怪的世界來折射人的世界。很遺憾的是,我看到今天的盜墓文學卻不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