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小康》雜志聯合新浪網,會同有關專家及機構,對我國“居住小康”進行了調查。其中,網絡調查參與人數11176人,實地調查參與人數1286人。經過對調查結果進行加權處理,并參照國家有關部門的監測數據和大量社會信息,得出中國居住小康指數為65分,比上一年度的62.7分提高1.3分。
2008年,中國房改走到了第10個年頭。但在很長的一段間間里,中國地產的各方持續地疲態盡顯:政府深感壓力,行業屢遭整頓,百姓不無抱怨,互相之間指責不斷。
1998年,中國實行全面住房制度改革,取消了住房實物分配,實行住房分配貨幣化,目標是建立以經濟適用住房為主,包括房地產開發企業提供的商品房、集資建房和合作建房、廉租房等形式的多層次城鎮住房供應體系。
10年過去,原來設計的經濟適用房為主體的供應結構沒有實現,取而代之的是由房地產開發商提供的商品房供給模式。
住房面積持續擴大 房價仍然偏高
在此10年間,住房的市場化改革,大大釋放了城市居民長期被壓抑的住房需求,人們的住房條件得到了明顯的改善,體現在城鄉居民居住面積的持續擴大。統計顯示,2007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為7.6億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3.2%,增幅是2003年以來的最高水平——2007年城鎮居民住房面積繼續擴大。與此同時,《小康》調查顯示,受訪者中,居住面積比上年增加的占21%,設有變化的占70.7%,下降的僅占8.3%。
另一方面,2007年,房價繼續上漲。根據統計,2007年,全國商品房平均銷售價格為3885元/平方米,比上午上漲15.4%,是2003年以來的最高值。期中,商品住在平均銷售價格為3665元/平方米,比上年上漲17.5%。
城市不斷攀升,遠遠超過了普通居民的承受能力。《小康》調查顯示,超過95%的人認為目前的房價過高。接近75%的人表示,以目前的收入水平看,在當地購買一套普通兩居室的住房,不吃不喝需要花上10年以上的時間。
雖然從2007年四季度開始,房價漲幅已經趨緩,有些房價上漲比較快的城市,房價已經出現一些回落。但是,3月17日,建設部副部長齊驥在接受中外記者集體采訪時表示,房價上漲的壓力仍會在一段時間內存在,加強對房價的監控始終是一項重要的任務。

根據《小康》調查,未來一年內,接近48%的人預期,房價的走勢仍將上漲;30%的人覺得不好說;只有22%的人預期可能下跌。
來自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示:商品房市場中的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一方面,盡管2007年商品房供應力度有所加大,但房地產市場中求大于供的格局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2007年商品房竣工面積和銷售面積相比為1:1.31,略低于上年1:1.43的水平;另一方面,影響商品住房供應結構的投資結構也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在商品住宅投資結構中,經濟適用住房完成投資所占比重、90平方米以下住房投資所占比重仍然偏低,解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問題仍面臨較大的困難。
物業管理依然難盡人意
隨著各級政府對房地產業監管力度的加強、物業服務的規范,多數受訪者表示,城鎮住宅建筑質量、住宅配套及環境、物業服務都比以前有所進步,但是,人們對住宅配套及環境、物業服務等方面的要求在提高,接近50%的人仍認為住宅配套及社區環境還有待改善,在一些住宅周圍,圖書館、劇場影院等休閑場所以及小隊綠化方面的配套還比較欠缺。
特別在對所接受的物業服務中,人們最不滿意的是各種軟性服務,其次是公共保潔及修理維護。超過60%的受訪者劉社區活動的缺乏表示不滿意,30%的人表示一般,僅有不到10%的人覺得社區活動比較豐富。
與此同時,農村居民居住條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最明顯的改善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住房結構的改善,2000年居住磚木、鋼筋混凝土結構房屋的農村居民占79.6%,2006年上升到86.1%:另一方面是住房衛生條件的改善,2006年住房有水沖式衛生廁所的農戶占14.7%,比2002年增長75.1%,無廁所的農產占8.8%,減少26.4%。
不斷改善的條件 不斷上升的期望
政府一直在努力。
2008年3月,“抓緊建立住房保障體系”首次寫入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足見政府保障民生的誠意。報告強調,“政府主要制定住房規劃和政策,重點發展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高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主要通過市場調節解決”。
在這個住房保障體系中,一方面要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廉租住房建設。增加房源供給,加強經濟適用住房的建發和管理,積極解決城市低收入群眾住房困難。2008年,中央明確用于廉租住房制度建設的資金達68億元,比去年增加17億元;地方各級政府都要增加這方面投入。另一方面,要增加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應,建立多渠道投融資機制,通過多種途徑幫助中等收入家庭解決住房問題。
這是《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及“十等收入家庭”的住房問題,解決處于“夾心層”的中等收入群體的住房問題也被提上了日程。
國土資源部已經明確提出,2008年用于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和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設的用地不能少于住宅們地總量的70%。
《小康》調查,“這一系列新政策發布并實施后,您的購房計劃是?”超過60%的人表示先觀望一段時間再作決定。調查結果還顯示,經濟適用房和限價房受到人多數人歡迎,16%的人更愿意購買商品房,不到11%的人打算租住廉租房,在人們的觀念中,77%的人認為購房是必須的,同為有房才有家;13%的人比較矛盾,說不清楚;10%左右的人接受租房挺好,認為當了房奴降低了生活質量并不合算。
另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未來的住房面積中,有54%的人希望自己的居住面積在90平方米以上,45%的人希望自己的居住面積在60~90平方米左右,僅有不到2%的人接受自己的居住面積少于60平方米。受訪者普遍認識到,以目前自己的收入水平以及中國百姓的居住現狀來看,自己的期望值是高于現實的。但他們仍表示,從心理上降低標準還是比較困難。
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地方政府徘徊于市場與保障之間的模糊地帶,并在解決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問題上缺位。因此,引來了公眾對現行住房制度的諸多不滿。在《小康》之前連續三年的調查中,人們對住房的滿意度連年下降。
但這一次有所不同。“政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思路已無懸念,在繼續完善“市場房”的同時,將加大“保障房”的建設力度。政府所釋放出來的加強住房保障建設的強烈信號以及表現出的決心,讓人們重建信心。“未來幾年,您以為自己的居住狀況會有明顯改善嗎?”超過50%的受訪者認為會有所改善或有較大改善,40%左右的人認為與原來差不多,10%的人預期比原來差。
鏈接
中國房地產改革模式的四個階段
1978年以前的計劃經濟模式,主要依賴于政府提供的福利房,以及建設單位基本建設項目的附屬生活項目安排住宅建設。
1981~1998年的“計劃+市場”模式,表現為單位建房、開發商建房的雙軌制并存,市場的比例在穩步擴大。
1998~2008年的市場化模式,取消單位建房,但經濟適用房,廉租房比例偏低,基本上讓公眾面向開發商。
2008年重回“計劃+市場”模式,提出抓緊建立住房保障體系,增加保障性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