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頭撞進T3航站主樓,記者一時竟難以找到合適的詞匯,恰如其分地形容它的形象。它迴異的個性和巨大,顯然打破了記者囿于因樸素的一二號航站樓而對航站樓的最初理解。
3月22日,記者來到首都國際機場,深入感受了T3航站樓耗資270億元造就的豪華風情。
龍型外觀
閉目坐在北京火車站開往首都國際機場的巴士上,記者盡情想象著與英國希思羅機場一樣,設計方案出自英國建筑大師諾曼·福斯特之手的T3航站樓,能夠是個什么樣子。
司機介紹說,為了配合新航站樓的運營,又有88輛高檔豪華機場巴士上線了,此外,還增開了從西單、北京站、公主墳等地直達新航站樓的6條巴士線。
快下機場高速時,遠遠看見龜殼一樣的建筑物,那就是T3航站樓。
同行的媒體同仁揶揄道:“你真老外,居然能把龍說成龜,從空中俯視T3航站樓,它就如一條由龍吐碧珠、龍身、龍脊、龍鱗、龍須5大部分組成的巨龍,昂首臥于北京的東北方,那可是相當壯觀啊!”
龍吐碧珠:指的是旅客進出的“集散地”,就是GTC(交通中心),俗稱停車樓;
龍身:是擴建工程的主體。由T3C主樓、T3D國際候機指廊、T3E國際候機指廊組成。T3C(國內區)和T3E(國際區)呈“人”字形對稱,在南北方向上遙相呼應,中間由紅色鋼結構的T3D航站樓相連接;
龍脊:指的是主樓雙曲穹拱形屋頂;
龍鱗:是航站樓天花板上可以自然采光的155個正三角形天窗,從遠處看,猶如巨龍身上的鱗片,它們能讓陽光灑向大廳的每個角落;
龍須:就是四通八達的道路。
在從進場高速兩側到航站樓前,還辟有兩湖一河,這條巨龍,就如同臥于碧波之上,靈動萬分。
巴士在寬如長安街的T3航站樓前車道上停了下來,記者便迫不及待要進大廳一探究竟了。
巨大內室
這是巨型超市,還是巨型博物館?
在難以望到南北邊際的2900米長的大廳內,擎天的紅色鐵柱,撐起了45米高的鋁合金彩條鋪就的渾圓天棚,這很容易讓人想起人類對蒼天最初的混沌理解;統一的彩條,指示著南北的方向。身披綬帶的工作人員介紹說,T3航站樓具有T3C、T3D、T3E三個功能區:T3C區用于國內國際及港、澳、臺乘機手續辦理、國內出發及國內國際行李提取,T3D區暫用于奧運及殘奧會期間包機保障,T3E區用于國際及港、澳、臺出發和到達。
頂棚分別由紅、橙、橘紅、黃色等顏色漸變而成,每個區域顏色各不相同,B區除了白色條紋,就是由中心的橘黃色向兩邊蔓延的紅色A區與B區正好相反,中心是紅色,兩翼漸變為橘黃色;E區是由橘黃色向紅色的漸變;C區則是從紅色向橘黃色的漸變。只要看看棚頂不同的顏色,就知道自己位于哪個區了;而那些紅柱子,則屬于傳統的中國元素。
正在拍照的僑居國外數十年的張女士,湊近記者說:“我在美國就知道了新航站樓的相關消息,親眼見到才真正感受了這個大氣勢,我要多拍些照片拿回去給朋友一飽眼福。”環顧四周,記者看見,還有一些乘客也在拍個不停。
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新航站樓擁有445座電梯、1800英里長電纜、一個能夠容納7000輛汽車的停車場,占地面積超過1000萬平方英尺,比希思羅機場5座航站樓加在一起還要大,它也使首都國際機場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機場,是僅次于阿姆斯特丹阿斯米爾鮮花拍賣市場的世界第二大建筑,以前經常被稱為世界最大寫字樓的五角大樓也被它比下去。英國BBC駐北京記者在報道中感慨說,新航站樓看起來并不像一座機場航站樓,更像是一個小小的國家。
如此碩大的航站樓,交通自然成為記者擔憂的問題。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新航站樓在國內首次采用的多樓連通的旅客捷運系統(APM),在單程長2080米的T3C、T3D、T3E之間,不超過3分鐘,就發一次車,既安全快捷,又綠色環保,高峰時單向運送旅客可達4227名,完全能夠滿足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日益增長的旅客流量需求。
記者嘗試著從北側的E區,趕往南側的C區,僅用了5分鐘。
為了方便旅客,機場還專設了全程運行時間大約為15分鐘,連接T1、T2、T3三個航站樓之間的“擺渡”車。
在T1、T2航站樓令人頭疼的行李問題,在此也不成問題。
造價1.25億英鎊,傳送帶長達40英里,每小時可處理2萬件行李,精確度高達99.9%的當今國際最先進的行李處理系統,免去了乘客過去難以免除的麻煩。國際航班的下機旅客,通過捷運系統,只需要2.5分鐘便能到達行李提取處。與此同時,傳送帶上的行李也正以每秒8至10米的速度飛奔,僅需4分半鐘,就能到達提取處。一名來自日本的旅客說:“我只用了5分鐘就拿到了行李,真的夠快啊。”
T3航站樓,還有較完備的商業服務。一工作人員說,這里的商業面積約為4.7萬平方米,是1、2號航站樓總和的兩倍,共有140多個店面,具備了多種服務功能。包括中西式正餐快餐、亞洲風味餐、咖啡廳等64個餐飲店,可在同一時間為5000人提供餐飲服務,而且,為廣大民眾所詬病的機場餐飲高收費問題也得到了根治,這里的收費標準與市區完全一致。
順手指了指廁所,她還告訴記者,新航站樓共有46個公共衛生間,但與其他場所不同的是,每個衛生間包括4個部分。除了男女廁所外,還包括一個母嬰盥洗室和一個無性別廁所。母嬰盥洗室的標志是一個嬰兒和一個奶瓶。它為帶寶寶出行的母親提供一個給嬰兒換尿布、喂奶的私密空間,也可以做臨時休息使用。不大的母嬰盥洗室,設有嬰兒打理臺、水池、座椅等設施,媽媽們可以安心、方便地照顧寶寶。而常見的無障礙廁所在這里變成了無性別廁所。廁所可供使用殘疾車的殘疾人士使用。而協助他的異性伴侶也能一同進入,既方便又避免了隱私走光。
在新航站樓,處處體現著濃郁的中國味兒。在二層的到達廳中軸線上,擺放著形似九龍壁的漢白玉制品“九龍獻瑞”;在四層,撲面而來的是以張衡“渾天儀”為藍本的“紫微辰恒”雕塑;在E區15000平方米的免稅購物區,則以“御泉垂虹”噴泉景觀為核心的“文化集市”,東、西兩側是“御園諧趣”、“吳門煙雨”等“皇家園林”,還設有《清明上河圖》和《長城萬里圖》兩個巨幅屏風壁畫。
留學巴黎的趙鋼(音)說:“新航站樓,特大特漂亮,不像是機場,更像是一個豪華的購物中心,或者是博物館”。
國家發改委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從1959年建成以來,首都國際機場幾經改擴建,到2006年旅客吞吐量達到4864。7萬人次,貨郵吞吐量為102萬噸,飛機起降37.7萬架次,每一分鐘,就起降2架飛機,嚴重超負荷運行,成為亞洲最繁忙機場。T3航站樓的投入使用,徹底改扭轉了局面。
T3航站樓的登機口數量是1號和2號航站樓總和的兩倍,并擁有將近300個換登機牌柜臺,首都國際機場的滑行道將由71條增為137條,停機位由164個增為314個,第三條跑道可供空中客車A380等新一代大型客機起降,航班起降能力從過去的每天1000個航班提升至1700至1800個,完全有能力保障北京奧運會的空運需求。到2015年,首都國際機場可滿足年旅客吞吐量76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180萬噸、飛機起降60萬架次的需要。
迷路
從2月29日8點55分,T3航站樓迎宋第一名乘客張挪威起,迷路的故事,便每天都在發生著。已經是第二次在新航站樓乘機的銷售人員李萬告訴記者:“進出港手續復雜,旅客怎能不暈?”
國內出發的乘客,要在C區4層辦理登機手續,然后坐扶梯到3層海關安檢,然后再找到登機口登機;國際出發的乘客,要在C區4層辦理登機手續,然后坐捷運車到E區3層進行海關安檢,然后找到登機口候機登機。
感嘆說:“乘客奔波在不同的樓層,不同的區域,真發蒙啊。我第一次乘機時,連續迷路,問了N次,終于才找到了登機口。”
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還有一些旅客走錯了航站樓,昨天不到一上午,我就接待了十幾位這樣的乘客。他們很多人都是來乘坐京滬快線的,但T3樓內的京滬快線還沒有開通。”
對于耗巨資建成的新航站樓,有人說是“貪大求洋”的面子工程,也有人說是具有前瞻性的壯舉,某國外媒體報道稱,“北京的擴張并非只為炫耀。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中國飛機乘客的數量已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幾百萬人增長到現在的1.85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