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說要成立“一半一半”俱樂部,一半是洋人,一半中國女同胞,必須是名正言順的夫妻關系。我們這里的跨國婚姻一撈一大把。有的是男方在外國工作時,近水樓臺摘了鮮花,有的是在美國相遇。有的是電子媒婆湊合,有的在第三國旅游時一見鐘情。總之,結婚前千篇一律無限浪漫,婚后的故事則是各人念經,千奇百怪。
有一次,朋友帶來一個剛過門的新媳婦,90天的結婚簽證還有幾天就要到期、她連箱子都沒有打開,想打退堂鼓呢!問我有什么辦法留下她?我說什么好呢?當初用翻譯機談戀愛,女方確實很漂亮。但來到美國兩眼一抹黑,聽不懂,看不明。只有靠老公的肢體語言交流。
一個大陸的年輕富婆,嫁給一個種花個體戶,以為嫁到了花果山,卻不知遠在偏僻山村,一年四季頂烈日,遭寒風,原來是來當農民的啊!進退兩難,獨吞淚水。
如果說得一口流利的英文,夫妻雙雙有收入,那么,則是文化習慣上的你爭我奪。吃飯時,要正襟危坐,喝湯不能出聲音。“請”字掛在嘴邊,穿著土里土氣。中國人勤儉,愛書,洋人借債,貪玩。但是,嫁到美國,就要學做美國人。心里窩囊有什么用?有本事把洋老公帶到中國去住幾年。
也有洋人欣賞中國文化的,配置紅木家具,藤條沙發,種竹養魚,時逢佳節,一身綢緞,閃閃唐裝。再好一層,學說中國語言。有個朋友嫁過來以后,規定在家里只說國語。混血兒子倒成了雙語人才,洋老公也能聽懂,說上百分之五十,但是,夫妻關系并不融洽。
跨國婚姻的頂峰是天天能吃中國菜。百里挑一,如果被你遇上了,所有的缺點都可以原諒。做夢去吧!吃是一種心理行為,小時候就定型了。
我們是真正的洋插隊,“一半”沒有俱樂部也早已抱成團,就像一支中國娘子軍,經常一起吃飯看電影,抱怨歸抱怨,窩囊歸窩囊,卻沒見離婚的。
女人都一樣,只要老公的寵愛。嘴上甜蜜蜜,送花送珠寶(哪怕借錢買)。多摟抱多親吻,一切不滿都煙消云散啦。這行當,洋人可比中國男人能干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