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這么省的話,再多花個5億也根本不顯眼。
趙寶山的辦公室在大劇院的一角,雖然采訪時已是隆冬,但房間內還沒有暖氣,據了解,趙的辦公室已經8年沒有暖氣了。
趙寶山是北京建筑界的知名人物,今年已經75歲,但看上去精神矍鑠,思路十分清晰,聊起大劇院來滔滔不絕,相關的數據也都爛熟于心。
趙在工程預算方面的經驗十分豐富,第11屆亞運會33個場館的建設中,趙任副總指揮兼計劃財務部部長。1999年國家大劇院項目開始啟動,退休后的趙寶山被返聘為國家大劇院工程業主委員會預算部部長。
“對于安德魯的方案要花多少錢,比別的方案是不是要多花錢,大家拿不定主意。老萬讓我來對此評估。”趙說,“我當時測算,在三個劇場功能不變的情況下,安德魯方案的外結構實際上貴了一些,但地下建筑面積多,今后的管理費用會省一些。”這就解決了安德魯方案因造價過高被淘汰出局的問題。
“也就從那開始,就讓我組織預算部班子。”也就從那時起,為了節省每一分錢,趙寶山成了最摳的人,也是挨罵最多的人。
趙寶山說:“在我國財政投資項目中概算超估算,預算超概算,結算超預算的問題是比較多的。”在趙看來,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決策層在項目確定之前,只是根據財政可支出的能力,以及領導層對這個項目的大概認識就匆忙“定調子”,并沒有實事求是地將市場價格或外匯等變化因素所導致的風險考慮在內,導致前期工作不充分而后期變更情況嚴重。目前我國大型投資建設的項目很少能夠將投資額控制在預定的范圍之內,估算、預算和結算總是呈梯階上升的趨勢。
“更重要的原因是,在我國,設計院只對質量負責,不對成本負責,從而導致大量設計浪費。”趙寶山說。
“大劇院的項目中,雖然法國設計師安德魯對整個項目擁有設計權,但預算部對投資的控制相當嚴密。”趙寶山說,“一旦設計超出了概算,業主預算部就會采取復議制度,對方案進行重新商討和修改優化。”
在安德魯的設計方案中,樓層中間部分也要使用金屬網結構以保證外觀造型的美觀,但經過項目部的復議后發現造價太高,后經研究發現,噴上氟鈦噴涂的石膏板在效果上完全可以替代金屬網,這樣一來,將原來每平米2400多元的價格降至600元,大大節省了成本。
音樂廳外墻的柱子安德魯設計的是不銹鋼無縫鋼管(4萬/噸),后來改為無縫鋼管(1.5萬/噸),預算部通過各種方式尋找替代產品最后選用了武鋼的耐火焊接管(6000元/噸)。而安德魯開始是不同意的,預算部就陪同他到企業去參觀、做實驗,最后說服了安德魯選用這種材料。僅此一項就節省了1000多萬。預計到國際鋼鐵價格很快就要上揚的時候,趙寶山果斷地與生產廠家簽訂了合同,第二天即把50%的費用打到對方賬戶。沒過幾天國際鋼鐵價格持續走高,廠家想反悔也來不及了。
戲劇場外走廊的吊頂金屬板安德魯設計的是使用德國進口產品,大約300歐元/平方(合3000多人民幣/平方),他們決定找北京建工木材廠研發一種替代產品,雙方在幾個月的時間內研制出了同等技術指標的仿金屬板,售價只有480元人民幣/平方。
大劇院外殼用的的鈦板是從日本三菱重工進口的,135美元/平方,總共需要4.6萬平方,三菱重工在價格上不肯讓步。趙寶山打起了匯差的主意:可以提前付款,但你要給我5%的匯差(人民幣每年升值約5%),“日方代表聽了這個理由后懵了,經過幾次談判最后把價格定在了89美元/平方。”趙說。
趙說:“別人背后怎么罵我,我不管,總造價在那兒呢,沒有辦法。再說了你要能說服我,我就接受你的價格。如果制造過程中本來可以省,而你偏要按照浪費的路子來做,那我就不能承擔你的費用。”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國家大劇院最初的投資預算是26.88億元,在4年多的建設過程中,雖然歷經多次材料漲價和美元貶值的風險,目前的投資額依舊控制在30億元,以致國內建筑界把此事稱為“我國大型國有投資項目中成本管理的典范”。
國家審計署的階段審計報告認為2001年到2005年工程預算部通過科學預算至少節約8000多萬元。趙寶山說:“工程馬上就要結束,預計總共少花了大約2億多。如果不是這么省的話,再多花5億根本不顯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