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人們面前應有盡有,人們面前一無所有。
轉眼進入新世紀,這個時代確實有了很大的變化。工業化和知識經濟的發展使大量女性就業,在許多崗位上毫不遜色,甚至比男子更為出色地創造財富;教育普及、社會交往和流動增加;以及由此帶來的各種選擇和再選擇機會的增加;所有這一切在一定程度上都重塑著女性,進而影響了男女的擇偶觀。
進入新千年
如果沒有愛就退而求其次……

新千年之后,人們對擇偶標準的多元呈現表現出空前的寬容。年齡不再是界限,婚否也不再是障礙,只是在錢袋子與真感情間掙扎。
進入新世紀,花容月貌并且才華橫溢的適齡女子在大都會中已比比皆是。那樣的女子,通常有著比較高、比較穩定、比較有保障的社會地位和收入。她們往往更多地強調人格尊嚴、自由和獨立,也更有可能拋卻經濟因素來考慮擇偶條件。另一種可能同時出現,在經濟條件之外,她們在擇偶時對男性有更多的期待,甚至是近乎完美的期待:既要是成熟穩重的,還要是機智幽默的;既要有相近的價值觀,還要有相當的人生追求;既要是務實耕耘的,還要是浪漫有情趣的;盡管沒有經濟上的苛刻要求,但必須是有能力的。
她們骨子里有不同程度的小資情結,張愛玲與亦舒們對這些人往往有根深蒂固的影響,她們極度理性卻也極度感性。相比低于她們的女性,這些人更渴望純粹的愛情,似乎也應該更有條件獲得純粹的愛情。
而“男高女低”的擇偶趨向絲毫沒有要改變的意思,她們中那些不肯屈就的,一不小心就變成了被挑剩的大齡女青年而被社會稱之為“剩女”。
她們也能慢慢想開,但后來者比她們想得更開。亦舒筆下的女主人公喜寶是很多人的寫照:“首先想要得到很多很多的愛,如果沒有愛就退而求其次要很多很多的錢,如果錢也得不到就希望自己擁有健康,如此仍是快樂。”
擇偶間的年齡跨度近年來日益擴大。如果說2002年24歲的跳水皇后伏明霞嫁給當年正值“知天命”之年的梁錦松還給大眾帶來一些騷動,那么2005年28歲的廣州外語學院的研究生翁帆嫁給當年82歲的楊振寧卻并未引起地震,楊翁以恩愛表情十指相扣出現在各大場合。“這是他們兩人之間的事情,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沒什么特別的感想”。隨機接受的采訪者表示。
這真是一個最感性的時代,卻也是一個最理性的時代。
“80后”
更為張揚、更為現實、更為多元
“80后”這群獨生子女轉眼迎來了他們的婚戀高峰期。自我,現實,個性鮮明,善于接受新事物,是對“80后”的性格概括。他們的擇偶觀區別于前幾代人,也呈現出非常鮮明的特征。
網戀,在這群人中流行。QQ是他們的寶貝,在家里只要用一臺電腦,一根網線,就可以通過這只小小的企鵝來認識全國各地的朋友,甚至將情意灑向全世界。“80后”K歌時熱唱《死了都要愛》:死了都要愛/不淋漓盡致不痛快/感情多深只有這樣/才足夠表白 /死了都要愛/不哭到微笑不痛快 /宇宙毀滅心還在 /把每天當成是末日來相愛/一分一秒都美到淚水掉下來”將愛唱得蕩氣回腸。
或許是因為成長過程中的寂寞,他們對感情表現得饑渴,對出現在電腦屏幕上的承諾同樣激動不已。他們可以在認識一周后毅然領取結婚證書,但又因為一起相處覺得陌生不適應而分道揚鑣,形成“閃婚”與“杯水夫妻”的現象。
這是“80后”中的自信者,他們敢愛敢恨,從不擔心失敗。
而且,“80后”女孩在擇偶標準上對異性的身高有嚴格的要求:“身高必須是在1米80以上。” 在調查中,有87%的女孩及其家長表示在意男方的身高。
同時,一份針對生于“80后”單身女性婚戀現狀的調查報告顯示:她們在擇偶的問題上更加“現實”。其中89%的女孩表示很難在“房子”問題上讓步。她們中的大多數要求,車子、房子、票子一個不能少,即使強調自己更看中感情的人,但男性的經濟實力對她們具有明顯的吸引力。
難怪臺灣作家劉墉殘酷地對兒子說,一個男人,如果你沒有成就,只是哄女孩子,那是不夠穩定的;女人常常會很輕易地甩你。劉墉還叮囑他兒子要找能夠幫助自己在社會上有成就的人。
出生于1972年的王松海,吉林大學工商管理碩士畢業,自稱資產過億,曾專門組成“征婚班底”,從前期的策劃,到各地的廣告版面洽談,以及對應征者的接待與記錄工作都安排了相應的工作人員負責處理。
“電話接個不停。”負責鄭州地區的愛情工作室人員稱許多女孩打來電話咨詢,另一端負責處理電子郵件的工作人員則忙著回復1000多個應征郵件。而這僅僅是鄭州地區的應征情況。按策劃,為此次征婚行動投資500萬的王松海還將繼續在其他城市推出。“有很多是在讀的學生,甚至還有高中生。”工作人員坦承 “金錢的魅力不可小視”。
“如果有錢是錯,那我愿意一錯再錯。”在“80后”眼里:財富至上。
在經歷層出不窮的“億萬富豪海選征婚啟事”之后,“網戀”、“忘年戀”、“閃婚”、“閃離”、“一夜情”任何有關擇偶或婚戀的新聞都已經很難驚世駭俗,除非立馬進入一個改寫歷史的女權社會。
“女權社會有一樣好處——女人比男人較富于擇偶的常識,這一點雖然不是什么高深的學問,卻與人類前途的休戚大大有關,男子挑選妻房,純粹以貌取人。女人擇夫,何嘗不留心到相貌,可是不似男子那么偏頗,同時也注意到智慧健康談吐風度自給的力量等項,相貌倒列在次要。有人說現今的社會癥結全在男子之不會挑選老婆,以至于兒女沒有家教,子孫每況愈下。”
張愛玲批判過后的大半個世紀,情況似乎沒有任何好轉。
當即將結束本文的時候,記者突然想到用狄更斯的那段話結尾似乎再恰當不過:“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智慧的年代,這是一個愚蠢的年代;這是一個光明的季節,這是一個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人們面前應有盡有,人們面前一無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