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究感情的婚姻,應該更幸福,更浪漫。
中國社會走出“政治高壓”的狀態
《小康》:建國近六十年,我們的擇偶標準一直在變化,從社會學的角度看,是什么原因呢?

李銀河:這就是社會變遷帶來的影響和變化。社會最明顯的變化就是貧富差距變大了,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幾乎是一個平均主義的社會,但現在,我們的貧富差距拉大,反映到社會學的調查數據上,就是貧富的基尼系數已高達0.45~0.46,而從國際通行的標準來說,0.4就是警戒線。這就是為什么現在人擇偶時會將經濟因素擺在很重要的位置。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所有人的收入都差不多,這時只能從家庭出身、政治面貌上來找區別。
但是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了,家庭出身以及本人成分已經不再重要,這也反映了中國社會已經走出政治高壓的狀態。
《小康》:您曾在1980年留學美國,美國青年的擇偶標準是怎樣的?
李銀河:西方人的擇偶觀,感情因素是占主導地位的。如果說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前,中國人的擇偶與西方有很大的區別的話,那從改革開放之后的八十年代,擇偶觀念越來越趨同。這也是因為社會發展的原因?,F在不但經濟全球化,在文化上,彼此也融合了許多。
愛情至上可能導致高離婚率
《小康》:現在擇偶標準往往兩極化,一方面是要求感情的純粹性,另一方面又追求物質基礎,您是怎么看待這種現象的?我們擇偶時應該將感情或經濟哪方面考慮得更多一些?
李銀河:愛情至上可能會帶來較高的離婚率。因為感情是變化的,不太可能很穩定。如果一味地忠實自己的感情,那必然帶來婚姻的變化。
但對于個人來說,講究感情的婚姻,應該更幸福,更浪漫。但還是必須重申的是,拿感情為基礎的婚姻,是脆弱的,不穩定的,可能會導致以后的離婚。
追求物質基礎,通過婚姻改變自己的生活環境,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也不能說這個人就壞。因為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但如果過于強調物質,忽略自己的精神層面,可能會帶來婚后的空虛感。
歸根到底,就是要問清楚自己希望得到什么,或者說,更注重精神還是更注重物質。
《小康》:現在離婚率達到空前的高度,這對一個家庭來說是痛苦的,同時對社會也帶來不穩定的因素。作為社會學家,您認為我們應該提供一種什么樣的婚姻觀,使家庭和社會相對穩定?
李銀河:我不認為離婚會引起社會的不穩定。一個家庭的解體對兩個人來說應該是痛苦的,因為分開后得重新適應生活,而且如果有小孩的話,對小孩的心理應該也有不好的影響。
同時,婚姻作為一種個人的生活選擇,即使作為社會學家也不可能提倡一個模式。不過,離婚率確實在提高,從以前的2%攀升到現在的10%。
降低離婚率,就得由選擇婚姻的人考慮清楚自己到底希望得到什么。一個穩定的婚姻是需要個體放棄一些感情因素的。
“非處”現象普遍,不再在擇偶標準中占重要位置
《小康》:社科院的社會學研究所曾經就十五年間的擇偶觀變化做了一個調查,您能為我們解讀一下嗎?
李銀河:其中最大的一項變化應該是現在人在擇偶時對童貞的要求已經往后靠了。最近幾年,在婚前檢查中發現,60%—70%的女性已是“非處”。這跟以前的擇偶觀反差最大。
當然,我們也要明白為什么出現這種變化。在古時候,結婚的年齡一般是在十四或十五歲,而現在,我們的婚姻法提倡的是晚婚晚育,在某一時期,還要求男28歲,女25歲才可以結婚,客觀上推動了婚前性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