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中國社會也會慢慢清醒,認真對待愛情與婚姻。
“1950年代嫁給軍人、黨員是為了政治安全”
《小康》:您作為一名作家,對社會的發展有自己的觀察與思考。在擇偶標準方面,您認為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有什么特別?是什么原因?
胡發云:那個時候擇偶的主流是政治條件。軍人是最吃香的對象,其次是黨員。但是,嫁給軍人是非常辛苦的。夫妻一年相處只有十幾天,丈夫回來時就象客人一樣;兩個家庭的父母需要贍養,而且還要養育孩子,這對女性來說是非常艱辛的。但為什么還要選擇軍人作為結婚對象呢?主要是為了政治上的安全。那個年代是政治風波不斷的時期,軍人的身份能保證穩定。

黨員或者根正苗紅的貧民在五六十年代在擇偶時也具備相當的優勢。那時人人都崇拜英雄、勞模。《小二黑結婚》里的小芹,現在人可能理解不了,甚至覺得可笑,但那時人們對英雄、勞模的崇拜是虔誠的,發自內心的。
《小康》:這么說來,軍人的妻子其實是最辛苦的,但很奇怪的一個現象是,他們往往婚姻穩定,并沒有太多的離婚事件。如果放在現在來看,就不可理解。為什么呢?
胡發云:那個時候,社會的道德輿論壓力比現在要大的很多,而且對軍婚的保護也有專門的條例,非常嚴格。最根本的原因是,一個接連一個的政治運動占據了人們的關注點,而不是去考慮自己的家庭是不是幸福。很多時候,維系一個家庭,表面上看是因為一種榮耀感,本質卻是因為需要安全感。也就是說當初的人性還沒有得到保障。
“愛情的最高準則是人性完美”
《小康》:您經過文革時期,并且也做過知青,作為親歷者您是怎么看那個年代的擇偶觀的?
胡發云:文革帶給我們這一代人的傷害可以用“慘痛”來形容。有很多人可能從此就不懂得如何去體會愛情的純潔與激情。(記者旁白:那您對愛情的體會呢?)我比較特殊,因為我是1968年下鄉,高中畢業了,已經通過書籍了解到感情的細膩與豐富。對這一代人來說,耽誤的10年很可能一輩子也找不回來了。當時一切都是政治掛帥,都是國家利益,個人感情是一件讓人覺得羞恥的事。
當然,在1972年之后,人們開始慢慢厭倦了此起彼伏的政治運動,開始產生對文革神圣性的質疑,同時,在擇偶上也回歸世俗化,提出了“三轉一響六十四條腿”等物質條件,也就是說需要手表、縫紉機、自行車等生活用品,不再“唯精神化”。
《小康》:現在青年人擇偶標準多元化已成趨勢,作為一位長者并且對感情與責任有相當思考的作家來說,您有什么建議?
胡發云:現在的年輕人在戀愛、婚姻上享受極大的自由,他們選擇大多能夠得到理解與寬容,這是非常讓我感嘆,同時也非常羨慕的。但是,我們這個時代本身并不是一個完美的時代,很多人沒有發現,愛情的最高準則是追求人性的完美。
現在,很多年輕人過于注重感官刺激,他們忽略了愛情本身獨特的深厚性。現在有一種風氣,就是放縱肉欲,處于一種狂歡狀態,沉溺其中。但這就跟吸毒一樣,最終的結果是淪陷。有時候,我想,這個年代被打上了物質壓迫的烙印,追求物質上的享樂,得到后又覺得空虛,于是演變出許多怪異的社會現象。這是因為精神方面的缺失。
或許正如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也曾出現過“垮掉的一代”,在八十年代又回歸傳統的婚戀觀。我認為中國社會也會慢慢清醒,認真對待愛情與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