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華林山為堂號的胡姓,是胡姓人數最多的一支,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北、安徽、江蘇、浙江等地。江西境內以贛西、贛北、贛中特別是南昌、鄱陽湖周圍一帶的胡姓居多。
華林山又名浮云山,橫跨奉新、高安、宜豐三縣,屬贛西北九嶺山系的余脈。山勢險峻,綠樹浮嵐,風景奇秀。《華林胡氏族譜》中有《華林書院圖》詩云:“仰望浮云山,山腰繞白云。樵哥笑指引,深處是華林?!鄙街型恋仄綍?,群巒環抱,祥云飄浮,別有一派洞天,浮云山因此而得名。華林山是一座道教名山,晉代有崇元觀,唐代有浮云觀,還有李八百洞天、浮丘石室等勝跡。唐代晚期,江西首家私家書院—桂巖書院在此山創辦,后來這一帶又創辦了十多家書院。北宋初期,胡仲堯公在此創辦了在全國頗有影響的華林書院。
華林胡姓奉胡藩為始祖,關于其生平,正史所載與胡姓譜牒所記稍有出入。奉新《華林胡氏族譜》中記載:“(胡)藩字道序,號永維,事南朝宋三世。高祖時參相國軍事,平亂有功,封陽山縣男,食邑五百戶,錫(賜)土豫章之西,愛新吳華林山(今高安、奉新兩縣交界處)水之美,遂就地居家。我胡氏名華林世家,蓋由于此。文帝元嘉四年,遷建武將軍,后轉太子左衛將軍,十年卒,時年六十二,謚壯侯,有子六十人?!睋丝磥恚坪鹾窃诜鉃殛柹娇h男時選擇華林山居住的,但陽山縣在廣東,封在陽山縣,為何“錫(賜)土豫章之西”,豫章之西與陽山縣并不相干。故有必要從史書了解胡藩生平。
據《宋書·胡藩傳》(參照《南史·胡藩傳》)載,胡藩為豫章郡南昌人。幼孤,居喪時哀毀過度。太守韓伯見到其叔、尚書胡少廣說:“卿此侄以義烈成名?!敝莞髡偎龉伲妻o不就,直到兩弟完婚,才出仕為征虜將軍郄恢的參軍事。后為江州刺史桓玄幕下參軍。劉裕勢力壯大后,以平亂為號召討伐桓玄?;感鴶?,胡藩逃回家中,被劉裕召為員外散騎侍郎、參鎮軍軍事。從此跟隨劉裕,南征北戰,官職屢升。劉裕代晉,朝廷論功,封胡藩為陽山縣男,食邑五百戶。歷任建武將軍、江夏內史、太子左衛率。元嘉十年(433年)去世。享年62歲,謚壯侯。
胡藩晚年并未在華林終老,而在京城(即南京)去世,然而究竟其何時與華林山結下因緣呢?
據《宋書》載,義熙六年(410年),劉裕率大軍自建鄴西上,在安徽望江大雷湖鄱陽湖左里,連敗盧循。胡藩此次從劉裕因功而封,地在吳平縣。臧勵酥《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商務印書館1931年版)載:“吳平縣,后漢時置漢平縣,三國吳改為吳平縣。隋廢,入宜春。《清江縣志》有‘吳城在縣西三十里?!肚逡唤y志》謂即吳平。又今清江縣西南五十五里有吳平墟,或亦古吳平縣治也?!眳瞧娇h與新吳縣(今奉新)相近。胡藩應是在此次受封時選擇華林山作為其居住之處的。至于封陽山縣男,乃是在晚年論征司馬休之之功所封,陽山縣并不在江西。所以胡藩與華林山有緣,應在東晉義熙六年(410年)。

其后裔據《宋書·胡藩傳》的記載大致情況是:嫡子隆世,嗣官至西陽太守;隆世卒,子乾秀嗣。藩庶子60人,多不遵法度,第14子遵世,為臧質寧遠參軍,去職還家,與孔熙先同逆謀,后被殺。藩第16子誕世、第17子茂世率群從二百多人攻破郡縣,殺太守、縣令,被交州刺史檀和之擊敗。胡藩子景世、寶世被流放到邊遠的州府。
據史載胡藩有子60人,似不可能,疑為16訛誤,也有可能其中有義子。胡藩24世孫胡城,唐昭宗天復四年(904年)進士,授國子監博士,任侍御史。唐末天下大亂,胡城遂歸隱于當年胡藩華林祖居,成為華林胡姓一世祖。后來南唐立國,保境安民,恢復科舉制度。胡城生5子:、瑜、瓊、誥、球,在其與夫人耿氏督課下,5子皆登科第,為華林胡氏五宗。長子胡獨留華林,生令嚴、令。令嚴生2子:元鳳、元麟;令生4子:崇、志、證、訓。元鳳生8子,即仲堯、仲宣、仲華、仲容、仲雅、仲甫、仲光、仲順。瑜、瓊、誥、球則隨仕宦而遷出。
迨至宋初,偃武修文。華林胡姓在此興辦塾學,“賓禮師儒,以訓子弟”,既教化一方,也積極為朝廷輸送人才。宋太宗為樹重義興學之典型,兩次下詔旌表其家族。
太平興國年間,塾學改為華林書院,廣招優秀子弟,不限于胡姓,四方學子,紛至沓來,人數常達上千。當時江西潯陽還有一家著名的東佳書院,楊億評說這二大書院“力敵以勢均,復爭馳而并騖”(《華林書院記》)。
后來,胡仲堯被舉薦為洪州助教,遷國子監主簿;其弟仲容創建縣城儒學孔圣殿,授秘書省校書郎,光祿寺丞。
經過華林族賢數代經營,華林英彥輩出,有宋一代,先后有55位進士。傳宋真宗有詩贊曰:“黃河曾見幾番清,罕見人間有此榮。千里朱幡迎五馬,一門黃榜占三名。文星昨夜朝金闕,瑞日今朝擁朕庭。最喜狀元并榜眼,探花俱是弟和兄?!庇仲澰唬骸耙婚T三刺史,四代五尚書。他族未聞有,朕今只見胡。”傳宋仁宗有詩句云:“上國風光歸故里,表門欽賜九天來?!眰魉涡⒆谟P贊曰:“朕筆親題燦錦霞,滿封官職遍天涯。名垂千古應難朽,慶衍千秋宰相家?!北姸嗝藰放c華林族賢交往,紛紛詠贊華林書院。恰如徐鉉所說:“豈直豫章之氣概,以占皇宋之文運矣?!保ā度A林胡氏書院記》)認為華林書院的氣象,不僅表現出江西文教的氣象,也可從中看出大宋文運蒸蒸日上。盡管華林書院輝煌不再,但華林胡姓帶來的影響巨大而深遠,令后人景仰。
華林胡姓出現了不少名人,如胡仲堯曾孫胡直孺,字少汲。號西山老人。紹圣二年(1095年)登進士第,先后任監察御史、平江知府、江湖淮浙發運使、戶部侍郎,遷工部尚書、龍圖閣大學士、洪州帥兼知府等職。著有《西山老人集》二十四卷。當時元黨人遭打擊,蘇軾、黃庭堅均罹其禍,胡直孺冒風險奔走呼號,營救元黨人。靖康元年,金人入侵,直孺率部會戰雍丘(今河南杞縣),斬敵千余。宋欽宗贊曰:“孤城被圍,率兵勤王,獨卿與張叔夜耳?!彼问夷隙?,直孺再次率兵勤王,紹興初,遷刑部尚書兼侍讀,后任兵部尚書兼權吏部,封開國公。致仕后,居浮云書院,生有11子,聚族五百余口。
胡直孺三子胡栝,字貢仲,主修族譜,尊城公為華林一世祖。約朱熹作《華林宗譜序》,論譜系之意義。從朱熹在白鹿洞書院講學,因愛廬山山水之秀,將全家遷居廬山五老峰南麓之長嶺、白鹿洞書院附近。嘉定十一年(1218年),任白鹿洞書院堂長,白鹿洞摩崖石刻至今仍保存有胡泳與李燔會講文字。后從祀白鹿洞祠。其后裔多居星子、都昌一帶。直孺四子胡楫,紹興癸丑科進士,授宣教郎,僉書峽州軍事,虞州通判,曾將其父遺稿編為《西山老人集》。五子胡樅,知銅陵縣事。六子胡根,知湘陰縣事。七子胡樸,任桃源主簿,后知崇安縣。

仲容之五弟仲雅,任國子監主簿,后知吉水縣。子用先,知岳州巴陵縣,其子胡汪載柩歸,道經江西樂安浯塘,擇地安葬,結廬墓左守孝,后定居于此,為浯塘開基始祖。子孫繁衍,名臣仕宦,代不乏人。明朝萬歷年間,此支后裔胡允欽,徙居湖南瀏陽中和西嶺,為西嶺胡氏始祖。原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即出此支之后,為浯塘用先第34世孫。
仲容第16世孫胡仁朝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任武陵總兵,生9子,皆因仕宦而遷徙湘西、鄂西、廣西、貴州、云南、四川等。明初,江西人口不少遷往外省,其中即有華林胡姓公的一支遷往湖北麻城,爾后又遷四川、云南鎮雄等地。
華林山是胡姓發祥地,一世祖胡城夫人耿氏墓今仍保存在奉新縣赤岸九皋山上,現經修復,并修建耿氏園林、拜祖殿等。2005年、2006年,先后兩次在此舉行規模盛大的胡氏文化節,海內外華林胡姓后裔有5萬人次來此尋根祭祖。華林書院遺址在華林浮云山上,其地有明代建筑濟美牌坊,有胡仲堯手植千年杉樹(號稱江南杉王)。在浮云山八百洞右側30米處有胡仲堯墓。還有華林古棧道、浮云丹井等遺址。
(題圖:華林山胡姓標志丫口石)
————————————————
作者單位:江西省社會科學院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