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
今天,我們駕車途經山西平遙高速公路出口時,一尊氣勢恢弘的雕塑映入眼簾——只枯瘦的大手緊緊抓著一只巨大的算盤。這一雕塑形象地告訴我們:這里是晉商文化的發源地。
朋友,您可能對山西平遙并不陌生,您也可能去過平遙古城,登過平遙古城墻,您甚至還了解平遙古城是目前全國保存最完整的四大古城之一,知道平遙在明清時期就市場繁榮,經濟發達。當時小小的一個平遙縣城就有22家票號,是中國金融發展的鼻祖,被譽為中國經濟金融的中心,號稱中國的“小北京”。但是,您對晉商尊儒重教的一些典故未必了解更多。比如,圍城2.5平方公里的平遙古城墻的建筑就蘊含著晉商文化的經典——尊儒重教。古城墻上3000個墻垛,72個立垛,它們分別象征著孔圣人的3000學生,72弟子。由此可見晉商尊儒重教的程度。
據說,山西巨商常威就是受了孔子的點撥,才走上經商之路。常威從小刻苦勤奮,聰明好學,但是家境非常貧寒,眼看考期臨近,卻無法湊足進京趕考的盤纏。為此,常威惶惶不可終日。一日,孔子托夢于他:“汝勤奮好學,何不襲端木?”醒后,常威茅塞頓開,從此效仿孔子的學生——端木,開始了艱難的經商之旅。幾十年的經商生涯,他始終遵循著:“貪婪虛偽商家忌,誠實公道天不欺”的原則,并告誡后人道:“要想經好商、必須有文化。”因此“學而優則賈”則成為常家的家訓,世代相傳。
平遙北邊不足50公里的祁縣,曾有聲震山西的巨商喬致庸以及至今仍赫赫有名的喬家大院,而平遙南邊不足50公里又有名揚天下的華夏第一大院——靈石王家大院。不論喬家、王家還是常家等山西巨商,他們大都是小本生意做起,歷經艱辛才逐步發展壯大,成為全國聞名的山西巨商。
幾百年來,無數晉商經歷了風風雨雨、坎坎坷坷,他們在實踐中摸索出一套經商必須遵循的規則,這也就是逐漸形成的舉世聞名的晉商文化:重視家規家訓、學而優則賈、誠信至上、刻苦勤奮、力求創新、勤儉持家。
晉商文化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對我們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建設仍然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學而優則賈”則顯得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