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 晴
席慕容在詩中寫道:“記憶是無花的薔薇/永遠不會敗落。”
闊別故鄉多年,我才吟出這一句詩的滋味。或許,“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關于故鄉的記憶經歷時光的打磨,反而愈發清晰了。
夢中常常回到故鄉。那是一個安謐的小山村,夏日的午后,似睡非睡間,總有幾聲歡快的蛙鳴和老牛“哞……哞……”的叫聲。有時又回到村前的小溪旁,和傻丫等小伙伴玩笑嬉戲,水花常常濺在挽起的褲管上……宿舍的人說我常常在夢中笑出聲。
時間就像是一條寬廣的河流,緩緩地流過,洗去了塵埃,濯新了記憶。故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栩栩如生地浮在我眼前,六年來從未消失過。我常常懷念那些淳樸的鄉親,他們是不是也同樣惦念著漂泊在外的伢子呢?
初到城市時,我緊緊握住小叔的衣襟不敢放開。那些紅燭,燈光,悠揚的薩克斯,快節奏的列車……一起向我涌來,讓我不知所措。想像中的城市應該是多一些安寧和淳樸的,一如我的故鄉,那個多年來魂牽夢縈的地方。
時間有時候很慢,特別是久久收不到家信的時候。我在日歷牌上用鮮艷的紅筆圈出每一個收信的日子,對我來說那一天是最值得銘記的日子。圓圓圈圈,紅色有時密有時疏地散落在每一本日歷上,記載著好多關于故鄉的記憶。也許,這就是余光中先生所說的“根”的感覺吧。
問及故鄉,回信中常說哪里變了,哪里沒變。于是關于故鄉的記憶也一點點修整,一點點完美。時間固然更改了故鄉昔日的容顏,卻風化不了她在我心中的記憶。
某日在鍵盤前敲文字,洋洋灑灑一片全是記憶中的故鄉。隔幾日匯款單來了,除了稿酬,還有一句:“記憶是無花的薔薇/永遠不會敗落——席慕容”。
拿到單據的那一刻,淚水盈滿面頰。我不知道是誰特意寫給我的這句話,也許他也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吧。記憶中的故鄉,時間愈久便愈有分量。時間又怎會風化她在我心中的記憶呢?
作品助讀
我的故鄉,我心中的無花薔薇,千載盛開……席慕容,蒙古族女詩人。原籍內蒙古查哈爾盟明安旗,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蒙古名字是穆倫席連勃,意為浩蕩大江河。席慕容出生于四川,十三歲起在日記中寫詩,十四歲入臺北師范藝術科,后又入臺灣師范大學藝術系。1964年入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專攻油畫,畢業后任臺灣新竹師專美術科副教授。她曾舉辦過數十次個人畫展,出過畫集,并多次獲得繪畫獎。1981年。臺灣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容的第一本詩集《七里香》,一年之內再版七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