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電臺是許多醫療保健產品廠商十分看重的宣傳平臺,宣傳產品時可發揮余地大,尤其是專題節目,往往比一般的宣傳媒體講得要深,說得要透,因此許多廠商便通過專家講解來選到詳細介紹推廣產品的目的。然而,許多企業在這方面卻念歪了經……
“托兒”受雇給節目打一個熱線電話能賺20勞務費;資深醫學“教授”竟是以此為生計的假冒“專家”……某電臺主持人用親身經歷揭露某些電臺醫藥節目內幕,引起廣泛關注。
電臺主持人揭內幕2006年,我開始在某電臺做醫療產品廣告專題節目,培訓3天就上崗了。一年的導播工作,讓我明白了這行的門道。我做的節目是21:00開始,半小時。醫藥廠家買斷了這個時段,給它取名《健康夜話××》。
職業“專家” 以此為生計
目前某些電臺做的醫藥類節目,內容多數以治療男性病、婦科病、肝病、性病等疾病為主,形式都是專題廣告。節目中不可或缺地要出現一位資深“專家”,“專家”一般自稱是某大醫院主任或權威醫學顧問。其實這些所謂“專家”并不是真專家,而是以此為生計的“職業專家”,他們不需具備什么醫學知識,只要帶上耳機能說就行,反正天天講的是老一套,內容已經熟記于心。電臺主持人提出的問題也是事先安排好的,不會讓“專家”下不了臺。當然,“專家”如果懂點醫學知識就更好。說漏了也沒事,因為外面有導播把關,稍有不對就會切斷。作為“職業專家”,他們的月薪有5000元左右。
打進熱線的“聽眾”是“托兒”
聽過促銷藥品節目的人一定有印象,節目中總有些“聽眾”打來電話說:“某某教授,吃了你們的藥以后,我的病好多了……”真有那么多人吃了藥日見好轉嗎?其實這些打進熱線的“聽眾”就是“托兒”。這些“托兒”打進一個電話能賺20元,“托兒”一個月也能掙1000多元。這些“托兒”都有自己的編號,打通一次熱線,導播就會記下他們的編號,到時候按照這個記錄發工資。“藥托”已經形成一種職業,只要留意你就會發現,同一天中,不同醫療節目中會出現同一個聲音,剛剛這個“藥托兒”還說自己是吃某某藥丸吃好的,下一個廣告他就說自己是吃某某膠囊吃好的。
藥品忽悠營銷是如何進行的
參加藥品專題節目的專家都有一篇背得滾瓜爛熟的稿子,他們按照稿子上的內容介紹藥品的成分、療效等。在節目過程中普通聽眾的熱線基本不接,導播只接那些安排好的“托兒”的電話。首先接進的是用完了一個療程(--般是3個月)的“聽眾”,一般是反饋使用效果的。“聽眾”一般是說這3個月效果如何好,然后大多數情況下他就會問:我這種情況是不是可以停用了?如果停用會不會反彈?專家當然是說完全可以停用。第二個接進來的“聽眾”,一般是用了半個療程的,在電話中“聽眾”會描述最近自己身上發生的變化。這樣的“聽眾”最后一般會問,如果用滿3個月,真的能徹底好嗎?專家當然說一定能好。第三個接進來的“聽眾”一般是咨詢的,咨詢的重點是優惠活動。一般情況下,“聽眾”會說聽了廣告之后覺得挺好的,想問問自己這種情況能不能用,用的話多久能見效,大概什么價格。專家當然說能用啦,然后重點就是說我們最近正在搞優惠活動,催促大家去購買,別錯過好機會。
所謂靈藥:多是淀粉、面粉
我在做節目時曾遇到過這樣一件事,一個賣壯陽藥的“專家”接到了肝病患者的電話,問“我的病你們的藥可以治嗎?”那位“專家”立刻搶著說:“服用我們的黃金生命5個療程就可以痊愈了!”我忍無可忍,對那位聽眾說:“你得的是肝病,應該去醫院治療!”
目睹假專家們的忽悠,我終于忍不住問一位“專家”:“你們怎么那么厲害?不看病人就知道是什么病?吃錯了藥怎么辦?”沒想到這位“專家”非常從容地回答說:“放心,吃不壞,我們的藥治不好病,但也吃不壞人……”原來,他們的藥一般都是淀粉、面粉等無害原料制成的。這些騙子通常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一旦工商、衛生部門來查,他們就馬上搬家,換一種藥,換一個姓,接著忽悠。
優惠活動的秘密
懂行的人都知道,對于這類促銷藥品來說,優惠活動特別重要。廠商最近在搞什么活動,原價多少,現價多少,還送什么,是藥品專題廣告中宣傳的重點之一。一般藥品是買幾個療程送幾個療程,買幾盒送幾盒。優惠活動不能長期搞,大部分廠家都會有一個像樣的理由:比如某個產品推出所謂“第三代加強型”、銷量突破多少萬盒,或者是為了慶祝中秋、元旦等重大節日,還有就是推出療效體驗周活動等。而且總要強調是優惠的最后幾天了,催促聽眾購買。
藥品無效,消費者維權困難
許多聽眾聽了某些電臺的醫療節目后購買了節目中介紹的藥品,服用后發現沒有效果,有些人發現上當了就算了,就當自己吃了啞巴虧;還有的人則認為不是藥不行,而是自己的體質不適合服用這種藥;只有很少的人會想到要去找賣藥的老板算賬。可你根本找不到老板。面對前來討說法的顧客,服務員會說:“我們的產品一般對99%的人都是有效的,你這種情況比較特殊。這樣吧,換個地方再用用看,頂多兩三個月肯定有效。”就這樣,一般拖到一年,專賣店就消失了,24小時服務的小靈通停機了。按照我的了解,這類產品的銷售一般做到一年馬上停止。同樣的產品,換個名字,換個地方,換個小靈通,換個專家,繼續賣,永遠是暴利。
廣播醫療廣告生于憂患 ,盛于失控
廣播醫療廣告誕生于廣播事業生死攸關的20世紀90年代,時至今日,仍是不少廣播媒體經營創收的“主要來源”。據統計,“醫療廣告”平均占到一些電臺廣告總收入的50%~70%。由于廣播接收方式靈活,與聽眾溝通便捷,再加上成本低、收益高,一些商家首選電臺做醫療廣告,有些電臺也因為能夠得到一筆可觀的經濟收入,更對醫療廣告大開綠燈,即使有問題,也視而不見。有的商家請不到好的醫生提供咨詢服務,就隨便找人假扮醫生、科主任或教授不負責任地亂吹一通,有的干脆讓電臺的主持人冒充醫生在廣播里給人看病下藥;還有的商家為了自身利益,不惜夸大藥品的療效和治療范圍;至于事先找人當“藥托”“醫托”的更是不勝枚舉,這早已經是公開的秘密。
眾所周知,廣播電臺是黨和政府的喉舌,某些電臺不能只看重經濟效益而放棄社會責任,更不能見錢眼開,誰有錢就讓誰上熱線,搞得老百姓不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假。這種急功近利的行為,導致了媒體公信力嚴重缺失。更有甚者,個別媒體不惜放棄社會責任,使藥商的欺詐行為發揮到了極致,媒體無形中成了藥商坑害消費者的工具。在這場利益追逐中,人民群眾不僅要白花血汗錢,可能還要賠上“健康”甚至是生命。
虛假廣播醫療廣告
究竟還能走多遠?
媒體影響著社會文化,廣告引導著人們的消費,醫療關系著民眾的身體健康乃至生命,而將這三者集于一身的醫療廣告在繁榮市場、引導消費取得長足發展的同時,所存在的問題目前已經嚴重損害了廣大人民群眾利益。
醫療廣告直接關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世界各國對醫療廣告的管理都極為嚴格,我國的《廣告法》《醫療廣告管理辦法》等法規也都對醫療廣告進行了嚴格限制,但是仍沒有完全遏制住虛假醫療廣告愈演愈烈的態勢,其根源就在于一方面經濟利益驅動一些違法廣告商鋌而走險,另一方面有關管理部門沒有采取剛性措施對媒體實施有效監管。針對當前虛假醫療廣告不斷出現的嚴峻現實,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不僅要有所作為,作為社會傳播重要窗口的新聞媒體特別是廣播主流媒體,更應從自身做起,寧可暫時放棄眼前的既得利益,也要肩負起無法推卸的社會責任。
廣播電臺要生存,創收方面可以通過以下方法嘗試改變現狀:一是迅速加大對房地產、IT業、汽車、金融、會展、郵電、通信等新興產業的品牌廣告力度,逐步減少并最終告別“賣藥時代”;二是下本錢培養具有現代策劃經營意識的廣告團隊,引進一系列先進的創收激勵機制,充分發揮廣告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三是加快其他產業的開發。只有這樣才能徹底擺脫單打一靠賣時段創收的傳統老路,取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真正做到人民電臺為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