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茶是云、桂、湘等地苗族居民的一種傳統飲品,如果用茶的科學定義來衡量,其實蟲茶并不是真正的茶,它實際上是化香夜蛾的糞便。苗族居民食用這種蟲子糞便的方法與我們飲茶的方法相近,故而將其稱作“茶”。
蟲茶的制作過程很奇特。苗族人利用谷雨前后采集的當地野生苦茶葉,或是化香樹、糯米藤、黃連木、野山楂、鉤藤等野生植物的鮮嫩葉,稍加蒸煮去除澀味后,曬至八成干,再堆放在木桶里,隔層均勻地澆上淘米水,再加蓋并保持濕潤。葉子逐漸自然發酵、腐熟,散發出撲鼻的清香氣息。化香夜蛾在這種香味的引誘下蜂擁而來,并在此產卵。10多天后,一條條暗灰色的夜蛾幼蟲便破卵而出,布滿了葉面,一邊蠶食著腐熟清香的葉子,一邊排泄著“金粒兒”。這些小毛毛蟲食量驚人,不消多長時間就會把木桶里的腐葉吃光。這時,人們便收集這些“金粒兒”,剔除殘梗敗葉,曬干過篩,就得到粒細圓、油光亮、色金黃的“化香夜蛾金茶”,即蟲茶。更為講究的是,這些蟲茶經陽光暴曬后,還要在鐵鍋里經180℃高溫炒上20分鐘,再加上蜂蜜、茶葉,才成為優質的蟲茶。
湖南城步苗族自治縣五嶺山區的苗族同胞尤愛飲蟲茶,清代光緒年間的《城步鄉土志》記載:“茶有八峒茶……亦有茶雖粗惡,置之舊籠一二或數日,茶悉化為蟲,余名曰蟲茶。”所以蟲茶又叫城步蟲茶。蟲茶約米粒大小,黑褐色,一碗開水。放入10余粒,初時,只見茶粒漂浮于水面,繼而徐徐釋放出一根根綿綿“血絲”盤旋在水中,猶如晨煙霧靄,裊裊騰騰,然后如飛絮般緩緩地散落到杯底。蟲茶汁水呈淡古銅色,甘醇爽口,香氣清郁宜人,頗似高檔綠茶。一般來說,500克蟲茶能供5口之家飲用1年以上。
蟲茶飲起來馥郁甘冽,醇香宜人。因為它是蟲類排泄物,有人會對它產生一種不舒服的心理,但如果品嘗過它的清香并了解它的保健作用,你可能就會喜歡上它。
早在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就認為蟲茶是一種很好的醫藥保健飲料。據記載,蟲茶具有清熱、去暑、解毒、健胃、助消化等功效,對一些疾病有較好療效,是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一種重要的清涼飲料。據說從清代乾隆年間起,蟲茶就被視為珍品,每年定期向朝廷進貢。
蟲茶的營養價值高于普通茶葉。它含有人體必需的氨基酸,一定量的粗蛋白、粗脂肪、糖類、單寧、維生素等營養成分和微量元素。據科學分析,它除了具有一般茶葉所含的鞣質、咖啡因和各種維生素外,還含有昆蟲激素和止血物質,人們常用它來治療腹瀉、鼻出血、牙齦出血和痔瘡便血,久服對預防高血壓、心臟病有一定作用。經常飲用蟲茶,能止渴提神、降壓利尿、健脾養胃、幫助消化、順氣化痰、解毒消腫等。
飲用蟲茶時要先在杯中倒入開水,后放入適量蟲茶,蓋好蓋子。蟲茶粒先漂浮在水面,待其緩緩下沉到杯底并開始溶化時即可飲用。用蟲茶泡出的茶水清香宜人,沁人心脾,飲之令人頓感心曠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