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倫敦泰晤士河南岸,圣保羅大教堂對面,有一座樹立著高大煙囪的舊式發電站外觀的建筑物。你可能想象不到,這座看似笨拙又古老的工業化建筑里,卻珍藏著眾多知名美術家的不朽之作,它同時還是世界現代藝術的展示舞臺。
在倫敦泰晤士河南岸,圣保羅大教堂對面,有一座樹立著高大煙囪的舊式發電站外觀的建筑物。你可能想象不到,這座看似笨拙又古老的工業化建筑里,卻珍藏著眾多知名藝術家的不朽之作。它同時還是世界現代藝術的展示舞臺。
對于倫敦乃至全英國人民來說,這座由老式發電站改造而成的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Gallery)早在2000年創立之時,就震驚了全世界藝術圈和建筑業界。它被譽為英國美術史上的分水嶺,是英國人終于可以抬頭挺胸與紐約現代美術館、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平起平坐于當代藝術舞臺的最佳見證。泰特現代美術館的歷史要追溯到1897年亨利泰特爵士創立的泰特美術館。1917年,一向只專注于本國藝術的泰特美術館奉命開始收藏世界現代藝術,于是,老泰特美術館于上世紀80年代決定另行設立一座專門進行20世紀現代藝術品收藏和展覽的美術館,就是現在的泰特現代美術館。
與眾不同的是,泰特現代美術館是在一座關閉于1982年的發電站的基礎上改建而成。因此那高聳入云的巨大煙囪成為了泰特現代美術館的一大標志。這座氣勢宏大的發電站建于1947年至1963年之間,由建筑師Giles GiIbert Scott爵士設計,他同時也是牛津大學與劍橋大學圖書館以及著名的英國紅色電話亭的設計師。在決定把這座獨特的發電站改造成現代美術館后,來自世界各地的建筑公司和個人都紛紛獻出方案競標,最終瑞士的兩名年輕建筑師Jacques Herzog和Pierre de Meuron的方案脫穎而出,因為他們的方案完美地保留了發電站原有的建筑特色。
兩位設計師將巨大的渦輪車間改造成既可以舉行小型聚會,擺放大型雕塑藝術品,又具有主要通道和集散地功能的大廳,它就是常常被人們提及的高達35米、長達152米的“渦輪大廳”。另外,他們在主樓頂部加蓋兩層高的玻璃盒子,不僅可以為美術館提供充足的自然光線,還能為觀眾提供浪漫優雅的咖啡廳和餐廳環境。人們可以在這里邊喝咖啡邊俯瞰倫敦城,欣賞泰晤士美景。在巨大煙囪的頂部,設計師還加蓋了一個由半透明的薄板制成的頂。由于是瑞士政府出資建造,因此命名為“瑞士之光”。每當夜色降臨,煙囪頂部就折射出美麗的光芒,整個美術館成為了一座指引人類精神之光的燈塔。而橫跨泰晤士河的千禧橋連接起代表古典文明的圣保羅大教堂和充滿現代精神的美術館,別有一番意味。
作為倫敦最受歡迎的名勝之一的泰特美術館在館藏方面也不可小覷,這里收藏了自1900年以來的現代國際美術作品,畢加索、馬蒂斯、安迪·沃霍爾、蒙德里安以及達利的作品吸引了全世界的觀眾前來觀賞。美術館并沒有按照傳統的年代編排方式陳列藝術作品,而是把藝術品分成四大類,分別擺放在3樓和5樓的展廳內。分類從“歷史、記憶、社會”到“裸體人像、行動、身體”、“風景、材料、環境”再到“靜物、實物、真實的生活”,這種割斷歷史脈絡的陳列方式可以使觀眾在同一空間與不同年代創作的藝術作品相遇。人們在觀看莫奈的大型壁畫《睡蓮》的同時可以瞥見身旁的Richard Long創作于1991年的《石頭陣》,欣賞畢加索的《穿襯衣的女子》時又能看到現代無名青年藝術家的《撒尿的男孩》。不同的藝術思維和創作手段在此直接碰撞,這正是泰特現代美術館的高明之處,也是它指引人們思考藝術的的精神魅力所在。
自2005年泰特現代美術館將展品重新“洗牌”后,200多件塵封已久的藝術作品終于得以與觀眾見面,其中包括美國畫家、波普藝術運動先驅羅伊·利希滕斯坦1963年的名作《Whaam!》。自1999年展出了一次以來,《Whaam!》就一直呆在泰特的倉庫里。同時100件富有爭議的作品也有機會上架亮相,它們在購藏時曾引起不少非議,被館方暫時冷藏起來。這些作品中有出自女權主義藝術家組織“游擊女孩”(GuerriIla Girls)的《反駁》,“立體派”創立人之一、法國畫家喬洽·布拉克(GeorgeBraque)的《臺球桌》,美國當代藝術大師維托·阿孔齊(Vito Acconci)的《房間位置》,以及弗朗西斯·皮卡比亞 (Francis Picabia)和阿尼什·卡珀爾(Anish Kapoor)的作品。
據統計,泰特現代美術館每年接待的參觀者超過4萬人次。如此旺盛的人氣,讓這座改裝自舊發電站的年輕展館多少有些不堪重負。從展品的容量上來說,如今這座看似龐大的建筑其實只展出了其完整收藏的30%。無論從何種角度來講,擴建泰特現代美術館都將是大勢所趨。不久前,泰特現代美術館對外宣布,美術館的擴建工程已經提上了議事日程,按照目前的計劃,擴建后的美術館單從面積上看,就將是現在的15倍。而此次美術館擴建工程最先想到的設計師就是瑞士人Jacqes Herzog和Pierre de Meuron,二者同時也是2008年北京奧林匹克體育館“鳥巢”的設計者。為了這次的擴建,泰特現代美術館將撥出約1.35億英鎊的資金。美術館館長尼可拉斯·賽羅塔爵士(Sir Nicholas Serota)希望熱心的私人收藏家們可以捐出一些藝術品,裝點未來的新館。
新的展館將以玻璃箱堆疊成不規則的金字塔形,矗立在現泰特現代美術館的西南角。對于這個奇特的建筑造型,設計師這樣詮釋道:“它仿佛是金字塔被消蝕的狀態,然而在此過程中,它似乎又在逐漸顯現”。這種“猶在途中”的感覺大概正意味著當代藝術的永不停步,就像泰特美術館館長所說的“這座看起來頗具戲劇性的玻璃建筑,突破并改變著很多可能性,并不僅僅就城市規劃而言,還包括從我們美術館操作項目的角度而言。”泰特現代美術館二號館(Tate Modem Two)的高度為250英尺,展館共分為12層,包括三個大的平臺,能分別俯瞰倫敦全景、新泰特廣場和渦輪大廳。與原展館相比,將增加60%的空間,設有十個展廳、六間咖啡館、兩間商店以及一定數目的教室。二號館于2008年破土動工,并預計在2012年完成。屆時,一座壯觀前衛的展覽空間將出現在世人面前,伴隨它而來的,也將是更多不同凡響的當代藝術。
(責編: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