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
這是一個溫情的詞,兩個樸素的字。讀它的時候,我們應該是微笑的,平和的,甚至是安祥的——溫暖,兩個字常常讓人心生感動,它不張揚,也不激烈;不尖銳,也不炫耀,一如春風從田野深處吹來,絲綢般拂過人的面頰。又如同你問路時,小姑娘站在桃花樹下說清方位,然后順手朝前一指,再對你淺淺微笑,笑顏如桃花燦爛,讓你心生暖意。
人來到世界上,從小到老活上一輩子,很不容易,會遇上天災人禍,會有生老病死,會有無助甚至無望的時刻——所以我們才渴望溫暖,尋求撫慰,以期讓疲憊的身心小憩一下,然后再度起程遠行。這是人的一種本能,人總是害怕孤獨與寒冷。人與人在一起,擁抱或牽手,這便有了溫暖。溫暖于人生必不可缺,首先它是暖意,像寒冬里的爐火,像暗夜里的燈光。但這種暖意不熾熱,也不濃烈,在“暖”字前面有一個限定的字:溫——溫這個字非常好,它是微微的溫熱,漸漸的暖意,這才是樸素的內斂的,也才是真實的長久的。看到這個字我會想起童年時代,江南的冬天漫長而陰冷,每家每戶都掩上木門,老少守著一只火盆,我喜歡將炭火燒出高高的火苗,然后圍爐取暖。其實這樣是烤火而不是取暖,一簍子木炭讓我小半天就燒得精光。而且因為炭火實在太大,一天下來,滿頰飛紅目熾唇裂,最后竟然流起了鼻血,無緣無故的血流如注讓我恐慌。母親不會這樣烤火,她會用炭灰將熾烈的炭火埋住,只看到星星點點紅紅的火,然后一家人就守在火盆邊看連環畫或爆玉米花,這時候我們滿懷滿抱都是溫暖,這樣的溫暖會持續一個白晝,持續一個冬季。以至到現在想起來,我的童年仍然是溫暖的,有母愛就會有溫暖,而童年的母愛會溫暖我們漫長寒冷的一生。
我們給予他人的溫暖也應該如此,是細水長流,是滴水之恩,是滲透日常的仁慈之心,是力所能及的關愛之情,是一種樂于助人的習慣,也是一種不求回報的慈恩。人之所以為人,就在于他和他的同類之間有這種良好的習慣與仁愛的善舉,這習慣和善舉就像涓涓細流潤心潤肺,而接受的人卻不必過份不安急于回報,因為它是不經意的、悄然發生的,不聲張也不喧嘩,你感念在心就好。或者,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同樣回饋以這份良好的習慣和仁愛的善舉,這是舉手之勞,人與人之間就這樣互相取暖。當然,你可以傾其所有幫助他人,也可以舍棄生命救助他人——這是大恩大德。被救助的人不但要感恩戴德。而且內心要負疚一輩子,一輩子他的心靈都要套上沉重的感恩的十字架。這其實已超出溫暖的范疇,溫暖在這里變得熾熱,滾燙,讓人承受不起,不到萬不得已,人們不會坦然接受。
人與人之間有溫暖存在就好,溫暖是俗世中的美麗與感動,是生命里的溫馨與詩意。懷揣著融融暖意在人群中行走,你不會再有冰冷之感,也不會再生孤獨之心。
擁抱
擁抱的姿式是人類最纏綿感人的造型,是深情的表達和摯愛的流露,所有的濃情、親情、愛情、恩情都應該通過這個最優美的造型來表達:就是微笑著伸出雙手,然后張開雙臂,將對方攬入懷中,緊緊相擁——
擁抱就是愛情。擁抱就是思念,擁抱就是親情,擁抱就是感恩——思念在這里是寬闊的,并不僅僅局限于男女之戀:愛情在這里也是寬闊的,并不僅僅限定于男女之情。男女間的擁抱是肌膚相親肉體撫慰,雖然也純美動人,但總覺得內涵過于狹窄過于自我,遠不及母子相依、朋友相擁來得博愛與崇高——曾經在醫院見過一個兒子,白發蒼蒼的媽媽得了絕癥,進手術室前,媽媽絕望得痛哭,不知道還能不能活著走出來。兒子噙著淚滴緊緊擁抱媽媽,像哄小孩子似地哄著她:媽,你要聽話啊。我們幾個都在這里等你,你會好好地活著出來呀。你一定會活著出來的,媽,我們離不開你——兒子的擁抱讓媽媽安靜下來,對生的渴望就是對家的期盼對愛的向往,兒子通過擁抱把愛的陽光傳達給在死亡線上掙扎的媽媽,給了她信心與希望,也給了她勇氣與力量——我后來一直沒有再見到他們,但我堅信這個媽媽一直活到今天,活在這個春天的陽光中。
中國人是含蓄的,并不習慣用擁抱來表達愛意,但這并不表明他們不需要擁抱。一個在婦幼保健院工作的朋友說,如果一個嬰兒不饑不渴,身上干凈整潔,還是不停地哭鬧,就是缺乏安全感,就是需要母親的愛,這時候你只要輕輕地給他一個溫暖的擁抱,八秒鐘內,孩子肯定會安靜下來,停止哭泣,然后露出花蕊綻放一樣的微笑。女兒小的時候,我多次試驗過,不管孩子哭得多么厲害,只要輕輕地呼喚著,然后張開雙臂給她一個溫暖的擁抱,將她貼在胸口抱在臂彎。她會馬上停止抽泣,轉哭為笑。也是多年前的一次。我們一家坐火車去上海,一對很年輕的夫妻帶著一個不到三個月的嬰兒同行,孩子一路哭鬧,隔著幾個臥鋪都能聽見那嘶啞的哭聲。妻子睡不著,嘀咕著替那對小夫妻著急,忍不住就下床來到他們的臥室。年輕的媽媽苦惱地說:牛奶喂了,尿片換了,就是搞不懂她為什么老是哭個不停。妻子輕輕地將孩子從床上抱起來,貼在胸口抱在臂彎里,一句話也不說,只是騰出一只手輕輕拍打著孩子。不一會兒,孩子就睡著了,長長的睫毛上掛著淚珠,就像早晨的露珠掛在草尖。年輕的夫妻驚奇地看著妻子,無法相信眼前發生的一切。
我知道妻子。她沒有什么神奇妙招,她只是很簡單地給孩子一個愛的擁抱——擁抱的力量就是這樣神奇,它勝得過千言萬語、敵得過千軍萬馬。
感恩
人生于世,應懂得感恩。感恩是什么?就是回報讓你感動的恩德。對于讓你感動的恩德,你當然應該感謝,感激——感謝父母的辛勤撫育,感謝朋友的熱情幫助,感激大地生長糧食,感激天空陽光照耀——
你不是靠一己之力就能夠長大成人成就事業的,在你的身后,有無數人的勞作與付出,不管他們是無私的還是有償的,他們都是為了你現在或將來的美好生活付出了汗水。你應當感謝——父母給了你衣食與家園,讓你無憂無慮健康長大;朋友給了你真摯的友誼,讓你遠離寂寞與孤單;老師教給你知識,讓你的頭腦不再簡單、愚鈍。也可以這樣說,你的成長,其實就是許多平凡勞動者辛勞的結果:小區門前的阿姨在你清晨肌腸轆轆出門時,會為你準備好滾燙的牛奶與面包,你只需花兩三元錢就能飽餐一頓。你的皮鞋炸線了,花一元錢到街口電線桿下鞋匠那里。他會為你縫補如新。樓道里的清潔工,你們可能從來沒有說過一句話。她每天都將你居住的樓道打掃得干干凈凈,而她每月只獲得微薄的數百元薪水。甚至樓下修剪草坪的花匠、馬路邊報攤攤主、臉上有疤的理發師、紅鼻子高個子保安、收舊報的老伯、送米上門的壯漢——所有與你生活發生關系的人,他們對你可能沒有大恩大德,卻給你的生活提供了幫助與便利,對他們,你應該生出感激之情感恩之心。
在所有節日中,我最喜愛一個節日:感恩節。為一種最珍貴的情感設定一個專門的節日,應該是上帝的旨意,佛祖的旨意,感恩其實就是一種寬泛的博愛。是發自內心的高貴操守——把人類置身于草木與動物之中,以同類的慈善情懷、悲憫眼光體味周遭萬物,好人就應當懂得感恩。人之所以生存于世并不是人的偉大,而是自然的造化與眷顧,田野生長水稻與小麥,讓我們有米飯和面包食用;清澈的河流提供充足的水源。讓我們洗滌疲憊的身心:春天漫山遍野的花朵給人驚喜與贊嘆。讓人們體會到生存的美好和活著的樂趣:夜晚滿天燦爛星光引領我們把目光向上,注視蒼穹,靈魂就會隨之抬升起來,放牧在長風浩蕩的星空——做人類的一分子就應當懂得感恩,這是最基本的情感與禮節,你我都不是個體,因為人類不能單個獨存于世,我們是與人群在一起,我們是與萬物在一起,我們其實是一個整體,生物鏈條上的一環,生存離不開萬物,活著離不開他人,對于山川草木的仁慈。對于同類眾生的體恤是一個人的品德,感恩是他報答的方式,是人性的良知,亦是人性的標識。
感恩是本能的,發自內心的,你當然可以舍身相報,但我更喜歡中國那句老話: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這愛的泉眼應該是靜靜地、悄悄地在心中流淌,因為感動是發生在心中,恩德也是銘記在心中,你看看“感恩”這兩個字——感字下面有顆心,恩字下面也有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