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掠過村莊上空的翼尖

2008-01-01 00:00:00韓開春
三角洲 2008年4期

麻雀

剛搬進新居時間不久,我們就來了鄰居——麻雀,我們一家住在屋內,它們一家住在屋外,和我們僅有一紙之隔,當初建房時預留的空調洞。因為暫時沒有用上,我們就用紙把它在房間里的一頭糊了起來,麻雀一家從外面搬來些軟草和羽毛之類。沒經過我們同意就在洞里安了家。這樣一來,它們和我們,就成了名副其實的緊壁鄰居,我們說什么話,它們能夠聽到,它們說什么話,我們也聽得很清楚,只是因為語言不通。彼此之間并無戒備。該說什么就說什么,誰都不用害怕誰會泄露誰的隱私。實際上,它們一家是我的房客,只是我們免收了它們的房租——想收也收不到。好在它們也很自覺,每天都免費為我們叫早,作為我們免費為它們提供住所的補償,自打它們一家住過來之后,我就再也不用擔心因睡過了頭而上班遲到,每天早晨,我總是在晨曦初露時被它們唧唧喳喳的吵鬧聲叫醒。我對愛人說,這樣也好,省了買鬧鐘的錢。

認真想一想,麻雀還真是跟我們人類最親近的鳥。我們這棟樓上,還是有一些模樣很漂亮、叫聲也很好聽的鳥兒的,不過它們無一例外地都住在做工很講究的籠子里,吃著主人從寵物商店買來的專用食物,接受著主人無微不至的關懷與照顧,只是如果哪天主人一不小心把籠門打開,它們就會義無反顧地沖出鳥籠,一去不回頭,根本不顧及主人對它們多日養護的情意。而這些麻雀,卻是想趕都趕不走的,我小時候的經歷。場上曬糧食的時候,它們就像一群小賴皮,剛剛揮著竹竿把它們趕走,過一陣子,又三五成群,厚著臉皮飛回來了,讓你急不得惱不得。

我生也晚,沒能趕上那場聲勢浩大的“除四害”運動,聽我母親說,她上初中的時候,麻雀被宣布為“四害”之一,說是會偷吃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下的糧食,跟那賊頭賊腦的老鼠一樣,成了人人喊打的對象。她向我描述過當年集中消滅麻雀的盛況,聽來真是驚心動魄,又讓人熱血沸騰。她說,大隊喇叭里提前幾天就通知某一日統一行動,要生產隊的各位社員準備好各種能夠發出響聲的用具,連上學的孩子也在老師的督促下帶了臉盆鍋鏟等。到了那天,大隊喇叭里一聲令下,鳥銃、鞭炮一起炸響,就像晴空里響起霹靂一樣嚇人,所有能發出響聲的東西都被人們用了起來,大鼓、銅鑼、鐵片、瓷盆,甚至有的人把燒飯的鍋都提了出來,所有的人都敲啊,打啊,尖叫啊,個個都像發了瘋一樣,尖銳的噪聲一浪高過一浪,那些可憐的麻雀被從窩里、草叢里、房頂上、樹梢上驚起,在空中東一頭西一頭地飛來撞去,好多麻雀就這樣有的被撞死、有的被嚇死的,更多的是因為被驚嚇不能落下歇腳,飛到最后,實在不能堅持,就從空中一頭栽到了地上,生生地被累死了,那天晚上,清點“勝利果實”,集中到一起的死麻雀堆得就像一座小山一樣。

好在時間不長就有專家出來說,麻雀的食譜并不以谷物為主。它的口糧里的主要成份還是各種害蟲,對農民來說,是利大于弊。人們一聽這話,知道是冤枉了麻雀,才趕緊把它從“四害”的行列中開除,停止了對麻雀的剿殺行動,這樣,麻雀才僥幸逃脫了被滅絕的命運。到我出生以后并開始記事時起,麻雀又成群結隊地在莊子上到:處蹦跳、唧唧喳喳了,好像壓根兒就忘了十幾年前人們對它們的所作所為了。從這一點來看,麻雀是一種不記仇的鳥類,或者說,是沒記性的鳥類,像是大人說小孩子:屬老鼠的,爪子一落地就忘記了。古人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好像對麻雀和燕子之類頗有微詞,說它們沒遠大志向,整天就知道圍著村子轉,不知道天外有天,我卻很喜歡它們,就像喜歡那些知足常樂的小人物,小人物自有小人物的快樂,麻雀亦是。

想來想去,小時候我最先認識的鳥類,就是這種頭圓,尾短,嘴巴圓錐狀。頭頂和頸部栗褐色,背面褐色,雜有黑褐色斑點,尾羽暗褐色,翅膀短小,不能遠飛,善于跳躍的麻雀了,也只有這種鳥,在村莊上才最多,經常會在我喂家里的那群雞鴨時從屋頂上飛下來撿些蹦到遠處的谷物吃。小時候,我聽莊子上的老人說,要是能看到麻雀兩腳一前一后走路而不是蹦跳的人就是貴人,我就多了個心眼,一有機會就看麻雀走路,可是看來:看去,麻雀在我的眼前只會蹦跳,連一次都不走給我看,真是不給我面子。也就是從那時起,我就知道,我不是個貴人。

莊子上有些調皮猴子有掏鳥窩的嗜好,他們最愛掏的就是這麻雀的窩了,這也難怪,麻雀們把家安在人家的屋檐下面。不像喜鵲等鳥兒在高高的樹頂搭窩,爬上去不小心摔下來會有生命危險。我看他們把那些有著褐色斑點的鳥蛋掏出來,然后摜壞,就覺得這些家伙很可惡;有時他們還能掏出一些剛出殼不久的小麻雀,眼還沒有睜,渾身紅彤彤的。還沒長出毛來,嗷嗷地張著黃嘴丫的大嘴巴。看到這些,我渾身又會暴起一層雞皮疙瘩,感覺冷:還有一回。我見他們從鳥窩里拖出一條赤練蛇來。嚇得那幫壞小子一蹦老高,就很痛快,心里說:該!誰讓你們沒事就掏鳥窩。不過,這樣的壞事女孩子一般是不會去干的,即使是那個爬高上低被人叫做假小子的二、r,也輕易不去碰這麻雀,因為大人說了。玩麻雀臉上是要起雀斑的,臉上長雀斑多難看啊,“假小子”也畢竟不是真小子嘛,再怎么瘋,骨子里還是有著女孩愛美的天性的。

更多的時候,我們和麻雀們和平共處,小孩子們在場院上玩游戲的時候,麻雀們也在不遠處蹦蹦跳跳,看起來,就像是相處和睦的一家人。

很喜歡京郊一帶的人對麻雀的稱呼——家雀(巧)兒,聽著這樣的稱呼,就好像在聽鄰居叫自家的孩子,很是親切。

所以現在它們把窩做在我家的空調洞里,我是覺得它們給了我面子,雖然有時它們的唧唧喳喳也是一種聒噪。但誰又能說經常聽聽這些聒噪不是一種幸福呢?

燕子

這個春天,風和暖,輕柔;陽光明媚,熱烈;花開得艷,香,且葳蕤;柳柔,也綠,柳絲垂到水面上,像無數雙溫柔的手輕撫,拂得人心癢癢的;麻雀在窗臺上一刻都不肯安靜,蹦跳,嘴里不停地嘰嘰喳喳——一切都很美好的樣子,然而我卻并不十分快樂,坐在臨窗的辦公桌前,眼望著窗外的電線發愣。心里總像少了點什么似的,沒著沒落,打不到底。

有那么一剎那,我似乎看見一道黑色的影子從眼前一閃而過,像是電光石火,倏忽而逝。雖然這只是個幻覺,卻讓我一下子便找到了郁郁寡歡的原因,是的,是燕子,這個黑衣栗頭白肚皮的精靈,已經好幾年沒在我的眼前出現了。

在鄉下,燕子應該算是跟人最為親近的一種鳥了,要不,人們也不會把房子借給它們住,允許它們登堂入室。而燕子呢?也只有這種鳥,才敢把窩壘在人們的家里,卻不用擔心人的傷害,毫無戒備地在房梁上銜泥搭窩,產蛋育雛,人與鳥共處一室,其樂融融。這樣的相互信任,在人類與野生動物之間,絕無僅有,所以,人們又把這種鳥兒叫做“家燕”,真是把它們當成了家庭中的成員,并不見外。

我小的時候,學會的第一首歌謠,就是那首“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里……”,我女兒長到我當年那么大的時候,也會唱這首歌,但她卻沒我那樣幸運,可以那么近距離地和燕子相處。她從小到大,都沒住過農村的茅草房,甚至是起脊的房子。城市里平頂的樓房,燕子們沒法在天花板上搭窩,況且,即使燕子可以在這樣的房屋中找到落腳的地點,也找不到進出的房門,城市里每家每戶隨手關閉的防盜門,阻斷了人與鳥交流的通道。而在我鄉下老家,每家每戶房屋靠近大門頂部的一側墻壁上,總會留有一個碗口大小的洞,這是專為燕子預留的通道,即使這家人都下湖干活或者上學讀書去了,大門因為無人在家而緊鎖起來,燕子也不用發愁找不到回家的路。

一到春天的時候,我們就會唱那首小燕子的歌,盼著小燕子早點飛回來,這固然有花衣裳的緣故,花衣裳誰不喜歡呢?小燕子都有得穿,我們當然也想要,但是重要的還不在這里,重要的是,燕子一飛回來,我們就可以甩掉穿了一個寒天的笨重的老棉襖、老棉褲了,一身單衣,渾身上下透著輕快,張開雙臂,和春陽擁抱,在村頭的場院上、家旁的小路上瘋跑,心情好得仿佛自己也跟小燕子一樣,長出了翅膀。

燕子是在鄉下人人都喜歡的一種鳥,大人喜歡,小孩子也喜歡,所以鄉下叫做燕子的女孩特別多(后來知道,城里女孩叫這個名字的也不少)。小孩子們的喜歡,不需要任何道理,只要好看,或者好玩,就足夠了,長相那么俊俏的小燕子,小孩子不喜歡才怪。大人喜歡它,除了它的長相漂亮,專吃害蟲而外,大約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原因,這個原因源于鄉下的一個傳說,說是燕子只住好人家,不知道燕子自己清楚不清楚,它在無意中竟充當了衡量一家人好壞的標尺,因此,那些屋里沒有燕窩的人家,見了人都會有點抬不起頭來,甚至連兒子找媳婦都要成問題。因了這個緣故,燕子把窩搭到誰家。誰家都會很高興,不要說大人不會干出搗了燕窩的事情,就連小孩子,也會受到警告,說是小燕子玩不得。誰要是傷了小燕子,老燕子就會詛咒他,這樣就會有生命危險。好嘛,玩小麻雀只會臉上長雀斑。最多就是不好看一點,而傷了小燕子,付出的卻是生命的代價,所以,即使是再調皮的小孩。當他想要動手逮一只這種小精靈玩玩的時候,一想起大人的話,也要左右權衡一下,終是覺得對于這種小鳥,還是只用眼看看的好。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我家從老宅子上搬下來,父親請了親戚鄰居蓋了新房子,算是真正意義上獨立撐起了一個新門戶,幾年以后,燕子才肯進我這新家的門,不知道對于燕子來說,是不是只有那些經歷了一些歲月滄桑的房子才更可靠些,譬如朋友,也是老的好。記得那天燕子夫婦來我家考察房子的時候,母親很是高興,整天臉上都掛著喜氣,紅撲撲的,人也顯得特有精神,像是真的遇上了什么喜事,我想那個時候如果通訊也像如今這樣發達,母親肯定會立馬就給在遠方工作的父親撥個電話,報告這一喜訊。

暑假的時候,父親回家看到燕子窩已經壘在堂屋的房梁上,幾只燕子不知疲倦地飛進飛出。也很高興,特意用高粱苗桿串了個小匾,懸掛在燕窩的下方,一來可以防止還沒長齊羽毛的小燕子不小心從窩里掉下來摔死,另一方面也可以承接燕子的糞便,不至于弄得滿屋都是。

沒事的時候,我喜歡看燕子飛翔,感覺它們飛翔的姿態真是美妙無比,那對又窄又長的翅膀,飛行時好似兩把鋒利的鐮刀,割得空氣都嗖嗖作響,動作快得像是一支剛離弦的箭,“唧——”地一聲發射出去,讓人猝不及防。它們是我見過的所有飛鳥中體態最為輕盈、動作最為靈活的一種了。我后來聽人說大鼓書,得知民國時期有個姓李行三的俠盜,專門劫富濟貧,他最拿手的功夫就是輕功,飛檐走壁,如履平地,人送外號“燕子李三”,覺得用這種鳥來形容他,真是再恰當不過。電影《臥虎藏龍》中,李慕白和玉蛟龍在宏村的月沼上所露的那手功夫,叫做“燕子三抄水”,也很形象傳神。

燕子是一種戀舊的鳥,秋天來臨的時候。它們攜兒帶女飛向南方(關于這個特性。鳥類學家解釋說是因為燕子只吃飛翔的昆蟲。而天氣變冷以后,北方就沒有飛蟲供它食用了,為了生存,它們不得已成了鳥類家族中的“游牧民族”),而第二年的春天,它們歷經千辛萬苦,必定還要飛回去年的舊巢。古人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頭年秋天把一只燕子剪了腳爪放飛,第二年的春天,這只缺了腳爪的燕子,果然又出現在了舊巢中。

而我離開故鄉多年,也像一只遷徙的燕子,在外流浪,卻不能像真正的燕子一樣,每年都能回老家看上一趟,想想也很悵然。所以,在這個燕歸來的季節,我就特想見到這種有情有意的鳥兒。可是,在這個高樓林立的城市,我哪兒去尋找它們的身影?

喜鵲

“花喜鵲,尾巴長,娶了媳婦忘了娘”,這是一首流傳于我老家的古老童謠,誰家的兒子要是因為媳婦的原因慢怠了老娘,這家的老娘必定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地數落,嘴里念念叨叨的就是這句幾乎讓所有人都耳熟能詳的民謠,以此來埋怨兒子的忘恩負義。我小時候曾經暗下決心,長大了一定不讓母親傷心,不做那長尾巴的花喜鵲。

但是我實在沒看出喜鵲有什么劣跡,會干出這等娶了媳婦忘了娘的壞事來,我以為這是人們冤枉了喜鵲,用一個莫須有的罪名。讓它背了一世的黑鍋。

那么,它本來應該是白色的嗎?就因為這個黑鍋,才使它從頭到尾都是一襲黑色,只在翼肩和肚皮留下了本色?

平心而論,對于這種鳥兒,鄉下人是喜歡多于厭惡的。除了那個可能是強加于它的莫須有的罪名外,好像再沒人能說出它的什么壞來。就看看人們給它取的這個名字吧——喜鵲,一個能給人帶來“喜”的鵲兒,人們有什么理由不喜歡它呢?它的叫聲,是和燈花一樣,被人當成喜事將來的象征的,戲文里就唱“昨夜燈花爆,今朝喜鵲噪,這親事一定諧呢”,你瞧,喜鵲一叫,親事都能做成,還有什么比這更可喜的呢?所以,喜鵲還有個名字叫做“吉祥鳥”,農村里過年貼窗花,就有喜鵲站在梅花枝頭的圖案,這有個說道,叫做“喜上眉梢”。春秋時有個名叫扁鵲的神醫,據說他這名字的由來也跟喜鵲有關,因為他一來,病家就看到了希望,好比那報喜的喜鵲。因此,我老家除了那首“娶了媳婦忘了娘”的民謠,還有另一句流傳更為廣泛的俗語,叫做“喜鵲喳喳叫,必有喜事到”。我小時候是比較喜歡聽到這種鳥叫的,因為大人說了,喜鵲一叫,就會有親戚來,而一來親戚,家里必定要做好吃的了,有好東西吃,這才是我高興的唯一理由,所以我每次一聽到喜鵲飛到我家院子里的那棵老槐樹上喳喳叫喚。就趕緊飛跑著出去,到家旁的那條鄉路上張望,看看今天又會有哪個親戚要來我家,雖然絕大多數的時候都要失望而回。但是我仍然很希望聽到那聲令人興奮的鳥叫。

喜鵲是鄉間的神鳥,它的身世顯赫,被佛家稱為芻尼,曾經做過國王,此事見于《景德傳燈錄》:“昔如來在雪山修道,芻尼集于頂上。佛既成道,芻尼受報,為那提國王。”(見《詞源》)在小說家的筆下,它又常常作為“神女”的形象出現。而最能說明喜鵲具有神性的,則是那個著名的牛郎織女的傳說,它在其中扮演了一個非常光彩的角色,每年農歷的七月初七,它們都要集體飛上天去,大家頭尾相接,搭成一座鵲橋,讓苦苦守望了一年的牛郎和織女,能夠從天河的兩邊走到一起相會,度過一天美好的時光,因此后來才有了把兩個相愛的人牽到一起的舉動稱為“搭鵲橋”的說法。小時候。我聽媽媽講這個故事的時候,是很有些感動的,同時,也產生了很多的疑問,比如,喜鵲那樣弱小的身子,怎么承受得了兩個大人的體重呢?再說,牛郎還挑著一雙兒女呢;另一個不能理解的疑問就是,喜鵲真的會搭橋嗎?我曾經在七月初七這天。滿村子地亂跑,希望能夠找出一只喜鵲來,說也奇怪,平時到處都能聽到喳喳叫的鵲兒,這天真的蹤影全無,難道它們真的全都飛到天上去了?對于這個問題,我至今都找不到答案。

除了能夠預報喜事,給牛郎織女搭那相會的橋,喜鵲還能充當天氣預報員呢,春秋時有部專門寫鳥類的著名的書叫做《禽經》的,里面就有這樣的記載,說鵲“仰鳴則晴,俯鳴則雨,人聞其聲則喜”。我小時候不知道有這部書存在,所以就沒認真觀察過喜鵲是否真的有這個本事,不過從別的動物的行為習性來看,古人不像是在說假話。我就知道燕子是有這個本事的。比如看到燕子低飛,農人就說,要下雨了;還有一種叫做土狗子的昆蟲,也能預報天氣的好壞,小時候我們常常逮了它,在它頭上敲個窟窿,看看有沒有水冒出來,如果有,天就要下雨,要是沒有,就是晴天。

因了這些緣故,人們對這種鳥兒寵愛有加,輕易不肯傷害它,為了阻斷一些嘴饞孩子打它們主意的念頭。愛鳥的人們甚至想出了這樣一個辦法,說喜鵲“嘴甜身臭”。是有名的“臭骨精”。對于臭骨精,人們是避之唯恐不及的,我們隊溝北王莊有戶人家,有遺傳的狐臭,雖然這家的一雙兒女,男孩子長得高大帥氣,女孩子長得如花似玉。也到了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年齡,卻很少有人上門提親,原因就是臭骨頭,熏得那些有心求親的人退避三舍。我現在想想,如果不是這個原因,我鄉下的那些喳喳叫的喜鵲們。一定也不會逃脫進人口腹的厄運,不要說像它這樣個頭比較大的鳥兒了。就連那些沒有一兩肉的麻雀,也常常被那些嘴饞的調皮孩子掏了來裹了泥巴燒了吃。

實際上還有一個原因,客觀上使喜鵲免于經常被掏窩的厄運,那就是它們常常把窩搭在村子里最高大的樹上,那樣的高度是讓孩子們望而生畏的,除了一些具備出色爬樹本領的孩子,一般人都只會望窩興嘆。即使有心逮鳥,也無那本事。

喜鵲是鄉間最會搭窩的鳥類,說它們是鳥類中的建筑學家,大概沒有人會有異議。它們的窩結構復雜,安全耐用,且年年翻新,這樣就會引起一些鳥類的嫉妒。弄到最后還要搶,因此又留下了一個成語,叫做“鵲巢鳩占”。

布谷

讀書到深夜,忽聽得兩聲鳥叫:“刮鍋刮鍋——刮鍋刮鍋。”似從遙遠的地方傳來,有些縹緲。卻很清晰,心里便一驚:夏天這就到了?想起前幾日下鄉,看到農人已經在整理場院,原來,麥子快熟了,南風悠悠催麥黃啊。

以前我在鄉下的時候,每到春末夏初,總能聽到這種熟悉的鳥叫。我知道,只要它一叫,我的父輩們就要把掛在竹笆上的彎月形的鐮刀取下來,在細細的磨刀石上用水澆了細細地磨,直到泛出森森的冷光,大拇指在刀口上輕輕一蕩。就能發出嚓嚓的輕響,地里的麥子快熟了,要開鐮了,緊接著的,油菜也該收割了。

五月,黃金落地,老少彎腰的月份,學校也放忙假,我把小書包往家里一放,就跟著大人下田去,大人在前面割麥,我在后面拾麥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糧食來之不易啊,我外婆不會背古詩,但是她會說:你聽,“刮鍋”在叫呢,“刮鍋刮鍋”,可不敢剩碗根腳啊。,

“刮鍋”,就是我所知道的這種鳥的最早的名稱了,雖然我后來也知道它其實叫“布谷”,但是我依然喜歡把它叫做“刮鍋”,或許,這是因為我外婆的那句話在我腦海中的根深蒂固,即使到了現在,我也不敢糟蹋一粒糧食。

我在拾麥穗的時候常常會走神,常常被莊子上密密的枝葉間“刮鍋”的叫聲弄得心癢癢的,一心想去看看這種鳥兒到底什么模樣,我也偷偷溜回村子,可每次都在我快要接近它的時候,卻又聽到它在村子的另一頭“刮鍋刮鍋”地叫,所以。一直到現在,我都沒能親眼見過它一眼。只是有一次,在河灘那片金黃的麥田上空。一個灰色的影子從我的眼前一閃而過,倏忽即逝,隨之便傳來了那聲熟悉的“刮鍋刮鍋”,這算是我唯一的一次和“刮鍋”的最近的接觸。

它的模樣,一直到很久以后。我才在書上見到,其時,我已經遠離鄉村很多年。我見到書上那張寫著“布谷”的圖片上,一只鳥兒站在樹枝上。體形大小和鴿子相仿,但較細長,上體暗灰色,腹部布滿了橫斑,腳有四趾,二趾向前。二趾向后。見到這張圖片的時候,有點似曾相識的感覺。忽然覺得自己是看過這種鳥的,村子上家西大舅爹家養過鴿子,還有許多跟鴿子模樣差不多的“斑鴣鴣”,要是我見到“刮鍋”的時候它正好沒叫,那我很可能會把它當作一只“斑鴣鴣”或者鴿子的。

古人也會常常看錯的,成語里有個“鵲巢鳩占”。來自《詩經》,《詩經·召南·鵲巢》里說“維鵲有巢,維鳩居之”,這個占了喜鵲窩的“鳩”,字面上看就是斑鳩,也就是我老家人叫的“斑鴣鴣”,而實際上,斑鳩是從來不和喜鵲爭巢的,喜歡占別的鳥的窩下蛋,甚至把別的鳥的蛋擠到巢外,讓人家來養育自己后代的鳥,是布谷。可見,古人由于觀察不細,害斑鳩不淺,以至讓它替布谷背了許多年的黑鍋。

這種鳥兒,除了有我老家這種上不得臺面的“刮鍋”的別名外,還有許多的名字。布谷也不是它的學名,杜鵑才是它的大名,小名字里,還有子規、杜宇、望帝等等,每每聽到這些名字,總會讓人想起蜀地那個名叫杜宇的國王禪位退隱、國亡身死、魂化為鳥的哀婉動人的傳說,據說古時蜀人一聽到這種鳥叫,就會想起那位不愛江山愛美人的國王。李商隱在那首因“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兩句而流傳后世的《錦瑟》里寫到“望帝春心托杜鵑”,說的就是這個故事。

據李時珍說:“杜鵑出蜀中,今南方亦有之,狀如雀鷂,而色慘黑,赤口有小冠。春暮即啼,夜啼達旦,鳴必向北,至夏尤甚,晝夜不止,其聲哀切。田家候之,以興農事。惟食蟲蠹,不能為巢,居他巢生子,冬月則藏蟄。”

李時珍的這段話,除了替斑鳩平反,明確說出“不能為巢,居他巢生子”的是杜鵑外,還說它“惟食蟲蠹”,加上它有讓“田家候之,以興農事”的功能,可見,它還是功大于過的,如果單單從農人的立場出發。杜鵑該算得上是大大的益鳥。

據說,杜鵑鳥由于晝夜不停地嗚叫,甚至會從嘴里滴出鮮血來,所以又有了“子規啼血”的典故,而這個典故正是出自上面所說的那個望帝的傳說。巧的是,杜鵑鳥啼叫的日子,正是杜鵑花盛開的時節,所以有人就說,這漫山遍野的紅杜鵑,就是布谷鳥嘴里的鮮血染紅的。

不管到底是何原因使得這種鳥兒因嗚叫過度而嘴里滴血,我都對它這種鍥而不舍的精神欽佩不已。

正像千萬個讀者的眼中就有千萬個哈姆雷特一樣,不同心境的人聽到的布谷鳥的叫聲也不盡相同。農人聽到了“布谷布谷”,是因為想到了農時;我外婆聽到了“刮鍋刮鍋”。是因為想到了糧食的來之不易:還有人聽到的是“脫卻破褲”(張岱《夜航船》),我以為是季節變換的緣故;而那些聽到了“不如歸去”的人,則大多是一些羈旅在外的游子了,譬如現在,我在這個深夜里聽到這聲熟悉的鳥鳴,除了有那“刮鍋刮鍋”的鄉音外,分明還有“不如歸去”的催促,畢竟,我離開老家的日子太久,是該歸去看看了。

鵓鴣

還是說“鵲巢鳩占”,我覺得在這場典型的張冠李戴的事件中,那個代人受過的斑鳩很是值得同情。

在我有限的鄉村記憶中,它實在是一種極其可愛的鳥兒。

這種鳥兒,我老家是把它叫做“鵓鴣”的,起因大概是緣于它的叫聲,“鵓鴣鴣,鵓鴣鴣”,你聽,它在叫,因此,它還有個名字叫做“斑鴣鴣”,這個名字除了跟它的叫聲聯系緊密之外,還和它的毛色發生了關系——有斑。又因它叫喚的時候,天會下雨,所以我老家的人也把它叫做“水鴣鴣”,有句民諺說得好:“天將雨。鳩喚婦。”

你看,就這么一種鳥兒,在我家鄉就有“鵓鴣”、“斑鴣鴣”、“水鴣鴣”三個通用的名字,唯獨它的本名“斑鳩”很少被人提及,想想也不奇怪,鄉下人對小孩子,也多是只記得小名的,至于大名,除了老師在課堂上叫叫之外,其余時間也很少用,總是覺得叫小名更親切些。從這個意義上說,鄉下人對這種鳥兒是有著極深的感情的,甚至把它當作自己的小孩子看待。

汪曾祺是我喜愛的一位作家,喜歡他的理由,除了他文章里的那種撲面而來的鄉土氣息讓我感覺十分親切之外。還有他是我的蘇北老鄉,從他的文章中可以看到許多我所熟悉的東西。比如昂刺魚,比如虎頭鯊。鳥類中他對斑鳩也是有著特殊的感情的,曾在文章中多次提及這種鳥兒,我們可以在他的《故鄉的食物》中看到專門寫斑鳩的章節,也可以在《天山行色》中聽到斑鳩的鳴叫,甚至他在《香港的鳥》一文中,還專門提到了斑鳩和蟋蟀,說聽到它們的叫聲“覺得很親切”。

我讀汪老的文章同樣“覺得很親切”,他在《天山行色》中提到民間說斑鳩的兩句諺語“天將雨,鳩喚婦”和“單聲叫雨,雙聲叫晴”,就是我所耳熟能詳的。前句是說斑鳩夫婦伉儷情深。每每天要下雨的時候。雄斑鳩就焦急地呼喚在外打食的雌斑鳩趕緊回家,免得被雨淋濕,“鵓鴣鴣,鵓鴣鴣”,聲音急促而低沉;而后句則是前句的引伸,當“鵓鴣鴣,鵓鴣鴣”聲音響起的時候,往往大雨即將來臨,而“鵓鴣鴣一咕”叫聲一起,天就要轉晴,據說這后一個“咕”聲,就是雌斑鳩回應雄斑鳩的叫聲。我小時候對這樣的說法很是奇怪,覺得雌斑鳩有點不夠意思。快下雨的時候雄鳥呼喚不理不睬,直到天都快放晴了,才想起回答一聲,是不是辜負了雄鳥的一片心意呢?這只是我的想法,沒有說出來過,也沒有想起要冒著雨去斑鳩家探探究竟,所以直到現在。我都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雌雄鳥兒一問一答。但這不妨礙我據此判斷天氣的陰晴,認真注意過幾次,竟是屢試不爽,比觀察鳥類的另一氣象學家喜鵲的行為還要來得方便,喜鵲是“仰鳴則晴,俯鳴則雨”,最起碼還要跑出去看看,而斑鳩“單聲叫雨,雙聲叫晴”。只在屋里聽聽叫聲就可以了。

我外婆家的屋后老槐樹上,就住著這樣一對斑鳩夫婦,這是一種全身褐色的鳥兒,脖子底下的羽毛黑白相間,像是戴了一圈很寬的珍珠項鏈,體形和體長都跟鴿子相似,所以一開始的時候,我誤以為是西莊大舅爹家的鴿子跑到樹上搭窩了,還覺得很奇怪,后來聽我外婆說,才知道原來它們是斑鴣鴣,不是家鴿。一年中也難得聽到它們叫上幾回,只是在春天它們要產蛋的時候聽到幾聲低沉的叫聲。

每到春天斑鳩夫婦育雛的時候,我都會跑去大槐樹底下仰頭去看,它們的窩很隱蔽,藏在老槐樹最濃密的枝葉深處,我是費了老大勁才找到的,雖說斑鳩窩沒有喜鵲窩那么精致,稍顯粗糙些,但畢竟是自己搭的窩,犯不著要去搶別人家的,就從這點來看。斑鳩在“鵲巢鳩占”的事件中也是被冤枉的。不管我怎么用力,都很少能看到小斑鳩的影子,只是感覺這對斑鳩夫婦進進出出的次數多了,我想,那是在給小斑鳩準備食物吧。我曾央求五舅爬到樹上給我抓一只小斑鳩下來,可這個想法甫一出口就被我外婆給打了回去,別看外婆平時對我百依百順,甚至到了溺愛的程度,要個月亮都能許半邊的樣子,但在這個問題上她卻很堅持,她恐嚇我和五舅:“不許去掏鵓鴣窩,眼睛會被鵓鴣啄瞎的。”或許我們真的是怕眼睛被鵓鴣啄瞎了,從那以后,我們再也沒打過那窩鵓鴣的主意,只是還是一如既往地往樹下跑,希望能夠看到小鵓鴣的影子。

莊子上的鵓鴣經常會成群結隊飛到河灘的那片麥田里找東西吃,它們的這種集群而動的特性也很像鴿子,我后來在一本書上看到有人把斑鳩叫做野鴿子,大約也是有點道理的。這種特性也給它們帶來了滅頂之災,我曾經看到西莊的一個獵人,用一噴砂的火槍,一槍就打了十幾只斑鳩,當時就想,若是它們分散行動,大約是會有不少免于這場橫禍的。

聽說鵓鴣的肉很好吃,鹵了或是油炸都好,很香,我沒吃過,也不想吃。

烏鴉

烏鴉是鄉下最常見的鳥之一,也是最不受人待見的鳥,人人都以見到它為晦氣,認為不吉祥,聽到它的叫聲,我老家人的慣常做法是趕緊沖地上狠狠“呸呸”吐兩口唾沫,緊接著嘴里還要罵上一句:“呱,呱,呱你媽頭朝下!”瞧,因為厭惡,連烏鴉的媽媽都受了牽連。

連累到了母親,如果烏鴉能聽得懂人類的語言,大約是會很傷心的。我說這話不是信口胡勒,有依據,《說文》里對“鳥”的解釋就是證據之一:“鳥,孝鳥也。”這是一種極其孝順的鳥兒,有個著名的傳說“烏鴉反哺”,是和“羊羔跪乳”有著異曲同工效果的勸人向善、孝敬父母的典型范例,為了感激母親的養育之恩,小羊羔吃奶雙膝跪地;而烏鴉呢?比之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母親年老體弱,再也飛不動,不能自己覓食的時候,小鳥便去找來食物喂進母親的嘴里,以此報答母親的哺育之恩。這樣的舉動,足令那些不養育老人的人間忤逆子們無地自容,扁毛畜生都懂得尊老。作為人類卻做不到,豈不是枉披了一張人皮?這又讓我想起另外一種叫做“梟”的鳥來,傳說這種鳥兒一出生,就要把父母吃掉,父母用嘴巴銜住樹枝,把身體懸空,直到最后剩下個頭顱,中國古代有種刑法,把罪犯的頭顱砍下,掛在城門上示眾,大約就是從梟這兒得來的靈感,因此這種刑罰就叫做“梟首示眾”。由梟鳥到烏鴉。很容易讓人想到范偉的那句經典小品臺詞。套用一下就是:鳥與鳥的區別咋就那么大呢?

你說,這樣的一種孝鳥,它要是知道因為自己的叫聲而讓母親也跟著受辱,是不是要肝腸寸斷?

烏鴉大約是聽不懂人類的語言的,但是這一點都不妨礙它成為鳥類中最聰明的那一群中的一員,小學課本中有個烏鴉喝水的故事,足見其智慧超群之一斑,而那個烏鴉與狐貍的寓言,則多半是人類對烏鴉智商的污蔑,現實中的烏鴉大概干不出那樣的蠢事。國外有研究鳥類的學者發現,城市里的烏鴉喜歡停在十字路口紅綠燈的對面,一見紅燈亮起,就飛下地面,把胡桃放到車輪前,等綠燈亮起,汽車開走以后,它們再飛下來,啄食碾碎了的胡桃仁,這樣的智商,怕是其他鳥兒望塵莫及的。而我所知道的鄉下烏鴉,根本就不懼怕莊稼地里假模假樣的稻草人,農人拿它一點辦法都沒有,任你想出什么高招妙招,總是用不了多長時間就被它們識破,照樣我行我素,來去自由。

這樣孝順、這樣聰明的一種鳥兒。按說人們該喜歡它們才是,可為何人們對它們總是避之唯恐不及呢?這大約得從它們的生活習慣、模樣以及叫聲上尋找原因,一身漆黑的大褂,泛著幽幽的藍光。幽靈一般來來去去,分明就是一個黑夜的使者,兼之喜歡在墳地的黑松林筑巢,每次莊子上有老人要去世,總是先聽到它們在屋頂呱呱地叫喚,聲音沙啞、粗糙,像是個未卜先知的巫者,渾身上下籠罩著一種神秘的氣息,跟死亡聯系到了一起,這就難怪人們一聽到烏鴉叫就認為晦氣透頂了,趕緊吐唾沫詛咒,希望能借此遠離災禍。

烏鴉是食腐動物,嗅覺特別靈敏,有研究者稱。烏鴉的鼻子是要靈過獵狗的,所以它能最先感覺到死亡的氣息,發出死亡的預報。這就是人們認為聽到烏鴉叫必有不祥之事發生的緣由了。

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討厭烏鴉,至少北方的游牧民族們對它還是喜歡大于厭惡的,李時珍是見多識廣的人,他在《本草綱目》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北人喜鴉惡鵲,南人喜鵲惡鴉。

究其原因,還是跟南北兩地人們不同的生存方式有關,南人多以農耕為主,烏鴉偶爾也會糟蹋糧食,兼之叫聲恐怖,所以很不討人歡喜;而北人多為游牧民族,以放牧牛羊為生,烏鴉不但對牧草的生長構不成威脅。反而能啄食牛羊等牲畜身上的蚊蠅、蛆蟲以及腐肉,無意中幫了牧人的大忙,這就難怪北人要對它們喜愛有加了。

若是烏鴉也有歷史,像人類一樣會回憶過去,那么,它們必定非常懷戀滿清一代,在這個朝代,烏鴉是被當作神鳥來供養的,有“圣鴉”之稱。考其緣起,是跟滿人的老祖宗有關,有個傳說是這樣的:

從前天上有三個仙女,大姐叫恩庫倫,二姐叫正庫倫,三姐叫佛庫倫。一天姐妹三人下凡去長白山下一個美麗、幽靜的湖泊里沐浴,浴畢上岸時,一只烏鴉將所銜的一顆朱果置于三女佛庫倫的衣服上,朱果鮮艷異常,佛庫倫愛不釋手,于是就把它含在口里穿衣服,剛要穿上衣服的時候,不料朱果滾入腹中,佛庫倫即覺得自己已經懷孕,因而未能同二位姐姐一起飛上天去,不久就生了一個兒子,這個孩子生就能言,舉止奇異,相貌非凡,他就是滿族先人——愛新覺羅·布庫里雍順。

歷經數世之后,布庫里雍順的兒孫們過于暴虐導致部屬叛變,要殺盡他的子孫。其中有一個年幼的男孩叫樊察,脫身逃到曠野,正當樊察身后馬蹄聲聲、塵土飛揚之際,幾只烏鴉棲落在路旁的幼兒頭上,追兵疑為枯木,于是撥馬而回,樊察從而得救。

此事見于《滿洲實錄》,不僅有文字上的記載,還配有畫圖《神鴉救樊察》,因為這個緣故,滿人便“以鴉為祖”。大清朝的圖騰也是烏鴉。據傳,清初每年二、八月間必在沈陽故宮和北京故宮的空地上撒谷飼鴉,并設專人看護“圣鴉”。《清稗類鈔》中曾記述過紫禁城的烏鴉“每晨出城求食,薄暮始返,結陣如云,不下千萬”的盛況,可見,那個時候烏鴉的地位之高。數量之多。

無獨有偶,同樣對烏鴉的尊崇事件也發生在武當山的道士中,此山上有個烏鴉嶺,一到傍晚,這些黑色的鳥兒就從四面八方飛來齊集于此,黑壓壓地把個山嶺遮得嚴嚴實實,許多道士辛辛苦苦爬到嶺上來只是為了拋撒一些食物飼喂烏鴉。道士們對烏鴉這樣尊敬,據說是跟真武大帝有關,當年真武在武當山修行時曾得此鳥幫助,喚來老師紫元一君趕走妖魔,真武修成正果后,為報答烏鴉。就封此鳥為“圣鳥”。

其實以烏鴉為神早就有之。至少我們可以從《山海經》中找到佐證: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于鳥。烏鴉與太陽一母同胞,又稱“金烏”。太陽沒有翅膀,便由烏鴉馱之。在有名的后羿射日的故事中,我以為后羿射的不是真正的太陽,而應該是烏鴉,馱日的“金烏”被射了,太陽沒了依托,當然就會掉下來。因為晉身為神,所以這個“金烏”就跟凡間的烏鴉有了些微的區別,據說它長了三只腳,又叫做“三足烏”。

三只腳也好,兩只腳也罷,是神是凡,它們還是都叫烏鴉。其實,不管是尊崇,還是厭惡,是美是丑,是善是惡,都是人們依據自己的好惡強加給烏鴉的。烏鴉說,我就是我,一種普通的鳥兒,按我自己的方式生活,至于你們人類怎么看我,是你們自己的事情。與我何干?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在线视频a| 国模极品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观看成人久久网免费观看|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视频| 97se亚洲综合在线韩国专区福利| 成人午夜视频免费看欧美| 成人亚洲天堂| 99er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无码观看| 国产美女主播一级成人毛片|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一| 熟妇人妻无乱码中文字幕真矢织江| 美女国产在线| 国产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国产靠逼视频| AV网站中文| 精品福利网| 日韩天堂在线观看| 99视频精品在线观看| 久久77777|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婷婷五月在线| 亚洲美女一级毛片| 一级片免费网站| 无码内射中文字幕岛国片| 东京热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久久福利片| 成人午夜免费观看| 玖玖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大桥未久| 亚洲无码视频图片| 8090午夜无码专区|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国产不卡一级毛片视频| 国产原创演绎剧情有字幕的| 欧美一道本| 国产精品xxx| 日本不卡在线播放| 四虎精品黑人视频| 亚洲天堂免费|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久久第一次| 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 亚洲视频色图| 国产在线第二页| 亚洲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 性色生活片在线观看| 亚洲六月丁香六月婷婷蜜芽| 免费 国产 无码久久久| 波多野结衣在线se| 波多野结衣第一页| 免费播放毛片| 黄色网址手机国内免费在线观看| 婷婷六月色| 就去色综合| 国产成人一区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电影| 国产福利大秀91| 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国产精品99在线观看| 国产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av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真实对白精彩久久| 国产高清毛片| 伊人网址在线| 国产欧美网站| 毛片一级在线| 极品av一区二区| 波多野结衣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凹凸一区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亚洲日韩不卡在线在线观看| 5555国产在线观看|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0| 亚洲系列无码专区偷窥无码| 国产亚洲视频中文字幕视频| 久久黄色小视频| 2021国产精品自拍| 日韩精品成人在线| 中文字幕永久视频| 久99久热只有精品国产15| 97久久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