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都為自己認識棟梁而感到慶幸。他本姓張,朋友們都只喊他的名字——棟梁。上揚的尾音讓人感覺充滿力量。認識他有好幾年了,最初只不過是一個文科很好,喜歡寫寫東西的高中生,經過大學到現在,寫東西少了,但是整個人卻豐滿起來:思想成熟,閱讀廣泛,醉心于學術而見解獨到。如果“民間學者”一詞能夠適用于一個年輕人身上,我愿意將這個“帽子”給他戴上。在學習和受教育方面,棟梁似乎走著和所有人一樣的道路,但是就他的收獲而言,我想在一定范圍內,他是獨一無二的。
并非一帆風順的成長
最近一次和棟梁見面,是他拿了一部清刻本影印版的《拍案驚奇》和一本《十作家批判書》準備賣給我,用他的話說是“賣書換錢再去買新書”。那個影印版非常少見,許多愛書之人都求之不得??墒窃跅澚貉劾?,各種書籍就是資料,供自己思考、研究用的。這是一個專業學者的態度,而不是普通的愛書之人或者藏書家。他說他已經處理了一大批書了,“那些書已經在我這兒發揮了它們的作用了,應該到需要他們的人手里了。而我也該補充新的養枓了。”
從前,棟梁也不是這樣。那會兒他也把書當成寶貝,舍不得外借,受不了自己的書有一點瑕疵或破損,買書的時候挑版本,挑裝幀,挑品相,挑出版社,把形式看得和內容同等重要。“那會兒看書寫東西總有那么點給別人看的意思,‘你看我多厲害,看這么深的書’‘我喜歡的作家你們都沒聽說過’。太年輕了?!?/p>
無論現在棟梁怎樣評價那時的自己,但至少他已經走上了“從書里自己尋找知識”這樣一條路,領先于那些只等著被動接受的同齡人了。
每一個愛書之人與書之間、與書店之間都有一些說來令人會心一笑的故事。棟梁也不例外。高中的時候零花錢不多,他幾乎都攢下來買了書。還嫌不夠,家里的廢舊物品,用過的課本都被他整整齊齊收攏到一起,賣了之后再拿著錢去奔向某一本早已“垂涎已久”的書。
棟梁的家境一般,余錢不多,那時父親又多病,他在繁重課業之外又要照顧父親,作為家中唯一的孩子,他的肩膀上責任更多。就像少年時的魯迅,早早負擔起家庭責任,也早早見識了什么叫做人情冷暖、世態炎涼。這讓他比同齡人早熟很多,遇事頭腦冷靜,邏輯清晰,自己的生活也是安排得井井有條。學校學習、照顧父親、照顧家庭之外,他也把自學當作一項重要內容堅持不懈。在許多高中生還習慣“八小時睡眠”的時候,棟梁就已經開始享受到夜深人靜閉門讀書的樂趣了。
“那真是一段單純美好的時光。雖然白天有很多雜事讓心里很亂,但晚上一過十點,把作業放到一邊,摸出一本《史記》或者其他什么小說,整個世界頓時就清靜下來,整個人也就進入到手上的書里,那種樂趣難以言傳?!被貞浧鹉菚旱囊棺x時光,棟梁的講述令人心馳神往。
逆境總是讓人成長。雖然這種比常人壓力大得多的生活算不得什么大逆境,但棟梁的成長還是很迅速,不但是有壓力的生活,在學校學習之外自覺追求知識,也讓他的氣質與眾不同。
雖然棟梁把生活安排得很好,但是上帝還是喜歡跟人開殘酷的玩笑——棟梁的父親久病不愈,英年早逝。那個時候棟梁不過剛剛十八歲,可謂少年失怙。這個打擊曾讓他迷茫過一段時間,但是很快,他又找回了方向。我曾看過那一段時間他寫的一個東西,具體內容不記得了,只是描述了他在父親的遺像下夜讀時的心情,現在想想文筆也許有些幼稚,但彌漫其間的哀傷與思念至今仍記憶猶新,覺得震撼。在那些文字里,棟梁的心情是悲痛的,但是又包含著某種悲天憫人的情懷。也許親人的去世讓一個世界觀、人生觀正在形成的十八歲的孩子感到了雷擊般的震撼,讓他對世界、對生命都有了別人難以體會的認識。再加上那么多書本的人文氣息的熏陶,很容易就決定了他的人生方向。
關于那一段日子,棟梁很少提起,不過我想,那些改變對于他來說,大多是決定性的。無論怎樣,坎坷的成長經歷都是一個人一生的財富。也許激勵著棟梁奔向功成名就的動力就是他在父親的遺像下挑燈夜讀的那一時刻。
閱讀是一種生活方式
棟梁后來上的大學不算太好,而他抱怨的是圖書館太小,書不夠多,借書繁瑣。如今的大學都已經與社會接軌了,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態已經蔓延到曾經的象牙塔里。在一群天天談論著如何增加自己就業資本或者如何找個家世好的女朋友的大學男生中間,想和大家一起談談博爾赫斯或者卡夫卡簡直是一種奢侈。剛上大學那會兒,棟梁曾為此很苦惱。在寫給我的信里他把自己描述成一個闖入異地的異類,大家都不能互相適應。
“充斥著電腦游戲、劣質煙頭和黃色笑話的男生宿舍,無論如何也變不成一個適合讀書的所在?!?/p>
“我去教室,去圖書館,去不是飯點的食堂,甚至在露天,讀書。讀書。讀書。那會兒有點強迫癥的嫌疑,越是亂的環境我就越得讀一讀,讀得進讀不進都要拿本書,就好像示威一樣,堅決不和環境妥協。那時候把讀書看得很重?!?/p>
“那么現在呢?不再重要了嗎?”
“當然不是。甚至比以前還重要。因為自己離開了學校,所有的學習都要靠自己。自己讀書是最好的學習方法。只不過現在沒有當時那么偏激了。讀書是自己一個人的事情,別人不喜歡也不能強求。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他愿意去當大官,他又愿意去掙大錢,我就愿意讀書,這都沒關系,都很好,只要大家和睦相處,求同存異也沒什么不好?!?/p>
“有時候我就想,我不能改變別人就像別人不能改變我一樣。我自己選擇了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沒必要讓大家都和我一樣。我自己能夠從中得到樂趣就足夠了?!?/p>
的確是這樣,羅素曾說,參差多態方為幸福之本源。棟梁想必是深解其中道理了。
閱讀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已經在棟梁身上打下了明顯的烙印。日常生活中,他總是以一種思考的態度來看待一切,許多常人習以為常的問題在他看來,總有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角度。比如奧運會,許多人對于目前的奧運熱都習以為常,但在棟梁看來,熱得有些過分了;“趁這個機會展示國力揚我國威都沒問題,更為可喜的是這次奧運會逼著大家提高社會公德心,倡導社會文明,非常好。但是媒體上,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把這次奧運會當成一等一的大事,這就有點不夠好了。本來只是一次運動會,因為它影響了整個社會的正常運轉就得不償失了。”
“閱讀——思考”這樣一個簡單的模式其實許多人都沒有學會。而棟梁所說的,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閱讀,則令人深思。當你將閱讀作為一種生活方式,進入眼中的,就將不僅僅是書本上一行行文字,你所閱讀的,就是整個世界,整個人生。
自由之精神,獨立之思想
棟梁考了兩次研究生,但都與他心中理想的大學失之交臂。“許多人就是這樣,你為了一個目標不懈努力,但是總有各種各樣的因素阻止你達到目的。很多事情不是自己能掌握的?!闭f起這兩次考研經歷,棟梁頗為無奈。作為與之熟悉的朋友,我也知道,這不是他的能力不夠。
“這個制度當然有它的缺陷,但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這不失為一個相對公平的辦法。像羅素那樣的老師或維持根斯坦那樣的學生,終歸是太少太少了。我不是簡單地抱怨客觀,假如我要報考古典文獻學,十三經注疏我通讀了,前四史通讀了,我能自己斷句標點,具備了基本的古典文獻研究素質,我想不通為什么還要我英語過六級?我搞的又不是古典英語文獻?!?/p>
我知道這只是他一時激憤之語,因為在研究生考試結束之后,他的QQ簽名就改作了“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無奈也好,自嘲也罷,理想不能實現,終歸心里不是滋味兒。
棟梁一直著力下功夫的是文藝學、知識分子問題研究、史學等領域。但卻像中國傳統的知識分子那樣,“述而不作”,所有的思想火花或閃光心得都在和朋友的閑聊中、在博客上不夠正式的閑言碎語中瞬間即逝。
在這個社會越來越走上正軌的時候,棟梁也只能通過考試這一個方式來走上他所心儀的學術道路。但是,對于這樣一個并非完全在已有制度之內成長起來的人來說,這似乎有點困難。
“我會繼續努力的。但誰知道會有什么結果。做不了學術研究,我就找一家報社或雜志社,以文字為生,身無長物的窮書生,也只有手中一支禿筆了?!?/p>
這話說得很傷感。閑聊之中我們談起了他所欣賞的一代大師陳寅恪,陳先生一生磨難重重,這似乎在精神上給了棟梁很多鼓勵。
“你知道陳先生給王國維的祭文中有一句話吧,‘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我把它稍微給調整了一下,‘自由之精神,獨立之思想’。無論你做什么,只要精神是自由的,能夠有自己獨立的、不受他人干擾的思想,我覺得這就夠了??赡苓@種改動對于陳寅恪先生是一種不敬,與陳先生的境界也有天壤之別,但我個人覺得,這是對我現在的狀態和我想要得到的,較為精準的一種描述。”
不知道像棟梁這樣的人在這個社會當中還有多少,但是,哪怕只有一個,也代表一種希望。倒不是說每個人都要成為民間學者,都要成為傳諸后世的藏書家,喜歡閱讀、對文化心存敬畏、尊重知識、努力保持個人思想的獨立性,這樣的人越多,才是這個時代的幸運。
(責編:寧 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