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手記:
在一本雜志上看到過一篇故事,一個人在皚皚雪地上救過另一個生命,那人要報恩,這人說你答應我今世你一定要救助一個人,就是對我最大的報恩。那人答應了,做到了,并對要報他恩的人也做如是要求,于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趙渭忠將軍,自1992年退休后,就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希望工程,成為希望工程在河北的標志性人物。
那些孩子,那些笑臉
感動河北人物“淶源三姐妹”中的李云峰一次到趙渭忠家,正趕上老將軍在吃飯。向記者訴說老將軍吃飯的情景時,她哭了,“老人的菜就是大白菜,只有大白菜,就那么簡單啊!”
他每月的退休工資有7000多元,但都一分不留地捐出去,老伴每月目前有2000多元退休金,除了老兩口一點用度,剩下的他也捐出去,子女們過年孝敬他一些錢,他也都捐出去……
家里的地面是水泥的,吃最簡單的飯菜,一件夾克,穿了多年,袖子都磨破了,而他,是一位將軍啊!
從1992年退休之后,他就將所有的退休收入全部捐獻,并發動家人、朋友們獻愛心,幫扶貧困地區、貧困孩子。15年如一日,日日為希望工程慈善事業奔忙。至今,他個人及其家庭共為希望工程捐款79.1萬元,直接救助貧困學生579個,發動社會捐款1100多萬元,資助貧困學生4000多名,援建完成希望小學32所。不是我的一分不要,屬于我的一分下留。16年,他繼續著這樣的諾言,被譽為當代“武訓”。
幾年前,他在北京一家單位當收發員的大女兒因嚴重腎病轉為尿毒癥,靠透析維持生命,她治病的錢百分之七十由社會醫療保險報銷,而自己一年也要負擔五六萬元。
令人感動的一幕發生了,2005年11月,張家口219所希望小學的孩子們知道了這個消息,4萬名孩子每人一毛兩毛地給他捐來了34289.6元錢,這些飽含孩子們情誼的捐款讓老將軍激動不已。他先后收到40多萬元捐款,一分沒動,他說他的家庭其他成員還能一起堅持,他說,等湊夠100萬時,要把這些全部拿給社會,救助那些糖尿病、尿毒癥的貧困患者。
老將軍引領希望大軍
趙渭忠的希望大軍如滾雪球般成幾何級壯大,因他的付出和努力而受益的當年的苦孩子們,有的成了大學生、碩士、博士,有的當了領導、企業家。來自靈壽山區的張貴新已成為一名記者,他正資助著井陘孫莊的5個小學生,老人家給他的精神財富令他終身受用。
老將軍如今已是古稀之年,但仍每天在河北的大地上不知疲倦地奔波,募捐、救助、調查、做報告、參加各種各樣的儀式,對各個慈善活動的邀請和請求他幾乎有求必應,因為他的到來,如同演出請到了大腕明星,自然影響倍增。今年春天,他去北京參加一個慈善會議的路上,在高速路上發生車禍,轎車被擠扁,但他安然無恙,這次事故令大家很擔心,但是,誰也不能說服他停下行進的腳步。
趙渭忠有一個“五個一”計劃:在80歲時,家庭希望愛心社為貧困孩子的捐款達到P00萬元;家庭愛心社資助的孩子突破1000名;聯合希望朋友建希望學校數量達到100所;聯合發動希望朋友資助的孩子突破10000名;另外,要活上100歲,為社會多做些事。
最可信賴的朋友與父親
助學、扶貧、助殘、救治貧病兒童,近幾年,幾乎在我省的每一個慈善領域、每一項大型慈善活動中,都可以看到他頭戴小紅帽的身影。
有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他與許多感動河北的優秀草根都有聯系。無私的大愛成為了友誼的紐帶,而老將軍,也利用自身優勢成為他們最可以信賴依靠的朋友和長者。
2003“感動河北”年度人物張華,在1995年也救助了一名淶源大山里的貧困學子,趙渭忠聽好友車志忠介紹了她的事跡后大為感動,幾次去醫院看她,情同父女。張華去世后,他多方募集捐款,在張華資助的孩子曾就讀的淶源縣金家井小學援建張華希望小學……
2005年度人物、原淶源縣政協副主席車志忠,自希望工程開始之初就是趙渭忠最好的朋友,二人被譽為“河北二忠”,二人聯手,使淶源縣成百上千的苦孩子得到救助,最后走出大山。即使現在,車志忠遇到自己救助不了的貧病孩子,就來找趙渭忠,請求援軍。
郜艷敏,2006年度人物,后來認識了老將軍,感覺自己背后有了一座大山、可以依靠的父親,老將軍曾多次去曲陽深山里看望她、鼓勵她……
(轉自《燕趙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