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對寒門學子的敬佩和贊賞,商人李富華先后捐助4萬元,供北大研究生段霖夏讀書。但在2007年7月,李富華偶然得知段霖夏早已不在校讀書。李富華無法忍受善良之心蒙受欺騙,將段霖夏告上法庭。2007年12月27日,“受助不感恩案”開庭,引來一片爭議聲。
捐助四年的北大學子失蹤
李富華是重慶萬州的一名商人,在當地開辦了一家玻璃廠。2007年6月,他的玻璃廠在經營上出了問題,虧損近百萬元,他忽然想起了在北京上大學的段霖夏。4年來,李富華一直資助段霖夏上學。“他是北大的研究生,見多識廣,我可以找他商量商量,看能不能找到解決企業經營困局的辦法。”李富華對《法制周報》記者說。
2007年7月初,李富華打了段霖夏的手機,發現已經停機。他輾轉找到北大軟件學院了解情況,得到的信息是段早已不在校讀書。李富華又給段霖夏的寢室打電話,寢室一位同學說,好幾年都不見段霖夏在學校上課了,現在不知道他的下落。李富華還發現,段霖夏4年來,12門研究生課程只修完了其中一門。李富華說,4年間,他先后共資助段4萬多元,最大的一筆有2.4萬元。
2007年7月底,李富華找到《重慶晨報》記者劉虎投訴。兩人聊天時,李富華談到了自己資助段霖夏讀研,而段卻離奇失蹤的事情。巧合的是,劉虎在4年前曾采訪過段霖夏。于是,他開始著手調查此事。劉虎把李富華反映的情況調查核實后,于7月30日在《重慶晨報》發表《貧困生4年只修完1門課,資助人寒心索4萬元善款》的報道,在社會激起軒然大波。看到新聞后,2007年8月2日晚上,段霖夏的父母和哥哥趕到李富華家中,指責李富華“葬送了段霖夏的前途”。
“當時我根本就不想去告段霖夏,他有什么難處都可以說出來。”李富華告訴記者。直到段家人到李家吵鬧的事情發生后,他才決定起訴段霖夏。
律師調查結果引起憤怒
接受委托后,李富華的代理律師高精忠展開了調查取證工作,但結果讓所有人頗感意外。
高精忠律師在重慶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高新區分局提供的資料中,發現一家“重慶名商科技有限公司”,在這個公司的基本情況介紹中,法人代表一欄赫然寫著段霖夏的名字。這家公司的注冊時間是2005年6月30日。在注冊資金一欄中,明確標注著:段霖夏出資25萬元人民幣,占50%的股份。
了解到這些信息,李富華憤怒了,“我不是資助他去開公司,而是為了讓他好好讀書!”
對自己被李富華告上法庭一事,段霖夏接受媒體采訪時解釋,之所以選擇退學,是因為他熟悉的北大一些學子畢業后至今還是公司小職員,“工資不過5000元左右,如此下去,要想在北京買房幾乎不可能,所以想早點自己創業。”他還道出了自己接受媒體采訪的原因,“如果不是考慮家人,我不會理睬這事,因為我沒有犯法。”“我有權利選擇,我問心無愧。捐助人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讓我好起來,如果繼續讀書,日子可能過不好,我想,那也是他們不愿意看到的。”段霖夏說。
“受助不感恩案”正式開庭
2007年12月27日上午9時30分,在重慶市萬州區人民法院第八審判室,“受助不感恩案”正式開庭。
庭審中,雙方辯論的焦點集中在“捐贈是否是附帶義務的贈與合同關系”。原告方認為,被告段霖夏接受捐助,表示雙方已經訂立了贈與合同,此合同約定的義務是段霖夏要認真讀書,完成學業。而被告在接受原告捐助期間,私自退學,并將原告贈與款用于讀書以外的用途,違反了雙方約定,贈與人可以撤銷贈與,被告段霖夏應返還贈與的4萬元善款。
段霖夏的代理律師則認為,愛心助學帶有社會公益性質,具有無償性。原被告之間只是普通的民間捐資助學關系,要求返還贈與物,是一種變了味的捐助。認真讀書,完成學業并不是贈與合同所附義務,其義務應該是回報社會。
感恩,是丑陋的中國文化么?
“受助不感恩案”,爭議并不止于法庭上控辯雙方之間,而是得到社會輿論的廣泛參與。且,對爭議的關注度超越了案件本身。從某種角度看,“挺段方”的聲音并不弱于“挺李方”。
網易貼吧中“才疏學淺”的網友所發“真正的現代社會不是感恩社會”的帖子,矛頭直指中國的感恩文化。由于篇幅所限,我們以下援引部分段落:
“到了今天,施舍與感恩文化隱藏著太多的與現代社會的矛盾。憐憫、善良和同情盡管是人類的自然本性,但平等、自尊和尊嚴,也是與生俱來的人格。當前由于我國社保制度不完善,特別是收入分配不公平,城鄉差距巨大,社會財富在社會成員中的配置十分不均衡,以致于出現了大量的貧困現象和貧富懸殊。在這種情況下,社會自發出現了民間救助行為。這是一種善舉,應當贊揚,但凡是民間救助行為,本質上都是一種感情投資。盡管施舍者不要物質回報,但卻索取感情和心理回報,甚至期待有朝一日自己落難時能得到被救助者的報答。因此,民間資助盡管是一種善舉,但也帶有較大的功利性,在某種程度上說,這是一種有償的民間扶貧行為。”
“這樣的行為當然會與被救助者天生的自尊、自強心理形成矛盾和沖突。特別是由于制度造成的貧富差距,更使被救助者對救助者缺乏感謝的心理。有些農村孩子會認為城里人就應該救助鄉下人,農村的貧困是不平等的城鄉差別造成的,不是農村人天生缺陷造成的。物質上的匱乏并不意味著尊嚴的缺乏。這就是一些被救濟學生不積極感恩的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如果那些救助者硬要索取感情回報,那么這種救助很可能事與愿違。因為,在社會主義的國家里,在現代民主平等的社會里,感恩本身就是違背平等精神的。”
“特別是由于不平等因素造成的社會分化,由此產生富人讓窮人感恩,更會使貧困者產生逆反心理。所以,感恩并不是一個光彩的詞語,在某種程度上它已經成了一個令人惡心的詞匯。感恩一詞在中國社會廣泛流行,已經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中國社會的畸形和墮落。”
“重慶市那位玻璃店主李富華還將自己資助的北京大學軟件學院軟件工程碩士段霖夏告上法庭,追回4萬多元學費。既然如此,何必當初。從這一舉動中,我們看到了民間贊助的偽善和功利性。”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