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將建國家榮譽制度”這一消息令我十分振奮,人事部相關官員還表示,國家將很快“啟動行政獎勵法、國家勛章法的研究論證工作”。
這條新聞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句話,但在我看來,卻透露了這樣一條重要信息;國家試圖通過更加制度化、更加權威的方式,來鼓勵公民更多地去追求榮譽,而不再僅僅是追求物欲。這當然是值得期待的,也必然會對社會風氣及核心價值的確立,產生長遠的影響。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獎勵人們的方式主要就是金錢。金錢不僅可以滿足人們的物欲,還會成為人們的“獎狀”,為其擁有者帶來榮譽。這種狀態最容易導致的一個偏差,就是金錢成了目的本身,人們為了得到金錢而不擇手段,笑貧不笑娼成為一種普遍流行的社會風氣。這種狀況發展下去,我們就必然會進入一種“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糟糕狀態,比如買不到安全的食物,生了病卻還要受到醫生的勒索,無辜地被警察罰款,等等。
而設立國家榮譽制度,其意義就在于提出一套不被市場規則左右的價值體系,以疏導的方式,對這種狀況進行矯正。國家授予榮譽的標準,主要不是金錢,而是那些表現出了高尚品質或作出了卓越貢獻的人。一個人不必腰纏萬貫,但只要他足夠高尚、正直、勇敢,只要他為國家建立了殊勛,他就可以獲得國家授予的榮譽勛章,這枚勛章會使他比那些僅僅是有錢卻對社會無所貢獻的人,更能受到公眾的尊敬。
建立國家榮譽制度,是當今世界各國的通例。比如在建立這一制度較早的英國,由國家授予的勛章,就達九級。一個佩帶最高榮譽勛章“嘉德勛章”的人,無論走到哪里,都會有人對他脫帽致敬,比一般的富豪要風光多了。
但由于種種原因,中國一直沒有建立起自己的國家榮譽制度。目前我們對品德高尚、建功立業者的精神獎勵,主要是由各個部門、系統或單位通過表彰、表揚、記功、嘉獎等形式進行的。這些辦法也不能說沒有效果,但在權威性和可比性上卻遠不如國家榮譽制度。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各個系統、部門或單位在對其所屬人員實行表彰表揚等精神鼓勵時,所依據的標準往往是不統一的,而由國家建立的榮譽制度,對各種勛章的品類等級,評定程序,授予方式卻有完整的制度化的具體規定,可以對不同系統、部門或單位人員的成就與貢獻大小作出較為科學而公正的比較,并給以恰當等級的勛章。因此它能在人們心理上形成更大的可信感和滿足感,獲得這些勛章的人就能夠同時獲得所有國民的共同尊敬和認同。
至于有些地方把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當作榮譽授予那些有貢獻的人,就更不應該了,因為代表、委員,都擔負有嚴肅的政治責任,把這些當成一種純粹的榮譽來使用,是對國家政治制度的一種誤讀。
這里需要強調的是,未來的國家榮譽制度,最應該防止的傾向,就是走學位或學術職稱的老路,變成有錢、有權就可以獲得,最后弄得既多又濫,使代表榮譽的國家勛章變異為行賄或者濫用權力的標記——如果不能確保防止出現這樣的情況,那國家榮譽制度,也就不要急于建立為好。
(責編:孫 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