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森·伯恩作為間諜電影中的新貴族,注定將與好萊塢老牌經典角色詹姆士·邦德(《007》)、伊森·漢特(《碟中諜》)一并載入影史,從2002年釗2007年九年中,三部《諜影重重》橫掃全球票房,導演道格!里曼將通俗小說家羅伯特!魯德魯姆創作于冷戰時期的小說塑造成新世紀的銀幕傳奇,電影緊張的節奏、跟拍的手法、凌厲的動作突破了以往窠臼,完全用劇情和表演征服觀眾,《諜影重重》系列的成功無疑為間諜電影樹立了新的標準。
故事的主角杰森·伯恩是CIA(美國中央情報局)一名頂級特工,在一次任務失敗后失去記憶,尋找身份的過程中不斷被人追殺,他只能在不斷逃難的過程中,利用記憶的碎片和身邊的蛛絲馬跡探求真相。中間,伯恩結識德國女孩瑪麗,在患難之間互生情愫,在擺脫第一輪追殺后,兩人隱居印度,度過短暫的幸福時光,好景不長,在一次清除內鬼的行動中,伯恩再次被人陷害,瑪麗亦造暗殺,伯恩不得不重心返回西方,揪出幕后黑手,洗刷自己的清白《伯恩的最后通諜》作為《諜影重重》系列的第三部,將劇情的對抗發展到白熱化,三年的亡命生涯,伯恩己身陷生死攸關一刻,正邪兩方使出渾身解數,決定誰是最后的勝利者,一個是將自身的潛能發揮極限,一個是將掌握的資源開到最大功率,整部電影節奏緊張到讓人窒息,116分鐘竟無片刻冷場,管卡沒時屏氣凝心,不敢有半秒恍惚,直到片尾音樂響起,字幕打出,才下意識長舒一口氣,一個頂級特工,意外失憶,在尋回真實身份過程中揪出在家黑幕,故事俗套,但極難拍好,因為,這不是兩種不同規則的對決(如CIA和KGB之間),可以借助體系的不對稱營造沖突,這是同一性質的集團內部對決,雙方手中的資源可以很容易互相破解,想要勝出的一方必須擁有更高效率才行,道格口里曼為了突出這種強烈的對抗,為影片選擇了激亢的節奏,這一基調在以后兩部得到完好繼承,甚至在第三部里面,節奏的緊張有點超出一般觀眾的承受能力,同時,影片采取的跟拍手法,鏡頭左搖右晃,看上去極不穩定,很好地營造出一種紀實效果,烘托觀眾的緊張心理,影片快速的剪輯使那些心驚肉跳的追逐的畫而從未有一刻停歇,險象環生的劇情推進,計就像乘坐過山車一樣刺激觀眾的腎上腺素,杰森·伯恩在劇中擁有超強技能,用她上司的話說,他是“價值三千美元的國家財產”,強大的職業訓練使伯恩成為一個可怕的對手,仿佛擁有不死之身,好像有些不真實,但他的每一次逃生都做組鋪墊,解釋合理,并不牽強,沒有明顯硬傷,影片動作戲干凈利索,沒有花拳繡腿,但及其實用,充分利用環境條件,見招拆招,充滿實戰美感。
馬特1達蒙收斂的外表,扎實的表演也是影片成功的關鍵,他沒有花哨的外表,所以將觀眾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表演上,而他的冷靜沉著想必會讓銀幕前的女性觀眾充滿安全感。
彌漫在三部曲中的人性思考使電影脫離了一般動作片的意境,那些以捍衛國家之名的濫殺無辜也為電影鍍上了一層濃重的現實主義色彩,《諜影重重》這一系列,沒有慢鏡、沒有令人分心的香艷的女主角,沒有雙槍和飛鴿,所有魅力系數建立在扎實的劇情演進上,故事線索明晰,角色表演樸實,這些都為間諜電影注入全新的概念,看過《諜影重重》系列,你就會發現《007》系列是多么白癡的電影,007一副并不適合特工的英俊外表,從不起皺的西裝,享用不盡的女色香車、半世紀不改的冷戰思維以及隨意捏造神手其技的武器花樣,都是如此令人厭煩,這些空洞乏味的套數,也只能滿足一下英雄妄想癥患者的意淫,或者用來挫傷落后國家觀眾的自尊了,在《諜影重重》系列的襯托下,007愈發顯出輕浮的脂粉氣和娘娘腔,要命的是,這樣的陳詞濫調竟然整整重復了二十集,至于另一部名聲顯著的間諜電影《諜中諜》系列早在第一集里就達到了自己的頂峰,阿湯哥在掌控了影片主導權后,計迅速摒棄布萊恩·德·帕爾瑪的驚悚群戲風格,向偶像劇類型靠近,僅僅拍過一部就淪為阿湯哥販賣微笑和肌肉的“電子月歷”
最近連續看了幾部間諜題材的騙子;《暗算》是國產影視劇中為數不多的驚喜,突破了以往主旋律影片對主人公的臉譜化塑造,是一部對理想主義的由衷贊歌;索尼投拍的迷你劇集《合伙人》(《company》)展示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貫穿冷戰始終的偉大博弈,是一部名副其實的間諜史詩;而這一部《伯恩的最后通牒》有現有的經驗條件現,將間諜電影做到了娛樂的最大化,三部各有側重,但都精彩非凡。
(責編:孫 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