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州石橋魯班爺修,玉石欄桿兒圣人留:
張果老騎驢橋上走,柴王爺推車軋了一道溝……
民歌《小放牛》里面唱到的橋,就是位于河北省趙縣城南洨河上的趙州橋。與中國那么多的石拱橋相比趙州橋無疑懸幸運的,它被橋梁專家茅以升寫入了文章《中國石拱橋》,而這篇文章又被選入了中學課本。隨著一代代學生的成長,這座精美的石橋得以名聞天下。
也許很多人都知道趙州橋在橋梁建筑史上的特殊意義,可是談到趙州橋下還住著一群永不落地的橋燕兒,談到離趙州橋不遠還有一座相似的石拱橋,也許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在一個微雨的下午,我們來到趙縣,尋訪著只屬于趙州橋的秘密。
從北京出發,下高速,再上高速,一次一次地調整方向,我們的目標只有一個;趙州橋。這座歷經千年滄桑而依舊巍然聳立的石橋,有著什么樣的秘密使得它能夠戰勝無情的時間獲得永恒生命?而歷經無數朝代,它又流傳下多少動人的故事呢?
6個小時的驅車,我們進入趙縣,順利來到了趙州橋,不過昔日熱鬧活潑的都市通衢,現在已經一變成為幽靜的趙州橋公園。
趙州橋所連接的道路,從前是南達洛陽,北至涿州,直抵今天北京的交通要道,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避至西安的慈禧和光緒也是從趙州橋上經過返回北京的。直到建成公園之前,趙州橋都還一直作為交通要道發揮著溝通南北的作用。但是昔日的熙來攘往、繁華喧囂已經成為過去,如今在無人的冷雨中一路前行的唯有寧靜。
路的盡頭,趙州橋終于出現在眼前,巨大的橋拱宛如巨龍飛跨兩岸,飛揚靈動。踏上寬闊的橋面,新鋪就的青石在雨水中沖洗得分外潔凈,望柱和欄板上的龍紋雕飾和猙獰的饕餮也仿佛躍躍欲試。橋頭的石獅沉默著,橋兩邊的蓮花釘飾在雨中發著微光。
物是人非,曾經充滿鬧市喧囂,無數車馬行人熙熙攘攘的趙州橋上只有我們一行幾人的腳步聲在橋面上回響。橋下的流水也失去了過去的浩浩蕩蕩,僅僅剩下了一灣清淺的水洼,由于長期的淤積不流而散發出了些許異味。在趙州橋的東側修的新橋,現在也被納入了趙州橋公園中,成為了園中的另一處風景。現在真正取代趙州橋擔任了交通任務的是再往東新修的另一座橋。
趙州橋建于公元594年到公元606年之間,建造者是天才的隋朝石匠李春。它以精湛的建筑工藝和雄偉壯麗的外形驚動世人,1961年就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的真正名字叫做“安濟橋”,據說是北宋皇帝趙熙北巡的時候為趙州橋的雄奇所動而賜名,取“通濟利涉,安全渡過”之煮。
趙州橋固然是因為文章收入中學課本而名動天下,但是茅以升把趙州橋寫入文章確是因為趙州橋的獨一無二。趙州橋是能夠心安理得地享有盛名的:它最新收獲的榮譽是成為世界上第12處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跡。這是由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評選的,和它 起入選的還有法國埃菲爾鐵塔和埃及金字塔。它也是世界上現存年代最久、單孔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單拱敞肩式石拱橋,被世人公認為“天下第一橋”。
趙州橋的建筑之謎
千年來無數固若金湯的城池都湮滅了,為什么一座小小的趙州石橋獨獨能夠幸免于歲月的無情力量呢?這就不能不提到這座橋的天才設計了。正是趙州橋的建造者李春,使得趙州橋成為了一個延續千年的傳奇。
趙州橋的建筑方式是很獨特的。這點在1933年冬天建筑學家梁思成來到趙縣實地考察時就發現了。趙州橋的橋拱和一般的橋不一樣。一般橋的橋拱是橫向并列的方法來建造的,而趙州橋橋拱則是順著橋的縱伸方向來建造的,在橋底下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些拱券就像人的指頭一樣排列在一起,一共28道,橫跨南北。這樣的建筑方法有什么好處呢?首先在修建的時候可以化整為零,節省了物力和人力。可以先從一道拱券砌起。砌完后這道拱券就能夠獨立支撐,然后再砌下一道,直至全部完工。這樣的拱券在維修時候也有明顯的優勢:他們是彼此獨立的,如果一道拱券損壞可以單獨進行維修,對其他拱券沒有任何影響。這樣的造橋技術在現在看來都還是很先進的。
為了加強拱券之間的聯系,古代的建筑家們還創造性地使用了腰鐵、勾石、鐵拉桿等一系列的材枓和技術,起到了現代鋼筋混凝土的效果。這樣建起來的橋體相當堅固,千百年來,趙州橋經受住了十多次規模較大的地震和洪水的考驗,1966年3月,邢臺發生了7.2級地震,震中距離趙州橋還不到40公里,而趙州橋卻安然無恙。
趙州橋之所以能夠這樣的牢固抗震,還和它地基的修建方式密切相關。很多年來,關于趙州橋的地基有多深一直是個謎,有人甚至懷疑趙州橋是一個半埋在地底下的完整的圓圈,才能有如此大的抗壓能力。1979年5月,中科院自然科學研究所考察了趙州橋的橋基,結果讓人大吃一驚。趙州橋的橋臺只有五層排石,高只有15米,長大概5米。
經過研究發現,秘密原來在趙州橋腳下的土地。這種土相當穩定,十石拱高度大大降低。橋面過渡平穩,車輛行人非常方便。
趙州橋的最后一個特點,也是最廣為人知的一個,就是李春創造性地在趙州橋的主拱上修建的四個小孔了,現在這種建橋的模型就叫做敞肩圓弧拱式橋形。在歐洲,直到1883年,法國在亞哥河上修建的安頓尼特鐵路石拱橋和盧森堡建造的大石橋,才揭開建造大跨度敞肩拱橋的序幕,比安濟橋晚了近1300年。
最后,趙州橋橋身弧線優美,遠眺猶如蒼龍飛駕,又似長虹飲澗,橋體和遍身的雕刻都給人以強烈的藝術享受。趙州橋的側面有兩道腰鐵,小分耐壓,地震時候不會輕易裂變。看來李春充分了解了這里土地的特性,并且結合土質情況合理設計了橋基。
趙州橋還有一個特點,采用圓弧拱形式,改變了我國大石橋多為半圓形拱的傳統。我國古代石橋拱形大多為半圓形,這種形式比較優美、完整,但也存在兩個缺陷:一是交通不便,半圓形橋拱用于跨度比較小的橋梁比較合適,而大跨度的橋梁選用半圓形拱,就會使拱頂很高,造成橋高坡陡,車馬行人過橋非常不便。二是施工不利,半圓形拱砌石用的腳手架會很高,增加施工的危險性。為此,李春創造性地采用了圓弧拱形式,使拱也以腰鐵連接。其功能是增強拱石之間的拉力,但是這種雙銀錠形腰鐵也有著很好的裝飾效果,遠遠看去,塊塊腰鐵好似蒼龍之片片鱗甲,使橋身呈現“龍腹”形象,令人倍感橋身有向上攢動的趨勢。橋身的雕刻尤其以欄板和望柱上的浮雕最具有藝術特色,龍紋生動,雕飾有力,充分顯示了隋代矯健、俊逸、渾厚、嚴整的石雕風貌。此外趙州橋的一個裝飾特色是布滿整座橋的八辦蓮花飾件。這種圓形飾件,是從木結構的帽釘及帽釘之下的墊板模仿而來的,把帽釘和蓮瓣形的墊板結合起來,好似一朵落地蓮花。李春設計的這一圖案可謂獨具匠心,既增加美感,又增強牢固性,寓有“步步生蓮”之意。由整體到局部,整座橋無下精美至極,堪稱一件藝術珍品。
趙州橋的傳說
關于趙州橋流傳著很多動人的神話傳說。這些傳說都寄托了當地人民對趙州橋建筑藝術的贊頌之情。
很少有人知道,鼎鼎大名的趙州橋在趙縣還有一個小兄弟,叫永通橋。永通橋比趙州橋小一些,但也和趙州橋一樣工藝精湛,雕刻精美,而且建筑結構以及藝術特色都和趙州橋十分近似。于是當地人就把趙州橋叫做趙州大石橋,而永通橋叫做趙州小石橋,并產生了關于兩座橋的故事。
傳說趙縣兩座石橋納建造者是魯班和他的妹妹魯姜。當年兄妹兩人來到了趙州,被水波洶涌的汶河攔住了去路。左右一看,河邊推車的、賣貨的、趕考的都被河水堵住了,大家都爭著想進城,但是河上只有兩艘小船,擺來擺去半天也過不了幾個人。兄妹兩人看了這景象,決定給這里的老百姓造上兩座橋,并打賭看誰能在天亮之前造好。
到了天黑,魯姜趕到了城西就開始動手修橋。她心靈手巧,又抱著一心要贏過哥哥的念頭,果然三更沒過就修好了一座小石橋。隨后她偷偷跑到城南,看她哥哥修得怎么樣了。到那里一看,只有滿天的星星,一河的流水,連個橋的影子都沒有。魯姜正迷惑呢,不知道哥哥葫蘆里面賣的什么藥。這時候遠處傳來了羊的叫聲。她回頭一看,原來是她哥哥趕著好大一群羊從太行山上下來了。這群羊一走到河邊就不動了。魯姜再仔細一看,這哪里是羊群啊,分明是一塊塊雪白光潔的石頭。魯班雙手齊上,很快就把這些石頭削成了他想要的樣子,有正方形的橋基石,長方形的橋面石,月牙形的拱券石,還有漂亮的欄板,刻著精致的花紋。然后魯班開始不慌不忙地造起了橋。
魯姜這才知道她哥哥的技藝已經達到了鬼斧神工的地步,她造的小橋無論如何是不能像她哥哥建的那樣好了。那怎么辦呢?她靈機一動,趕緊回到了自己建好的小橋邊,把整座橋全刻滿了美麗的花紋。完工以后她又去看魯班的橋修得怎么樣了。這次,她仿佛看到了一條長虹垂到了河畔。再仔細一看,原來這是哥哥造好的石橋,就差橋頭上最后一根望柱了。她怕哥哥贏了她,情急之下學開了雞叫:“喔喔喔——”她這一叫,周圍的雞都跟著叫了起來。魯班趕緊把望柱往橋頭一安,也完工了。
天亮以后,來到河邊的老百姓看到這座雄偉壯麗的趙州橋,都非常高興,奔走相告。天界也知道了。有兩個人不服氣,相約要試一試魯班的手藝。這兩個人,一個是張果老,在驢背的褡褳里面裝上了日月星辰。另一個是柴王爺,推著的小車里面放著五岳名山。兩人來到橋中間,把橋壓得搖搖欲墜。魯班見勢下妙,一下跳進了河中,在底下用手將橋穩穩托住。于是,趙州橋橋面上就留下了清晰的驢蹄印和車轍,而橋底留下了魯班的五個指印。這就是開篇提到的民歌的由來。
橋下燕子為何不落地
原來的趙州橋橋洞里住著很多燕子,當地老百姓叫橋燕兒。傳說趙州橋橋洞里住的燕子都是獨腿燕兒,老人們說,橋燕兒是獨腳大仙,因為站不穩,怕人笑話,所以就從不沾地永不落樹,一直在天上飛著過日子。因為是大仙, 以前的橋燕兒是不讓抓的。雖然沒有看清橋燕兒是不是真的獨腿,但是它們也像其他的燕子一樣,秋去春宋,“燕來不遲三月三,燕走不過九月九”。聽見趙州橋下傳出笛哨兒般清脆的燕叫聲,就是春天來了。
回來后的橋燕兒整個春天和夏天都在趙州橋橋上橋下上下翻飛,特別是風雨將臨之際加倍活躍,千百只燕子在橋上下穿梭,整座橋都沸騰起來。燕群歸巢也是一大奇觀,無數的燕子從高高的天上俯沖下來,宛若離弦之箭,準確地插入橋頭橋下的石縫中,各歸其巢,決無錯亂,更無相互碰撞的景象出現。
橋下的燕子真的是獨腿嗎?它們為什么不落地?這個問題直到后來頑皮的孩子抵擋不住橋燕兒的誘惑,爬上橋洞摸了橋燕兒的巢才弄清楚。獨腿大仙并不是獨腿,只是它的腿跟其他的鳥兒,長得不一樣。一般的鳥足是前有三爪后有一趾,而橋燕兒是前有四爪沒有后趾。這可能是長期為適應居住石縫生活演化而成的。這樣橋燕兒就不會站,不會爬,也不能跳。橋燕顏色全黑,體態比家燕大得多,雙翅展開寬約一尺,十分強健,它伏在地上,雙翅拍打地面就可起飛,它的氣性特大,被人捉后不吃不唱,如果一直不放它就絕食而亡。
重修趙州橋的時候,在橋洞的縫隙中發現了很多橋燕的窩巢,人們驚異地看到燕巢是由羽毛、棉絲、棉絮和很多柔軟的東西搭成。雖然永不落地,但是靈巧的燕兒在風中抓到了這些柔軟的材料,筑成了自己的巢。
可惜的是,在重修的時候為加固橋體,用水泥堵嚴了橋下的縫隙。在趙州橋下居住了幾百年的橋燕只好戀戀不舍地離開了這個地方。
在拍趙州橋傍晚景色的時候,一群黑色的鳥兒啁瞅著闖進了我們的鏡頭、圍著趙州橋盤旋兩周后棲息在了橋邊的高樹上。是不是還有橋燕兒留戀著趙州橋,最后還是留在了這片世代生活的地方了呢?希望是的,它們是趙州橋的精靈。
趙州橋,新橋還是古跡
雖然趙州橋已經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的后備名單,但當我們踏上趙州橋的時候,立即驚訝地發現這座橋無論是橋上鋪的石青板,橋頭的卷葉望柱,還是雕刻精美的石板,都完全是嶄新的,整座橋都好像是剛剛建成。這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趙州橋雖然工藝精良,但是終歸是經歷了一千多年的風霜,而且截至1986年建成公園前,一直都是作為交通運輸橋梁使用的,所以維修不可避免。據記載,趙州橋建成后大規模的維修一共有八次。第一次是在趙州橋建成200年后,修繕的原因是大水沖壞了橋北面的金剛墻,牽動了小拱。于是,唐貞元八年(792年),人們對橋補石重砌,恢復原狀,并重制了一些欄板、望柱。
此后趙州橋又經歷了大大小小的7次修整。最大規模的修繕是在新中國成立后。1953年至1958年對趙州橋進行了大規模維修,重修了東側五道主拱券,四小拱和橋面欄板、望柱等,還對橋身進行了加固防水處理。正是這次最后的修繕給趙州橋帶來了全新的外觀,很多地方都沒有依照趙州橋原有的樣子加以恢復,比如說原來茅以升文章中提到的趙州橋橋面上有三條路,“中間行車馬、兩旁走人”。中間部分特別墊高,避免來往如織的車馬直接踐踏大橋拱券上的護拱石,導致橋梁破壞。所以慕名前來的很多人都會尋找趙州橋上的人行道和車馬道,而實際上最后的這次修繕考慮到以后的趙州橋只用于觀賞而非使用,已經把橋面完全填平,再也看不出原來三條道路的痕跡。其次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那些仙人遺跡,張果老的驢蹄印、柴王爺的車轍印都消失了。想看的人只能到公園中的博物館去看陳列在那里重修時拆除下來的橋石,痕跡仍在。
此次大規模的重修帶來了一些疑問,有人質疑經過這樣整修的趙州橋還是不是原來的趙州橋,但是當地主管部門也有不得已的苦衷:當時的修繕計劃要求:“忠實地保持原狀,不求華麗。”但其實趙州橋上的“原狀”經過多次整修,早已不復存在,甚至沒有人能夠明確地說出最初建成的趙州橋上的欄板和望柱是什么形狀,尤其是橋上的雕飾,在明清時代已經是面目全非了。而且當時好幾道拱券均久已坍塌,尚未修復,其余的拱券石料也日久風化,石質疏松,如果再下盡快修繕的話,已經毀壞十分嚴重的趙州橋有可能完全坍塌,這一文化遺產也將永遠消失。
為了讓珍貴的文明遺產能夠盡量恢復它原來的面貌,中國古代建筑修整所先后花了四年時間,在橋身下和附近的河水中發掘出大大小小的橋石1500多塊,其中包含了被專家鑒定為隋代原始建橋構件的饕餮欄板、蛟龍欄板、奔龍欄板等。現在趙州橋上的雕刻花飾就是仿照這些出土文物制作而成的。
經過重新修繕的趙州橋從此可以在公園中悠然安享以后的歲月,不用再承擔繁重的交通任務了。只是,沉靜下來的趙州橋如若有靈,會不會懷念從前橋上熙來攘往,車水馬龍的繁華歲月?
(責編:劉 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