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藝術的交融成為一種趨勢,相互依托、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為人們提供日臻完美的藝術享受,其中,音樂與電影的結合便是珠聯璧合的范例。
音樂融入電影中,同構成電影的其他元素結合,成為電影這門綜合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始它深刻的質變過程。電影音樂借助于畫面,將要表達的內容清晰地表現出來,使觀眾能通過看得見的東西聯想那些看不見的東西,以心去感知、體驗。電影音樂可以在同一時間使 “現實效果”與脫離現實相結合,“幻想效果”與對情態的感染相結合,呈現出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審美特點:同時在這種特殊的感受狀態中,觀眾對電影中表達的世界進入審美思考,從而徹底融入電影世界中。
一、電影音樂使電影成為真正的視聽藝術
一百多年前,當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在世界上第一次將電影展現在世人面前時,當時的膠片并不發聲,但是人們在放映廳里卻時常可以聽到音樂聲——樂隊的現場演奏。1908年,出現了一些專門為電影創作音樂的作曲家。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尤其是錄音技術的發明,使有聲電影的出現成為可能。1927年,美國影片《爵士歌王》的上映,標志著電影這個偉大的啞巴終于“開口”說話了。于是各種風格的音樂陸續伴隨語言、音響聲出現在銀幕上。
應該說,以音樂為主的聲音進入電影,改變了電影的表現形式,擴展了電影的表現空間,達到了真正意義的聲畫結合,使電影成為一門獨具魅力的藝術形式一視聽藝術。電影一這門被意大利作家卡努杜首先認定的“第七藝術”,總括了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而成為一種“動態的造型藝術”。
二、電影音樂的類型及審美特性
按照在電影中出現的方式,電影音樂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現實性的音樂,也叫做客觀的音樂,這類音樂在畫面上有聲音的來源;另一類是功能性的音樂,也叫做主觀的音樂,這類音樂在畫面上沒有聲音的來源。
從美學的角度看,電影音樂具有以下審美特性:
1、從屬性。電影音樂必須從屬于影片的總體構思,受到影片本身的制約,不能離開電影本體。
2、聽覺性。音樂通過旋律、節奏、和聲、復調、配器、調性、調節式、曲式等特殊的藝術語言去反映生活,體現觀念性主題和表達審美理想。由于音樂是感情語言,具有不確定性、不具體性和非邏輯性的特點,因此,結合畫面可以“解構”音畫的本體。
3、視覺性。電影中音樂不但能調動觀眾的聽覺,更能調動觀眾的視覺。觀眾在觀賞影片時,音樂的旋律會伴隨著電影情節的發展向前推動。電影最終反映人類的精神世界,電影音樂可以直接作用在人的精神世界的最理想的部位,生命的律動恰恰是音樂形成的源端,而電影音樂通過電影體現著這種生命的律動,“描繪”出實物世界感性充實的確定特征。
4、調式性。調式是極其多樣復雜的,不同民族、不同時期形成各種不同的調式。與一首完整的音樂作品相比,電影音樂往往以一個個片段的形式出現以符合情節的需要。電影音樂作品往往須要以獨特的方式來譜寫與認識。
5、情緒性。電影音樂運用蒙太奇創作手法,表現更多的不是題材本身,而是和電影故事情節的互動,它是由作曲家在電影情節的激發下,按照電影的審美邏輯客觀地建構起來的。音樂的誘發,激發了觀眾的情緒,調動了觀眾對電影的全面理解,這是觀眾能動性的最高表現。
三、電影音樂的藝術審美功能與作用
電影音樂可以結合電影內容和劇情進行情感闡釋和人物刻畫,可以采用直接強化畫面表現力的方法或者采用渲染、暗喻式的表現方法,實現與影片的整體表現方式相配合,增加劇情內容的表現力、對場景氛圍進行烘托以及對人物性格進行刻畫。
首先,電影音樂可以增加電影劇情的表現力。
其次,電影音樂具有強烈的場景氛圍的烘托作用。這種音樂不是簡單重復畫面的內容,而是細致入微地為影片營造一種背景氛圍。
第三,電影音樂具有刻畫人物性格的藝術作用。音樂最大的長處,在于可高度概括地表現人類最內在的心理體驗與微妙豐富的感情狀態。
第四,電影音樂具有深化主題作用。在電影音樂中,一個音樂主題代表特定的人物或事件,能幫助觀賞者在主題的第一次出現時就能記得,并將主題辨別出來,使音樂和畫面中的人物或事件相結合。
最后,電影音樂具有對現實與心理的刻畫作用。在電影藝術、音樂文化發展到今天的時代,很多影片及其所用的音樂都具有一個明顯的特征,就是對人們潛意識領域的開發和多元表現手法的綜合運用。
電影藝術作為視聽科技革命的直接產物經歷了“戲劇的電影”“大學的電影”“畫面的藝術”等階段終于在百年的發展歷程后步入“視聽藝術”的階段。在現代科技的進步和音樂觀念的發展促動下,電影音樂以它那令人眼花繚亂的形態和豐富的功能,成為了電影藝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