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驅車去郊外,本來打算尋找一兩棵樹苗用于裝點庭院,誰知一不小心走進了一座小有名氣的文化名山。
3月的一天,我和同伴從省會石家莊出發(fā),向西偏南方向行駛30分鐘左右,視野中橫空豎起一座氣勢不凡的大山,這就是封龍山。
封龍山位于鹿泉市西南,距市區(qū)17公里,與元氏縣相鄰,稱得上是歷史文化名山,以奇山怪石碑刻著稱,有省內最早的文化歷史遺跡封龍書院等多處景點。
同伴老杜本是元氏縣人,對此山了解頗多,如數(shù)家珍。我也樂得作一回游客,游玩中把初衷忘得一干二凈,興致勃勃地跟著這位臨時導游到處參觀。
封龍山主峰海拔812米,由于其矗立于平原邊緣,更顯得挺拔峻峭了仰頭望去,約莫于山高的四分之三以下土石摻雜,山頂上便全部是青石。這里有多姿的怪石奇峰,鬼斧神工的天然洞穴,沁人心脾的清泉碧溪,崢嶸茂密的林木花草,它們與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交相輝映,使封龍山成為河北省的風景名勝區(qū)。
封龍山還是河北最早的佛教名山,早在東晉十六國時,這里便有佛教寺院興起,歷代道家也在這里興盛發(fā)展,留下了宮觀廟宇及遺址十幾處。北魏文成帝之后,佛教重新興起,寺院遍及各地,尤其是北齊時期,開國皇帝文宣帝高洋(河北景縣人)登基后,于天保三年(552)敕建云門寺,下令將國庫三分之一供養(yǎng)佛教徒,并大興開鑿石窟之風,當時開鑿的石窟南有響堂寺石窟,北有封龍山石窟(主要是西石堂)。進入明代,封龍山佛教達到興盛階段,山中寺院林立,僧侶甚眾,香火鼎盛,禪聲不絕,就連封龍山書院也一度被僧人占領,成了誦經(jīng)坐禪的場所。
傳說
從山腳下遠遠望去,封龍山形狀似蛟龍出水,騰空而起,當?shù)厝朔Q之為飛龍。因而封龍山又稱飛龍山。
車子沿著狹窄的山路婉蜒向上開去,路窄,溝深,小心翼翼地開到了山腳下,再往上坡陡愈窄,有三年駕齡的老杜有恐高癥,便找了個寬闊的地帶停下,徒步上行。不一會兒,看見左側有一山洞,洞口由草簾和布簾遮蓋,老杜說那就是古人誦經(jīng)的地方。從里面隱隱傳來說話聲,模糊不潔,不知道是誦經(jīng)還是聊天。估計不會是讀書,現(xiàn)在是早春,誰會在這寒冷的天氣里貓在野外的洞穴里用功呢?
終于見到了面北朝南的龍山書院,傳說梁山伯與祝英臺就在這里同窗共讀,結下了一段千古良緣。不遠處,十八里相送的亭臺靜靜矗立,顯示出一種落寞,腳下一池碧水,哨無聲息地映照著藍天,傳說那是祝英臺梳妝之地。如今,早春時節(jié)滿山草木尚未蔥蘢,一片蕭條,只有幾片梨花和幾粒桃花點綴,正是“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人去亭舊,給后人留下了多少感慨。
位于山頂?shù)陌撞菟?,傳說為南陽公主出家之所,其父聽說后,便派人前去阻攔,并放火燒寺,多名僧人被燒死,當時南陽公主因救一虎,正在養(yǎng)傷,便跨虎直奔蒼巖山。寺院有古槐一株,腰圍6.6米,高20多米,枝葉茂盛如蓋。傳說尉遲敬德掛鐘于此樹。1958年大煉鋼時大鐘未有幸免被毀,但鐘鈕至今仍嵌于樹中。寺內還有洞賓雙井,井內水甘甜凜冽。據(jù)當?shù)厝酥v,白草寺夏季氣溫比山下要低11攝氏度。
漢碑
順著石榴溝轉過兩道彎,沿一米多寬的臺階拾級而上,便見到了封龍山的鎮(zhèn)山之寶碑碣石刻。
碑碣石刻是封龍山的一大特色,有東漢以來的碑、碣、題刻百余處,尤其是漢碑,無論從書法藝術還是內容諸方面,都是中國石刻中的珍品,素來為金石學家所注目。據(jù)老杜介紹,元氏原有漢碑七通,目前發(fā)現(xiàn)見諸史籍的漢碑有《祀三公山碑》《無極山碑》(又稱《三公神碑》)《封龍山之頌》《三公山碑》《白石神君碑》等,現(xiàn)《祀三公山碑》《白石神君碑》仍以實物原件保存在封龍山“漢碑堂”內。
據(jù)縣志記載, 《封龍山之頌》俗稱《封龍山碑》。東漢時期立,原位于河北省元氏縣西北王村,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元氏縣知縣劉楚楨于縣南王村山下訪得,并命人運往縣城。運工嫌石沉重不便運輸,遂斷碑石為二,故今未見有未斷石拓本傳世。字體為隸書,十五行,二十六字。《封龍山碑》書風雄強豪放,結體方正古健,筆意遒勁寬博。
這幾通漢碑,具有極高的書法資料考證和歷史文物價值。歷代金石書法家著錄頗多,魯迅先生也多次收藏其拓片并抄錄、???。除了漢碑以外,封龍山還有金元以來碑碣十余通。封龍山的摩崖石刻,尤其是題景摩崖石刻,是封龍山書法藝術的瑰寶。另外,巖石上多見詩文雕刻,均是歷代贊詠封龍山的詩詞。景詩互映,詩石相襯,珠聯(lián)璧合,構成了封龍山這座歷史文化名山的主調。
封龍書院
封龍山就是河北書院教育的發(fā)祥地,也是我國唯一的有別于儒教而以科學教育為主的書院,被稱為古代的“清華大學”。據(jù)《大清一統(tǒng)志》記載,北宋名相李昉曾在封龍山創(chuàng)中溪書院、封龍書院收徒講學,開創(chuàng)了河北書院教育之先河。
到元代,封龍書院得到空前的大發(fā)展,進入最鼎盛、最輝煌的歷史時期。河北欒城籍著名數(shù)學家李冶“買田封龍山下,學徒益眾”。重修李昉講堂,重振封龍書院。在這里,李冶進一步總結、研究中國古代天元術,發(fā)展創(chuàng)新,用通俗樸實的語言著成《益古演段》一書,講授不輟。李冶所創(chuàng)立的天元代數(shù),方程搞到六次,不僅是對中國古代獨創(chuàng)的半符號代數(shù)的重大發(fā)展,而且比歐洲代數(shù)的產(chǎn)生至少早300年左右,在當時世界數(shù)學史上具有尖端地位。天元術著作,奠定了他在十三世紀世界數(shù)學史和中國自然科學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的杰出成就,得到后世國內外學者的高度評價。封龍書院可與河南登封古觀象臺并稱為我國十三世紀自然科學勝地。
李冶主持書院期間,在教學活動中提出了一套系統(tǒng)的教學思想,并在史學、醫(yī)學、訓詁學、天文學、音律學、道學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可謂桃李滿園成果卓著。繼李冶之后,藁城籍學者安熙主持封龍書院,“其教人心敬為本,以經(jīng)術為先”。“四方來者,多所成就”,著名文學家蘇天爵就是安熙的門生??上Ы?jīng)元末明初的幾十年動亂之后,封龍書院再度廢圮。
清代道光年間的書院復興,有學者建議在此講學。如今封龍山書院已難覓昔日的盛景,僅存少量遺址。許多專家學者建議應盡快恢復書院舊貌,展示中國古代教育史及數(shù)學教育史,創(chuàng)辦數(shù)學教育基地、研究基地,搞中國古代數(shù)學研究所、資料館,參照古代書院模式,辦快速培養(yǎng)人才學校,從而促進河北乃至全國教育事業(yè)的改革。此外封龍書院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思想也十分獨特,即修心養(yǎng)性和文化教育相結合、文理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等等,都是今天總結并加以吸收借鑒的寶貴財富。
封龍山石窟
封龍山石窟現(xiàn)存兩處,一處在封龍山西麓的西石堂院,一處在東麓的東石堂院。東石堂院窟內造像已毀。西石堂院有窟三個,東西方向排列。
西窟,即三世佛窟。三世佛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崇拜對象,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以“三世”原本的時間意義而劃分的過去、現(xiàn)在、未來佛;另一種是以地域劃分勢力范圍,此三世佛是指東方凈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前一種稱為豎三世,后一種稱為橫三世。
根據(jù)印度哲學,時間和空間是混淆起來的,由此解釋,西窟的三世佛應分別為:東方過去佛,藥師佛,主管東方琉璃光世界,他有兩位脅侍,日光普照菩薩和月光普照菩薩:中央現(xiàn)在佛,釋迦牟尼,主管中央娑婆世界,也有兩位脅侍,“大智”文殊菩薩和“大行”普賢菩薩;西方未來佛,阿彌陀佛,也叫燃燈古佛,主管西方未來佛國極樂世界,兩位脅侍分別是“大勇”大勢至菩薩和“大悲”觀世音菩薩。
窟內除三尊主佛外,四壁還刻有90多個小佛龕,大概完成于北齊時期。
中窟。千佛窟,為釋迦坐像,是釋迦牟尼佛講法形象,窟內四壁自上而下雕刻一排排縱橫交錯的小佛,共847尊。從雕刻內容和手法看,該窟開鑿略晚于一號窟,約在唐代前期。
東窟為龕式窟,窟內為如來臥像,象征佛教經(jīng)過修行實現(xiàn)了無生無死的極樂世界,即涅磐境界。從雕刻手法看為北宋年間所刻。
西石堂院東側崖壁上刻有“武平三年秋禮”,可見石窟始鑿于北齊。
封龍石窟1956年被公布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農(nóng)家
下得山坡,陽光異常明麗。風也停了,這時聽到肚子里咕咕直叫。于是驅車欲返,快出龍池村了,路旁有一間小土屋,門前擺著鄉(xiāng)間土特產(chǎn),核桃、柿子餅、黑棗、紅薯干……一位老人端坐于方凳上,見到我們的車來了,站了起來,問:吃飯嗎?農(nóng)家飯。我笑了,這老人,不定見過多少外來游客,知道自己的農(nóng)家飯受游客歡迎,于是先打出招牌來。我們要了碗山藥面的面條,于是老人就走上坡去安排。
老杜想起什么來,對我說,你來的時候不是說你家院子里想種棵樹嗎,現(xiàn)在正好是初春,挖兩棵樹苗栽上準能活。你看,山上有好多桃樹杏樹梨樹柿子樹,還有石榴,你想要什么?說得我動了心,就說,要是方便的話,就來一棵桃樹一棵杏樹吧。他對走回來的老人說了,老人滿口答應。我心里有些不好意思,就圍著土產(chǎn)攤位看。老人熱情地介紹,這是山藥干,和小米粥熬在一起,可香了。我看著黑乎乎的片子,猶豫著。經(jīng)不住老人一再推薦,便想嘗嘗這是什么滋味,就拎了兩袋兒,還稱了幾斤核桃、黑棗。又拿了一瓶礦泉水,老人接過十幾元錢,很高興。
過了十幾分鐘,一個小伙子來叫我們吃飯,我們跟著他上了一個陡坡,拐了一道彎,見一個四合院,墻是用大小不一的石頭壘起來的,顯得年代很久了,但是院子里很干凈,北屋一明兩暗住人,東屋存放糧食農(nóng)具,西屋是一間儲藏室存雜物,南邊是院門,門旁有間堆柴的小屋,從窗外看去,碎秸稈一直堆到了屋頂。門外還有一小院,周圍沒墻,邊上有灶間,高高壯壯的主婦正燒火煮面,旁邊放著滿滿兩大簾子搟好的面條。好家伙,才多大工夫就搟了這么多,我們三人哪里吃得了。一煤爐子上,小鐵鍋里的雞蛋鹵冒著熱氣。等她掀開鍋蓋下面條,我吃了一驚:好大的鍋,直徑有一米吧!兩簾子面條一起放進去,一會兒就開鍋了。
人也奇怪,在飯店吃飯,經(jīng)常為點什么菜發(fā)愁,現(xiàn)在,我們每人捧著一碗黑乎乎的紅薯面條加地道的笨雞蛋打鹵,一個勁地喊爽。我向來食量小,可是不知不覺一大碗面條進肚了,還想吃,卻沒地方盛了。吃飽了,四下看看,旁邊有一盤碾子,不遠處還看見一個磨盤,木架子已經(jīng)朽壞,老杜推了推,紋絲不動。主婦說老早就不用了。又看見了墻上掛著一條扁擔,老杜摘下來,橫在肩上,兩只手抓住掛鏈,斜著身子看我。你別說,還真像那么回事。原來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老杜曾經(jīng)在不遠處的水庫工地干活,挑土挖溝,正經(jīng)干了五年。后來恢復高考,他跳出了農(nóng)門。玩弄著油光光的扁擔,很有些今非昔比的感,既。
這時只見一中年農(nóng)民手中拿著兩棵樹苗來了。這才想起此行的初意。他很黑,很瘦,憨憨地笑著,說,不知道合不合你們的意。正是一棵桃樹和一棵杏樹。老杜忙掏錢,男人見了搖手道:客氣啥,自己種的。老杜還是把錢給了他,男人一個勁地說,夠了夠了,唉唉,這么客氣。
歸來的路上,我說:老杜啊,看來我們來對了。老杜哈哈笑著,說,你以為我就是來陪你找樹苗啊,我是想吃紅薯面餃子了。今天時間太緊,現(xiàn)讓人包來不及,下次,我?guī)愕搅硪粋€好地方,保你有更好吃好玩的!
(責編:劉 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