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榮譽不應頒給官員
貴刊2008年第3期刊發《讓榮譽戰勝物欲》。讀后得知,國家將抓緊研究建立國家榮譽制度和政府獎勵制度框架。對此,我也想說幾句。
國家榮譽制度,是履行憲法的產物。怠慢憲法,其實就是褻瀆憲法精神。國家勛章的缺位,影響著民族精神和國家榮譽感的樹立。所以,建立國家榮譽制度,頒布“國家勛章法”,是在補依法治國的課。因此,作為一個公民,我對建立國家榮譽制度舉雙手稱贊。
但是,國家勛章作為最高的國家榮譽,究竟該授予哪些人?如果允許官員獲得,會不會出現以往的與民爭名、弄虛作假的現象?現在的什么模范、什么代表,許多都是什么長、總經理。記得有一個局長,為了當勞模,填報表時,說自己是一線維修工,殊為可惡。所以我建議,國家榮譽決不頒發給任何一級官員。如果不能排除官員,應限于外交官。
邯鄲司馬安
許霆如果真的“很傻很天真”
針對許霆惡意取款案,我曾在貴刊發表文章《百姓的司法安全感》。今年2月,許霆案重審時,這位因“171次惡意取款”曾被判無期徒刑的小伙子,因他的許多“經典庭辯”,引起眾多網友的“聲討”。
對此,我個人認為,庭審中的許霆是否“很傻很天真”,網友給許霆弄了個“七宗罪”是否妥當,真的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該案對我們中國法社會學的進步有多大的啟示、對社會組織內在秩序即“活的法”的改進上有多大的推動作用。這種社會的“活的法”,其實是最教育人的;它的公正,最能讓人“口”服“心”服。
許霆最經典的自辯語錄是“瘋狂取錢是為了保護銀行財產安全”、“本意是想把錢取出來,保護好還給銀行”。現在鬧不明白許霆的辯詞是自己想的,還是他人教的,不管如何,都讓人感到他或許真的“很傻很天真”。
法庭最重視的是事實與證據,而不是看你是否用力扯著自己的頭發、使勁往上拔高自己的“崇高目標”。智商正常的人,都不會相信“171次取款”是在“替銀行保管錢”。這個案件的關鍵,絕不會是動機目標是否高尚,也不會是行為做法是否正大,而是如何定性,拿什么法條來“調整”這種“取款”行為。
西方現代法社會學的創始人之一、奧地利法學家歐根·埃利希有一個經典的論斷:法律發展的重心在于社會本身。在埃利希看來,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法律發展的重心不在立法、法學或判決。他認為,在法律發展過程中,國家和國家立法活動的作用是極其有限的,國家立法僅是法律中很小的一部分,而社會本身和社會秩序才是法律發展的決定因素;這種社會秩序盡管沒有被制定成法律條文,卻支配著整個社會生活,是一種“活的法律”。
我們看現實中的許霆案,微觀意義的判決,只能按法條來定案,而宏觀意義的判例,其本身則是能夠成“活的法律”的。所以,許霆案的最終定案,是否經得起將來“社會學法學”和“法學社會學”的考驗,是斷案法官不能不考量的。
杭州 徐迅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