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蕾,博客
她讓人們知道,在你通常閱讀的詩歌散文小說之外,還有一種說不上是什么體裁的文字。
技術改變生活,也改變著閱讀。從竹簡到紙張,從活字印刷到激光照排,每一個技術進步都改變著書寫,也改變著對這些書寫的閱讀。互聯網時代給人的驚喜一個接著一個,而博客的出現則讓每一個閱讀者也變成了書寫者。未必文采飛揚,但至少真實可感。號稱全球第一中文博客的“老徐的博客”則讓人們在娛樂新聞、八卦消息之外,更加真實地了解一個名人的生活點滴。互聯網這個虛擬的空間有著最為真實的人性展現,窺私欲,自我展示,暢所欲言或者口無遮攔,博客提供了最為合適的空間。
另外一方面,在現有新聞、出版體制不能有大的改變的現狀下,博客也提供了一個不錯的突破口。諸多“民間記者”將不適宜在傳統媒體上最先體現的新聞如“最牛釘子戶”等在博客上發布出來,第一時間滿足了民眾的知情權,博客功不可沒。雖然各博客服務提供商在現實的壓力下,不斷用技術手段來阻攔一些敏感內容,但至少我們看到了技術進步之下人們努力的可能。

張立憲,《讀庫》雜志書
他抓住了雜志和圖書兩大部分讀者之外的那些人。
江湖人稱老六的張立憲,在《讀庫》之前早就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策劃編著的《大話西游寶典》,真正開啟了我國影視書籍的市場大門。傳媒從業經歷豐富的張立憲在2006年又將雜志書(mook)這一形態引入中國。每兩個月一本,但用書號出版,所刊載內容也像書籍一樣,比雜志內容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沒有簽名售書,沒有大規模宣傳,只靠讀者們口口相傳,《讀庫》現在已經占據了雜志書市場的頭把交椅。與《讀庫》一起,廣西師大出版社的《溫故》系列,山東畫報出版社《老照片》系列等,成為了讀者們的另一種期待。雜志太膚淺,相關書籍又太慢,幸好我們有雜志書。《讀庫》上面的稿子,一般雜志不會發,獨立成書又顯單薄,但對于一部分人來說,又不可或缺。張立憲和他的《讀庫》正是抓住這一點,打開了市場,也改變了人們的某種閱讀方式。人文氣息濃郁,簡潔大氣的裝幀,在傳遞知識的同時,張立憲也在用他的《讀庫》傳遞一種態度,一種品味,在現在這個環境里面,尤為不易。
韓寒,青春文學
他改變了人們對一種文學樣式的解讀方式。
從周瑜到王勃,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少年天才。而韓寒則是幸運的,傳播方式的豐富讓他的聲名不再局限于他賴以成名的領域。也許很多人并沒有讀過《三重門》,但這并不妨礙對這個叛逆少年的了解。描寫青春的文字也存在于每個時代,但也是只有在韓寒這里,青春文學才成了市場上的主流。每個人都會成長,但卻只有生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這一代人的成長,才受到社會如此強烈甚至有些過分的關注。以韓寒為代表的一代人借助時代的便利表達了出來,使得人們得以從全面的角度去對這一代人評頭論足。青春文學作為一個時代的文本,改變了人們看待文學的眼光。
從韓寒開始,人們閱讀一個作家,不再是從文學雜志到短篇小說集再到長篇小說,人們喜歡一個作者,也不再是追捧其作品,韓寒需要感謝這個時代。而青春文學的讀者們,則更要感謝這個時代。只是不知道,這種沒有文學評論,只面向市場的寫作,會對文學,對讀者產生怎樣的影響。
易中天,學術通俗化
他用你能接受的方式講出了原本高深但又“你應該知道而不知道”的內容。
從易中天開始,學術見解走出了書齋,與大眾傳播載體電視相結合,徹底擊潰了象牙塔在民眾中間的最后一點幻想。急需補充傳統文化知識的讀者看完電視還不夠,還要再對隨之衍生的紙質出版物捧讀不已。他的書沒有嚴謹的體系,講述方式輕松,又比余秋雨早年的文化散文有內容,比嚴肅的學術著作流暢好讀,閱讀快感與獲取知識的快感并重,在知識分子日漸邊緣化的今天,易中天用迎合大眾的方式收復了一點失地。爭議從他一出現就伴隨著他,從話語方式到所講內容甚至衣著發型都被人們議論。他將學者的影響力變成了明星式的娛樂化人氣,一些人閱讀他,有著追星般的癡迷。無論怎樣,無論他用什么方式,至少普通大眾開始在他的影響下知道了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的區別。雖然很多嚴肅的知識分子對易中天這種方式頗有微詞,但不可否認的是,易中天號準了這個時代的脈搏:輕巧、快捷、速食,不需要很深的思考,他所做的也僅限于用大眾能接受的方式講出“你應該知道而不知道”的內容,其他的,還真不好說有什么特別貢獻。
蔡智恒,網絡小說
他讓人們發現了紙質出版物之外的另一種閱讀載體,并開啟了一個網絡寫作的時代。

互聯網的發展,已經讓蔡智恒這個名字有點落寞了,雖然他的新作《暖暖》等也一直以紙質出版物的形式與廣大讀者見面。但作為網絡寫作的發端,《第一次的親密接觸》讓人們知道,小說不一定非要寫在紙上;更讓廣大文學愛好者發現了新的途徑:文學雜志或出版社不再是唯一的出人頭地的辦法,急速增長的網民才是最具潛力的讀者群。現如今電腦、手機、MP3甚至數碼相機都可以閱讀電子書,紙質書倒顯得有點陽春白雪。更多的人看到新書出來,第一反應是到網絡上搜索電子版;稍有點現代意識的作者總是將新作先發到網上。雖然“網絡小說”到底是描述與網絡相關故事還是通過網絡發表,概念一直在爭論,但眾多寫手與讀者才不管這些,去看看國內最大的網絡寫作發布網站“起點中文網”的日瀏覽量和日發布量,你就明白,蔡智恒當初的隨性之作,帶給人們的是怎樣天翻地覆的變革。
千夫長,手機小說
他是豐富“拇指文化”的先鋒,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千夫長,2004年推出國內第一部手機短信小說《城外》,這部總共4200字的小說被分割成60條短信“出版發行”,國內移動和聯通手機用戶都可以用每條3角錢的價格,在一個月的時間內通過手機短信閱讀這部小說。
千夫長說,《城外》是專門為手機短信形式定制的,而內容則是按長篇連載小說的情節向下發展的,這是文本的創新。“這篇4000多字的短信小說花了我3個多月,很辛苦。我相信它的每個字都是文字,拋去廢話,一字千金。讓人記住、保留、轉發、傳播,當然也希望有一些句子被傳誦,成為經典。”
上海文藝出版社的負責人認為,手機這個通訊工具方興未艾,手機小說前途不可估量。它是在快節奏的信息時代應運而生的一種文學樣式。眼下中國已有6億多人在用手機,這種手機小說新載體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不用多久,一種新的閱讀方式將風靡我們的時代,抱著手機看小說、讀“報紙”,將是國人生活中的新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