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房山區青龍湖鎮廟耳崗村是-^自然條件并不優越的小村。然而,近年來,該村從淘汰資源消耗型的“燒窯賣磚”生產方式,到發展食用茵主導產業,再到利用廢棄物制氣,直到目前的循環經濟模式,不但實現了現代農業的清潔生產,而且收到了農業發展帶動農村生活條件和居住環境改善的多重效果。2006年,廟耳崗村成為北京市新農村建設市級示范村。打造新產業鏈

食用菌產業是廟耳崗村的主導產業。2001年,由該村實施的“食用菌加工生產及產業化”項目被列入市級星火計劃。該項目是通過村食用菌產銷協會的建立和自主經營,實現從良種引進、繁育、栽培技術指導及產后加工,銷售等服務一體化,帶動全村及所在鄉鎮食用菌的發展,形成規模效益。2005年,北京市、房山區科委針對廟耳崗及其周邊村食用菌生產技術需求,為推動“一區一品”優勢產業開發,推動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組織了”首都星火富民科技下鄉工程”活動,邀請中國食用菌協會食用菌專家林彩民授課,并向種植專業戶贈送科技圖書,食用菌栽培技術光盤。到目前,該村已有食用茵標準化基地150畝,日光溫室150棟,建有占地6畝的菌種廠和年產8800萬棒的華北地區最大的食用菌菌棒生產示范基地。先后開發出白靈菇、杏孢菇、茶樹菇、雙孢菇、草菇,猴頭菇等16個品種。初步形成了集“引種一制種一試驗”、“示范推廣一培訓一菌棒生產配送一種植一產品回收銷售”于一體的產業鏈。
為進一步促進房山區食用菌產業化,北京市科委支持房山區實施“食用菌生產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開發”重大科技項目,其中包括實施“房山區食用菌科技服務體系”課題,該課題包括建立和完善產品配送體系,信息與培訓體系以及建立食用茵協會等內容,將廟耳崗食用菌協會發展以及食用菌菌袋生產基地建設作為其中的重要環節。實現專業制種,菌袋生產與配送,產品配送銷售一體化的目標,逐漸形成集引種,制種,生產,加工于一體的食用菌產業鏈條。
開發利用新能源
產業做大了,堆積起來的幾千噸廢棄菌棒成了問題,不解決就是新的污染源,廟耳崗村面臨著新的課題。在房山區科委的大力支持下,太陽能、秸稈氣等新能源的利用,填補了能源的不足,給農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廟耳崗村把食用菌產業與能源建設結合起來,以食用菌廢棄菌棒、玉米秸等為主原料生產秸稈氣。投資544萬元,建成日產氣能力2萬立方米的秸稈氣站,鋪設輸氣管線8000米,讓全村215戶村民都用上了秸稈氣,取代了煤炭、液化氣等傳統化石能源。廟耳崗村現有菌棒生產基地1處,年產8800萬棒(袋)食用菌菌袋。食用菌大棚220棟,每年產生菌棒廢料300萬公斤。秸稈氣化站的建成,實現菌棒、玉米秸等廢棄物的循環利用,也讓農民每年節約了生活支出600元以上,減輕了農民生活負擔。

廢菌棒還是城市屋頂綠化新材料——佛甲草的生長肥料。廟耳崗村為充分利用廢菌棒,引進了佛甲草種植場,年消耗廢菌棒100余噸。
為了讓農村的夜晚也亮起來,廟耳崗村實現了村主要道路的亮化。2007年已完成安裝125盞,其中太陽能路燈64盞,太陽能庭院燈61盞。
廟耳崗村采取村民投資,村集體補助的方式,讓215戶村民家家安裝使用上了太陽能熱水器。在不增加村民負擔的前提下改變了農民的生活內涵,使村民一年四季都能在家洗上熱水澡。
實現水資源循環利用
水,是廟耳崗村發展循環經濟的又一亮點。原來村里基礎設施差,到處污水橫流。現在路面全部硬化,在上級相關部門支持下,鋪設了安全飲水的管網,做到一戶一表。村里實施節水灌溉、雨洪利用、污水治理和再生水利用工程,不僅收集雨水,還建起日處理能力達25噸的污水處理站和中水回用泵站。全部建成后,將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利用,即村民的生活污水經地下排水管線排放到污水處理站,在經過污水設備處理后、成為中水,中水存儲起來,用于綠化和農業灌溉,實現了水的循環利用。

2006年,廟耳崗村成為北京新農村建設市級重點村,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7540萬元,人均純收入1059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