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色北京”應指兩方面,一是北京看上去草木蔥綠;二是北京能提供清潔的空氣與干凈的飲水。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北京的綠地要有草本植物的覆蓋。如果覆蓋的是北京土壤中自然生長出來的天然植被,俗稱“野草”,就能體現出北京的綠化方式已有了“生態文明”的概念。反之,如果對北京綠地中的野草采取一律拔除的方式,那么,這樣的管理者是沒有環保意識的,遲早會被新人取代。
為什么保護野草能凈化北京的空氣?這是因為,北京空氣中的塵土顆粒大部分來自綠地裸土。而北京的野草為適應干燥的沙土具有發達的根系。這些草本植物生長在綠地中,不必澆水就能長得繁茂,又因它們常具耐陰性,在樹木與灌木下也能存活。因此,只要是沒被拔草的綠地,野草密織的根系能像網一樣將土壤顆粒固定住,綠地就不會揚塵了。在德國生態城市弗萊堡,路邊樹坑中的野草是不容許被拔掉的,只能剪短。這一來,馬路上就沒有了來自樹坑的塵土了。
利用野草覆蓋城市綠地的其他優點是美觀、環保、而且管理簡單。對草地的維護不必噴灑任何農藥與化肥,每年只做幾次修剪即可。因野草地中的各種野花能順應時節開放,城市中任何容許野草生長的綠地,都會給市民(尤其是孩子)帶來流連忘返的自然美景。在許多國家,利用野草綠化城市的做法已廣泛采用。野草在一年四季中呈現出的不同顏色與風姿受到了當地人與旅游者的欣賞與熱愛。人們對多彩的野草地的喜歡程度大大超過了單一草種的綠色。這類環境友好型的城市綠化思路值得北京借鑒。
除了凈化空氣與提供美景,野草地對城市環境的另一大功能是保護水資源。它們不必澆灌,因而能大大減少綠化用水。又因為它們的根系發達,能在土壤中鉆出多條通道,下雨時,雨水就能順著野草粗而長的根進入土壤深處,要么滋養樹根,要么補充地下水。筆者觀察到,北京下大雨時,長滿野草的綠地中幾乎不見積水,而人工鋪設的草皮地卻會出現雨水滯留在綠地表面的現象。這顯示出:北京的野草地吸收雨水的能力遠遠大于單一草坪。
近年來,北京提倡喬、灌、草結合的綠化方式。由于大面積鋪設草皮對水的消耗大,而且環境效應差,從去年起,北京的城市綠地增加了樹木與灌木的種植量。這本是件好事,但栽種之后,多處綠地的樹木與灌木下都沒有了任何植被,土壤的裸露率達到90%以上。這是一種嚴重倒退的綠化方式。這一做法與20世紀六七十年代北京的綠化模式相仿,其后果將是加重北京的綠地揚塵。
如何盡快補上北京現有綠地中缺失的地被植物呢?順應自然利用野草是上策。今年開春后,北京下了幾場好雨。這些寶貴的春雨已使北京城市綠地中有多種野花、野草旺盛地長了起來。但有些綠化部門已開始組織民工拔草了。請千萬留住野草!讓它們能與人工種植的樹木與花草共存。對它們只能修剪,而不能連根拔掉。只有這樣,北京才稱得上是一個生態友好型的綠色城市。而且,生命力強大的野草能覆蓋住所有的裸土,這能幫助北京為奧運會提供優質的空氣,使世界各國的運動員來到北京后,能充分發揮體能與技能,在2008奧運會上創造出自己最好的成績。
(責任編輯 劉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