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此專題中做了報告。他表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愿意充分發揮自己已經具備的基礎與能力,在技術研發、產品制造和市場拓展等方面,進一步深化和加強與國際航天企業的合作,實現共贏發展。一是互通有無,加強技術交流與合作。通過相互的技術引進、聯合建立技術研發中心等方式,進一步加強與國際宇航企業的技術交流與合作,促進共同發展。二是聯合制造,共同開發具有競爭優勢的宇航產品。積極尋求與國際宇航公司建立長期的合作機制,著重加強衛星整星及零部件的聯合制造。通過共建產業基地、聯合進行產品開發、共享數據資源等方式,將中方成熟的平臺技術與國際宇航企業先進的載荷有機結合,共同開發出更具有競爭力的宇航產品。三是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共同開拓市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愿意通過資本運作或戰略聯盟的方式,與國際航天企業更加緊密地合作,共同開拓宇航市場。在大型航天計劃方面,歡迎國際宇航企業共同參與中國的探月工程等大型民用航天計劃;在發射服務方面,積極探索與國外發射服務商相互提供備份發射的可能性。
探索航天合作的政策因素
航天技術的發展具有高投入、高風險的特點,單靠一個企業乃至一國的力量往往力不從心,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而作為一種具有連貫性和戰略性的事業,航天對政治愿望和政策有著很強的依賴性。隨著空間活動范圍的擴大,國際合作的選擇日益增多,國家層面的協作,無疑是航天全球化所需的多國管理結構形成的重要因素。在“航天合作的政策因素”專題中,與會人員從航天對政治和政策的依賴性、航天全球化需要國家層面協作的角度,探討了國家間航天活動實現合作的初步框架。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主任王禮恒在討論中表示:首先應在聯合國第51屆大會通過的關于探索和開發利用外層空間國際合作宣言的框架下研究、制定相關的政策。其次各空間國家應持積極開放的態度。外層空間已是全人類共同的資源與財富,不再僅僅是提高國家威望、提升科技力量的領域,空間正日益成為綜合性的、關系全人類日常生活的領域,積極開放的態度是研究與制定國際合作政策的重要基礎。第三,要注意建立具有活力的組織協調機制來推動不同層面、不同形式的合作。如重視發揮聯合國外空委以及國際宇航聯甚至國際空間法學會等等組織的作用,同時也要發揮地區性空間組織的作用,在雙邊與多邊合作的基礎上來推動與協調更高層面上、更大范圍的國際合作,特別是要推動空間大國幫助發展中國家空間能力的發展與提高。
在會議的閉幕式上,中國宇航學會副秘書長龔金玉女士和美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航天部主任文森特先生發表了講話。文森特先生在閉幕詞中表示:這次會議使大家認識到空間開發是一個全球性的工作,它需要我們共同努力,才能達到真正的成功和持續的發展。空間開發的國際合作將增進友誼,放飛希望,增強國際合作的信心。他還代表他的同事獻上了最誠摯的祝愿,相信在北京發起的這次高峰對話將給未來的合作打開一個良好的開端,為未來的歷史性項目奠定良好的基礎。
國際航天合作目前已經成為未來國際航天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中國宇航學會和美國戰略研究中心適時舉辦的這次高峰論壇,進一步加強了航天全球對話,為國際航天合作有效模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與會代表紛紛表示,希望能夠繼續通過中國宇航學會這種民間渠道,積極推進國際航天合作,為航天技術的可持續發展,為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構建全球空間合作的新模式。(薛滔/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