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誕生了,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望著徐徐升起的五星紅旗,情不自禁地大聲說:“升得好!”他向全世界莊嚴宣告:“我們的民族將再也不是一個被人欺侮的民族了,我們已經站立起來了。”
然而,西方列強不愿承認新中國,更不想看到一個強大的中國在東方崛起,他們操縱聯合國剝奪了我國的合法席位。1950年,美國悍然發動了侵略朝鮮的戰爭,將侵略的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燒到了剛剛誕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家門口。美軍第七艦隊開進臺灣海峽,美軍上將麥克阿瑟揚言,要在中朝邊境建立“核輻射帶”,同時對我國采取了全面的封鎖。在朝鮮戰場上,中朝人民浴血奮戰,抗擊了美帝國主義的侵略,雖然取得了偉大的勝利,但是由于武器裝備的落后,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抗美援朝戰爭讓中國人第一次領略了現代戰爭的世界級對抗。1953年春天,美國又把裝有核彈頭的導彈運到了與中國僅一海之隔的日本沖繩島上。兩年后,新上臺的艾森豪威爾總統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公開表明美國的態度,如果遠東發生戰爭,美國當然會使用某些小型戰術核武器。1958年9月,當中國人民解放軍炮擊金門時,美國無視中國的主權和內政,向臺灣海峽地區大量增兵,把裝上核彈頭的榴彈炮運抵金門,隨后,美國又進行了多次針對中國的核戰爭演習。
先進的導彈技術和核威懾,成為當時美國在中國領導人眼前晃來晃去的王牌,剛剛從戰爭的廢墟上站起來的中國人民又在受到戰爭甚至核戰爭的威脅。
在對如何化解危機的思考中,從來不信邪、從來不低頭的中國老一代領導人想起了祖宗留下來的一句老話,“以毒攻毒”。于是如何掌握原子能驚人的力量,讓導彈技術成為反威懾的和平力量,成為剛剛從戰爭廢墟中站立起來的新中國的領袖們最急迫實現的理想。中國反對原子彈,中國不怕原子彈,可是,嚴峻的現實卻迫使中國的領袖們不得不考慮研制自己的原子彈。在帝國主義的封鎖、包圍和威脅之下,我們要不受人欺負,就必須擁有現代化的武器裝備。我們這樣一個大國,靠購買武器來支撐國防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擺脫不了受制于人的被動地位。毛澤東曾詼諧地說,“原子彈就是那么大一個東西,沒有那個東西人家就說你不算數”。他更深刻地說:“我們不但要有更多的飛機和大炮,而且要有原子彈。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的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
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在當時我國經濟還十分落后,工業基礎和科學技術力量還很薄弱的情況下,為了把我們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集中使用在最重要、最急需、最能影響全局的方面并首先取得突破,黨和國家高瞻遠矚,果斷決定重點發展以導彈、原子能和噴氣技術為代表的尖端技術。為此,毛澤東、周恩來和其他中央領導人,專門聽取了我國一些著名科學家的意見。
1955年1月14日,周恩來總理同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和核物理學家錢三強談話,詳細地詢問了我國核科學研究人員、設備和鈾礦地質資源的情況,還認真、細致地了解了核反應堆、原子彈的原理和發展核能技術所需要的條件。周恩來告訴他們,不久中央要研究發展原子能事業問題,屆時請他們帶上鈾礦石和簡單的探測儀器進行匯報和操作表演。
就在這次談話后的第二天,即1955年1月15日,毛澤東在中南海主持召開了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會議聽取了李四光、劉杰、錢三強的匯報,研究了我國發展原子能事業問題。根據周恩來的囑咐,匯報人員將鈾礦石標本和探測鈾礦石的探測器帶到會上,向中央領導人作了操作表演。當聽到探測器發出嘎嘎的響聲時,大家都高興地笑了。接著,毛澤東詢問了發展原子能的有關問題。周恩來坐在他的身旁,一邊介紹情況,一邊提醒李四光、劉杰、錢三強,重點地方應該匯報得詳細一些。毛澤東聽完匯報后,十分高興地向到會的人說:“我們國家,現在已經知道有鈾礦,進一步勘探一定會找出更多的鈾礦來。解放以來,我們也訓練了一些人,科學研究也有了一定的基礎,創造了一定的條件。過去幾年其他事情很多,還來不及抓這件事。這件事總是要抓的。現在到時候了,該抓了。只要排上日程,認真抓一下,一定可以搞起來。”毛澤東還強調說:“現在蘇聯對我們援助,我們一定要搞好!我們自己干,也一定能干好!我們只要有人,又有資源,什么奇跡都可以創造出來!”會上,毛澤東還從哲學的角度談了粒子可分的問題,鼓勵核科學家們進一步地開展這方面的科學研究工作。會后,毛澤東和科學家一起吃飯,餐桌上,一生極少沾酒的毛澤東,此時卻端起了一杯紅葡萄酒。他的祝酒辭是“為我國原子能事業的發展,干杯!”
這是一次對中國核事業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它作出了中國要發展核事業的戰略決策,也標志著中國核工業建設的開始。于是,1955年1月15日,便成為新中國核事業創建的起點。
人民領袖的眼光是長遠的,思考是縝密的。1956年1月,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指出:“我國人民應該有一個遠大的規劃,要在幾十年內,努力改變我國在經濟和科學文化上的落后狀況,迅速達到世界上的先進水平。”為此,在周恩來總理和陳毅、李富春、聶榮臻副總理的領導下,國務院成立了科學規劃委員會。1956年春,國家組織全國數百名科學技術專家,經過反復研究和討論,制定了《1956至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草案)》,即《12年規劃》,提出了“重點發展,迎頭趕上,以任務帶學科”的方針,確定了57項重點任務。其中特別強調發展原子能、火箭和噴氣技術、電子計算機、半導體、自動化、精密機械、儀器儀表等新興技術。原子能、導彈被列為規劃中重中之重的任務,核工業首次成為新中國宏大經濟建設時期的第一要務。1958年5月,毛澤東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豪邁地說:“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一個月后,他又強調:“搞一點原子彈、氫彈、洲際導彈,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當時,以研制核武器為主要任務的二機部九局(核武器研究院的前身)剛剛誕生,中國的鈾礦才剛剛勘探,世界上還沒有洲際導彈,氫彈也才有幾年的歷史,可是黨中央高瞻遠矚、審視度勢,果斷地提出了發展“兩彈一星”的戰略決策,為中華民族的長治久安、國家的富強昌盛,描繪了宏偉的藍圖。
繼核事業創建后,中國的導彈事業也開始起步。1956年4月,周恩來聽取了沖破重重阻撓從美國歸來的著名火箭專家錢學森關于在我國發展導彈技術的規劃設想。在周恩來總理的組織謀劃下,國家成立了航空工業委員會(簡稱航委),聶榮臻任主任,統一領導實施以兩彈(原子彈、導彈)為主的國防尖端科技發展工作,負責領導我國導彈和航空事業的發展建設。5月,周恩來主持中央軍委會議,討論了聶榮臻代表航委提出的《建立我國導彈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見》,確定由航委負責組建國防部導彈管理機構——國防部第五局和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為籌建這兩個機構,在聶榮臻的具體組織下,在全國范圍內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利用了兩座療養院、一所醫院的舊址,從有關部門抽調了30多名技術專家,接收了當年分配的100余名應屆大學畢業生。這支為數不多的隊伍,就是我國最早建立導彈技術的骨干力量。
1956年10月8日,也就是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歸國的第二年,我國第一個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錢學森擔任院長。毫無疑問,這是站起來的中國人民面對強大的西方帝國主義勢力,為了民族尊嚴和國家主權,為了受人欺侮的日子一去不復返而抗爭的公開宣言,也是新中國命運的唯一選擇。
不久,國防部五局合并到五院。國防部五院的任務屬國家級機密——研制當時技術先進、威懾力大的導彈。原因很簡單,中國需要和平,而和平需要武器的呵護。每個國家為了民族的生存,都會把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用于軍事領域,用于武器裝備的研制。周恩來把這個道理說得很質樸——一個國家沒有自己的軍事工業,它就是一個軟骨動物。
“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和利用資本主義國家已有的科學成果”是核事業和導彈事業創建的工作方針,這個方針充分證明中國非常希望在尖端國防科技上得到世界先進國家的幫助,同時也證明,中國也非常明白并有了充分的思想準備,誰也不可能把自己最先進的東西交給別人。
于是,來自全國各地的精英匯聚到了宏偉的兩大事業中。原子能及其配套的生產和研究機構的組織,先從勘探、冶煉鈾礦資源和建立小型試驗性反應堆入手,既研究原子能和平利用,又探索原子彈的研制途徑。在緊鑼密鼓的工作中,中國科學院的近代物理研究所在接收舊北平研究院原子能研究所和中央研究院物理所后,把分散在各地、僅有的10位從事原子核科學的高級研究人員集中起來,并更名為原子能研究所,成為中國第一個比較完整的綜合性的原子能科學技術研究基地。在這個被稱為“老母雞”的地方,以后陸續派生出了一系列的核科學研究機構,走出了諸如錢三強、王淦昌、鄧稼先、郭永懷、朱光亞、彭桓武、陳能寬等一大批中國原子能事業高水平的領跑者。在國防部五院,由任新民、莊逢甘、屠守鍔、梁守、李乃暨、梁思禮等科學家領銜,逐步建立了總體設計、空氣動力、結構強度、發動機、推進劑、控制系統等十個研究室,以后又建立若干分院,不僅研究戰略導彈,而且研究戰術導彈。
在這個使命沉重、任務艱巨、布滿荊棘的領域里,近百位專家以驕人的業績在中國兩院院士的名冊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著名科學家錢學森、錢三強、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懷、任新民、王希季、孫家棟、趙九章……他們和千千萬萬個沒有留下姓名的奉獻者一起,拉開了中國核工業和航天工業大寫春秋的舞臺帷幕。
從此之后,我國的“兩彈一星”事業不斷取得新的突破和發展。在核技術方面,我們從原子彈到氫彈到中子彈,從空中爆炸到地下試驗,從航彈到核彈頭小型化,大幅度提高了核武器的性能和技術水平;在導彈技術方面,從仿制到自行設計,從近程到中程到中遠程再到洲際,從液體到固體,從陸上發射再到水下發射,從兩彈分別試驗到兩彈結合試驗;在航天技術方面,從比較簡單的科學實驗衛星到技術密集、系統復雜的各種應用衛星,從低軌道到高軌道再到地球同步軌道,從衛星回收到載人飛船,從陸地到海洋精密、準確的航天測控系統,從無人航天器到一人一天、多人多天的載人航天飛行……
“兩彈一星”不僅為我們建立戰略導彈部隊提供了裝備技術保障,增強了我軍在高技術條件下的防御能力和作戰能力,而且帶動了我國高技術及其產業的發展,促進了經濟建設和科技進步。“兩彈一星”事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國人民挺直腰桿站起來的重要標志,極大地鼓舞了全黨全軍全國人民的斗志,增強了民族凝聚力,激發了振興中華的愛國熱情。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