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2007年最讓人驚異的導彈動向就是日本的“愛國者”-3悄悄溜進東京。
事情發生在2007年的9月間,當時日本航空自衛隊的一支“愛國者”-3地空導彈部隊開始向東京轉移。據說,航空自衛隊的“愛國者”-3將把東京市政府的部分土地和皇宮門前列為導彈陣地的備選場地。在城市的中心部署地空導彈部隊,在世界上還不多見。難道東京真的受到了空中威脅嗎?“目前沒有發現空中威脅,這只是例行的訓練。”日本防衛廳立即出來解釋。發現了“愛國者”導彈行動的一些市民對航空自衛隊的這種訓練表現出了極大的不滿,他們認為:“愛國者”-3導彈系統在工作時所發射的強大無線電波會影響電子設備的正常使用,而且對人體也會造成傷害。日本的一個和平委員會也發表聲明說:導彈部隊在訓練時,所執行的“超過必要的警備和戒備措施將對市民生活產生巨大影響,部隊轉移時所進行的交通管制也勢必會影響民眾的出行”,在遇到來襲目標的時候,就算能夠成功攔截敵方導彈,那么爆炸形成的碎片也很可能會對周邊的普通民眾造成傷害。看來,“愛國者”-3與日本的民眾生活貼得越來越近了。
日本航空自衛隊對“愛國者”導彈“情有獨鐘”, 日本計劃從2007年起,在全國11個基地部署16支“愛國者”-3導彈部隊,用“愛國者”打造全球最密集的導彈防御網。這個防御網主要由兩層防御系統組成:第一層是將“標準-3”導彈安裝在“宙斯盾”驅逐艦上,如果有導彈來襲,首先由“標準-3”導彈在大氣層外進行攔截。第二層就是“愛國者”導彈,如果“標準-3”導彈攔截失敗,就由密集部署的“愛國者” -3導彈在第二道防線負責將來襲的目標擊落。有人說這就是“日本的NMD(國家導彈防御系統)系統”。“愛國者”-3靠什么本事成為日本導彈防御系統的一部分呢?
人們知道“愛國者”導彈是從1991年的海灣戰爭開始的,在海灣戰爭中“愛國者”大戰“飛毛腿”的戰例被許多人津津樂道。也有人說:海灣戰爭中“愛國者”的表現并不好,戰爭中“愛國者”僅有9%左右的命中率,美國人的分析報告表明,“愛國者”系統對抗射程為300~600千米的“飛毛腿”導彈是比較吃力的。在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中,“愛國者”制造了兩起誤殺事件。一起是它把英軍的一架“旋風”戰斗機擊落。一起是一架從“小鷹”號航母起飛的F/A-18C“大黃蜂”戰斗機正在戰區巡航,卻遭到“愛國者”導彈的攻擊。美軍至今仍不公布究竟是哪種型號“愛國者”惹的禍。但是日本航空自衛隊裝備的“愛國者”-3導彈比海灣戰爭中使用的“愛國者”有了很大的變化,比2003年伊拉克戰爭中的“愛國者”也有了很大改進,其中最重要的變化有三個——
自導設備
第一個變化是制導系統。改進前的“愛國者”采用的是TVM制導,這種制導方式的一個特點就是導彈導引頭本身并不安裝處理器,導彈導引頭獲得了信號之后立即傳給地面,在地面進行復雜的、實時的信號處理,然后以指令的方式發送到導彈上,這樣做可以減少彈體上的設備,又可以提高導彈的抗干擾能力和制導精度。應該說TVM制導方式雖然有一定的優勢,特別是對付戰斗機這樣的中高速目標效果非常理想,但是對付巡航導彈和再入大氣層的彈道導彈就有些力不從心了,所以“愛國者”-3放棄了單純的TVM制導模式,采用了比較復雜而且昂貴的帶中段修正的慣性自導設備。導彈導引頭仍然有部分TVM制導結構,但是飛行彈道管理通過彈載計算機和地面計算機雙重制定,在導彈下行傳輸信號中有彈上慣性系統處理的目標精確運動信息。經過這樣的改進,“愛國者”-3采用這種新型的火控系統,能夠成功地把攔截點最遠推移到距火控中心80千米以外。“愛國者”-3導彈配置新的預警雷達具有360度全向掃描能力,最遠探測距離達400千米,這使它具有引導其他中遠程精確制導武器進攻的能力。它能同時捕捉和攔擊多個低雷達截面目標。“愛國者”-3型每具發射架可裝置16枚導彈,連續攻擊力很強。
子母發動機
“愛國者”-3的第二個變化是它的動力系統。“愛國者”-3的導彈發動機采用了“子母發動機”設計,當導彈的發動機燃料燃空后就會發現,在它的質心處還有多個小火箭發動機,這是專門設計的“子發動機”,當“愛國者”-3飛行到高空后就依靠這些火箭發動機在計算機控制下有次序地點火,導彈可以從這些發動機處得到可靠有效且足夠強大的動力飛向目標。
“減肥”的戰斗部
“愛國者”-3的第三個較大的變化是戰斗部“減肥”。“愛國者”的戰斗部原來重量是90千克,而“愛國者”-3的戰斗部只有40千克,減少了一半還要多。
也許有人要說:戰斗部變小了,威力肯定也要打折扣!這樣的疑問有一定道理。不過,當你知道了“愛國者”-3戰斗部攔截目標的效果,你的這種疑問就會煙消云散。
我們先來看看海灣戰爭時期的“愛國者”是怎樣攔截目標的。當時“愛國者”在攔截“飛毛腿”導彈的時候,就感到“愛國者”的實際攔截窗口比理論計算的要狹窄很多倍,高爆破片戰斗部很難充分發揮應有的性能,它的常規戰斗部爆炸產生的破片質量為3~6克,這么小的彈片就算擊中了“飛毛腿”導彈也很難徹底擊毀它。“愛國者”的戰斗部破片命中部位,大多集中在“飛毛腿”導彈燃料已經消耗殆盡的火箭發動機部分,這部分受傷不能對“飛毛腿”導彈產生很大的毀傷意義,既無法引爆戰斗部,也不能讓導彈產生足夠的偏航角度。這也就是在海灣戰爭中統計“愛國者”擊中目標的比例很高,可是戰后發現很多目標并沒有遭到致命打擊的重要原因,甚至“愛國者”只是虛晃一槍,“飛毛腿”導彈只是有點“皮外傷”,并不影響“飛毛腿”導彈的攻擊效果。海灣戰爭中的“愛國者”爆炸的破片飛散在空中形成一個環狀的區域,而不是一個面,破片本身的飛散角度也不利于攔截和摧毀目標。
“愛國者”-3的戰斗部縮小和高能火箭發動機的設計,讓“愛國者”-3擁有了小體形高速度。目前“愛國者”-3還沒有實戰的戰例,但是我們從美軍的試驗場上也能看出“愛國者”-3的一點威力來。1996年美軍曾經在白沙靶場試驗過21次,有18次都成功攔截了“長矛”戰術彈道導彈,還有3次成功攔截了老式“潘興”導彈,這意味著“愛國者”-3有能力對付射程600~1100千米的彈道導彈。“愛國者”-3的破片不是環形而是圓柱形,破片是冷脆鎢或者碳化鎢材料,用環氧樹脂粘接成型。破片采用拋散分級設計,從9克到216克不等,主要的破片質量都大于15克,超過50%的破片數量質量超過25克。炸藥裝藥量也很少,僅起到拋射作用。在火藥拋射氣體的作用下,質量較輕的破片飛散在圓柱形的外側,質量重的分散在內側,基本能夠讓整個威力圓面積內都均勻布滿破片。同時,質量大的破片能夠產生更強大的摧毀力,比如重量達到200克的鎢圓柱如果計算導彈相遇時的等效動能,可以高達2兆焦以上,相當于一門100毫米坦克炮發射的彈丸,一枚就足以直接徹底摧毀整枚導彈。而且碰撞的高溫足以將導彈化為一團熔融的烈焰,對付攜帶生化武器彈頭比傳統的破片型戰斗部更為可靠有效。
如今,日本已獲得美國許可,由日本的“三菱重工”自行生產“愛國者”-3,從2009年開始,在日本航空自衛隊服役的“愛國者”-3都會來自“三菱重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