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時講究“天人感應”,民間一向有“天上一顆星,地下一個丁”之說,以為凡間每一個人都與天上的某顆星星相對應,帝王是九五之尊,將相乃極品之位,與之相稱的則是燦燦的亮星,而平民百姓,走夫販卒則只能是那些微弱難見的小星……在《三國演義》第一百四回中,描述孔明病危時“是夜,孔明令人扶出,仰觀北斗,遙指一星曰:‘此吾之將星也。’從視之,見其色昏暗,搖搖欲墜。孔明以劍指之,口中念咒。咒畢急回帳時,不省人事。”而與此同時魏軍統(tǒng)帥司馬懿也在察看天象:“見一大星,赤色,光芒有角,自東北方流于西南方,墜于蜀營內(nèi),三投再起,隱隱有聲。懿驚喜曰:‘孔明死矣’。”
其實,他們所見到的“墜星”并不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恒星,因為肉眼可見到的恒星,充其量還不到7千顆,不及現(xiàn)在一所大學中的學生人數(shù),而宇宙中的恒星卻多達幾百萬億億之巨,比世界總?cè)丝谥辽俣嗔税偃f億倍!所以星與人是絕對無法“對應”起來的。長夜墜下的根本不是什么星星,而是一些游蕩在太空的碎石、冰塊而已,天文學家稱其為“流星”。
古希臘大學者亞里士多德在流星問題上并不高明,他錯誤地以為,流星只是地球上的某種物質(zhì)蒸發(fā)后的產(chǎn)物,不值得天文學家花時間去研究。西方流行的說法是,只要在流星的光亮熄滅之前,能把一個愿望說完,它就能夢想成真。
當然流星是極為普遍的天象,沒有見過彗星的人比比皆是,可幾乎所有人都曾遇見過流星。而且人們?nèi)庋鬯姷牧餍侵皇瞧渲械臉O小一部分,多數(shù)的流星只有依靠望遠鏡、雷達等儀器才能觀測。實際上,即使在大白天,也有無數(shù)流星在無聲無息地向地球俯沖下來,而且,越是暗弱的流星,其數(shù)量也越多。據(jù)一些天文學家研究,一顆相當于1等星那么亮的流星,其質(zhì)量不過只有0.1克左右,即使那些耀眼的“火流星”(相當于負3等以上),其質(zhì)量也只不過與兩個乒乓球相當(約5克)。它們所以會那么先聲奪人完全是因為它們具有巨大的速度,這些小小的“流星體”以每秒幾十千米的速度闖入地球大氣,必然與大氣中的分子發(fā)生劇烈的碰撞與摩擦,巨大的速度所帶的動能化為熱量,使得在流星體的周圍形成一個熾熱氣體的包層,前方的沖擊波使它如虎添翼,變成明亮的白光,有時還伴著隆隆的聲響。由此可見,人們所見的流星并不是小小的流星體本身,而是它外面的那個包層。
再說,由于地球在軌道上的運動,不難明白,在一天之中,下半夜多于上半夜,在黎明時刻達到極大值。因為上半夜地球幾乎是迎著流星,而傍晚時則是與流星“背道而馳”,只有速度比地球公轉(zhuǎn)速更快的流星才能追上地球,為人們所見。
當然,絕大多數(shù)流星在落地之前,就在大氣層中“毀尸滅跡”,被焚燒殆盡,或變成氣體或變成塵埃,不過它們最終都會落到地面上來。那么一天中究竟有多少流星物質(zhì)到了地上呢?這是很難測定的,所以不同科學家的估計也很不相同,有人認為從-10等到+30等亮的流星,每天降到地球上的總質(zhì)量應在5~10噸上下,但也有人卻相信,至少應有500噸,二者相差近百倍。如果取其中間值,以每天200噸計,那么在過去的20億年間(有理由相信,在遠古時代,太空中的流星物質(zhì)會比現(xiàn)在多得多),已經(jīng)降落到地面上的流星物質(zhì)應有146萬億噸,如果把它們平攤在地面上,則相當于每平方千米沉積了28萬噸,或者說,地球的半徑在20億年間也因此增大了將近1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