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是一家清潔器具公司的推銷員。為了謀得這份工作,他費了不少周折,因為公司成立不久,規模不大,用不了那么多員工。青年是從鄉下來城里打工的,一心想找份有發展潛力的工作,可他文憑不高,又沒有什么專業特長,在好幾家公司應聘都吃了閉門羹。經過一番深思熟慮,青年決定“攻下”這家潔具公司,因為推銷員他自覺還可以勝任。
第一次登門求職,人事部給他的答復是,公司不缺人,還準備裁員。青年又去了第二次,得到的答復是,你最好到別處去碰碰運氣。青年沒有氣餒,又去了兩次,而且說了許多好話,仍遭拒絕,甚至有人認為他“腦子有毛病”。失望之余,青年靜心思索后,又一次登門求職,而且遞上一份建設性的求職信。
青年在信中主要表明了兩點:第一,自己最近了解了一下潔具市場,完全有能力而且有決心幫助公司推銷出產品;第二,自己不打算要工資,只要提成,若推銷不出去產品,分文不取。看了這份特別的“求職信”,人事部向總經理及時匯報了情況。總經理了解情況后決定錄用這個青年,給他半年試用期,工資和提成照發。
青年得知此訊,喜出望外,一頭扎進工作里。他先熟悉了一下公司的產品性能和功用,然后信心滿滿地開始推銷。可現實并不是他想象的那樣美好,一連去了幾個小區和三家單位,居然沒有推銷出一件產品。求職的經歷似乎又在重演,但推銷實施起來比求職要難得多,人家根本就不和他多聊半句。
怎么辦?青年又陷入了窘境。經過仔細思考后,他決定改變策略。青年騎著單車,帶上產品,親自到“現場”示范。到先前曾拒絕他的那家企業,懇求對方再給他一次機會,然后一邊解釋新產品的功能,一邊親自示范給人家看。雖然費盡了氣力和口舌,人家還是委婉地謝絕了他。
這次失敗仍未打掉青年的信心,他在想,既然對方態度比過去溫和了許多,就意味著還有希望。他又一次去求見那家大企業的總務主任,而且特別強調:這種潔具的最大好處是可以清理高處的污垢,而且安全。在青年的游說下,總務主任終于被感動,當場訂購了幾件。后來,這家大企業的所有潔具都從青年手里購買。用同樣的辦法,青年取得了一次又一次銷售奇跡,公司沒有想到青年一人的銷售業績竟達到了總量的近一半。再后來,這個到城里打工的青年成了公司的銷售部經理。成功常常躲在拒絕的背后,不失信心,不乏智慧,不缺誠意,不怕冷眼,才有可能創造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