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是我國農歷的鼠年即戊子年。隨著寵物熱的日益盛行,許多人對活潑可愛的寵物鼠喜愛有加。然而,當人們津津樂道于寵物鼠時,并不知道它們還有傳播疾病的危險。據統計,鼠身上攜帶有200多種病原體,其中能使人致病的就有57種。鼠可傳播多種人畜共患疾病,危害人類的健康。因此,醫學專家提醒大家,在喂養鼠類寵物時一定要謹防傳染病。由老鼠傳播的疾病主要有以下幾種:
鼠疫 鼠疫是國際檢疫傳染病和我國法定傳染病的第一個,是鼠疫桿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經過帶菌的老鼠傳播。人感染上鼠疫的主要早期表現是局部急性淋巴結炎,一般為單側,多在腹股溝,其次是腋下。局部淋巴結急起疼痛、腫大、變硬,1~2天后迅速加劇成腫塊,觸痛劇烈,常限制肢體活動,呈強迫體位。臨床上常伴有寒戰、高熱、出血傾向和休克等全身癥狀。如果得不到及時救治,病人可能在數小時到數日內死亡,并且患肺鼠疫的病人死亡前通過咳嗽可迅速傳染周圍的人。鼠疫主要通過兩種方式傳播到人類。一種是通過感染鼠疫的跳蚤叮咬而感染;另一種是由于接觸和獵取旱獺,以及剝食患病的家畜或野生動物而感染。
流行性出血熱 流行性出血熱是一種由鼠類帶毒傳播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1982年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定名為腎綜合征出血熱。鼠類(野鼠和家鼠)感染這種病毒后,其分泌物、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病毒,會對周圍環境造成污染。吸入含有這種病毒的灰塵,或皮膚黏膜傷口接觸污染物品,或食人污染的食物后,人類就會感染患病。本病的潛伏期為8~39天,一般為2周。典型的臨床表現為:頭痛、腰痛、眼眶痛,稱為“三痛”;面紅、頸部紅、上胸部紅,稱為“三紅”;發熱、出血、腎損害稱為“三主癥”。早期可呈現類感冒癥狀,可伴有頭痛、腰痛、全身痛等中毒癥狀。仔細觀察胸背、腋下可見小出血點,典型病例可很快進入低血壓休克期、少尿期,重者可死于腎功能衰竭。
鉤端螺旋體病 鉤端螺旋體病是由致病性鉤端螺旋體引起的一種分布廣泛的人獸共患病。鉤端螺旋體的主要宿主動物是嚙齒動物(黑線姬鼠、黃毛鼠、黃胸鼠和褐家鼠等),以及家畜(豬、犬和牛)。人對鉤端螺旋體病普遍易感。人因直接或間接與帶菌動物的尿污染的水體接觸,鉤端螺旋體通過破損皮膚或黏膜進入血循環,引起菌血癥和中毒血癥。本病潛伏期一般為7~14日,平均10日。早期(起病后1~3日)通常表現為“重感冒樣”癥狀。病人出現畏寒、發熱、頭痛、乏力、眼結膜充血、淺表淋巴結腫大、全身肌肉疼痛特別是腓腸肌疼痛和觸痛,肢體軟弱,甚至難以下床站立,重者可出現肺出血、黃疸、腎衰,甚至死亡。
地方性斑疹傷寒 地方性斑疹傷寒亦稱鼠型或蚤型斑疹傷寒。由莫氏立克次體以鼠蚤為媒介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另外,食入被病鼠尿、糞污染的食物也可受到感染。本病癥狀、體征及臨床經過與流行性斑疹傷寒相似,但病情輕、病程短。起病較急,體溫可高達39~40攝氏度,發熱期一般為9~14天。發病的第5天左右,部分患者在胸及腹部出現皮疹,24小時內遍布背、肩、四肢等處。初起為粉紅色充血性斑疹,以后轉為暗紅色斑丘疹。
恙蟲病 恙蟲病又名叢林斑疹傷寒,是由恙蟲病立克次體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鼠類是主要傳染源和貯存宿主。臨床上以突然起病、發熱、叮咬處有焦痂或潰瘍、淋巴結腫大及皮疹為特征,其中焦痂與潰瘍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現,在腹股溝、肛周、會陰、外生殖器等較隱蔽的部位,可見外觀里圓形或橢圓形焦黑色邊緣隆起的焦痂,痂皮脫落后中央凹陷成潰瘍,底部出現淡紅色肉芽創面。
萊姆病 萊姆病是一種由伯氏疏螺旋體所引起,經硬蜱為主要傳播媒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這種疾病存在于自然界的鼠類和其他動物之中,通過蜱類叮咬傳播到人類。人被感染的蜱類叮咬后,發病初起皮膚上會出現紅疹,逐漸擴大成邊緣繞著一條線的紅斑,以后發熱出現面神經麻痹等神經系統及心臟病變,最后形成遷延不愈的關節炎等多系統的永久性損傷。臨床表現為慢性炎癥性多系統損害,除慢性游走性紅斑和關節炎外,還常伴有心臟損害和神經系統受累等癥狀。
最后,在此要提醒大家:寵物店里銷售的寵物鼠,大都未經過嚴格的消毒防疫,因此,盡量不要在家中喂養鼠類,不要與它們親密接觸,絕對不要親吻此類寵物的“嘴巴”,防止被其抓傷、咬傷。萬一被寵物鼠咬傷或抓傷,應去正規醫院做清創處理以防寵物鼠傳播疾病。此外,在購買寵物鼠時,應到正規寵物店購買,它們一般都是經過人工馴化和繁殖的新品種,性格溫和,易與人親近,并且接受專門的鼠糧喂養,相對衛生安全。而路邊小攤出售的大都是坎貝爾鼠種,外行人很難分辨它與別的鼠種有何區別,其脾性暴躁易怒,很愛咬人,而且一般都未經過檢疫處理,可能攜帶多種病原體,容易給飼養者留下安全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