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揭開了全國新的發展篇章。面對新形勢,云陽必須深入吃透縣情,立足自身特色和優勢,抓住沿海發達地區和重慶主城區產業轉移的機遇,借勢聚力,加快建設開放型生態經濟強縣。
深入吃透縣情。云陽是移民大縣、人口大縣、農業大縣、資源大縣,區位優、政策優,但基礎較差、產業空虛。因三峽工程興建,全縣動遷人口超過17萬,綜合實物淹沒指標占全市的1/8。全縣有總人口131萬,農業人口占87.5%。縣內特色資源比較豐富,如粉石英礦品質全國第一、儲量位居全國第四;云陽桐油的質量標準被定為世界標準,是國家命名的“中國桐油之鄉”;全縣山羊飼養量近80萬只,是全國山羊生產基地縣;全縣有水果品種70多種、中藥材品種1100多種。從區位看,云萬(云陽至萬州)高速公路即將貫通,縣城離萬州機場只有半小時路程,到重慶主城區只需3個多小時,加上緊靠長江黃金水道,云陽的區位優勢將越來越突出。盡管具有諸多優勢,但因為種種原因,云陽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較差,產業空虛比較嚴重,如2007年全縣經濟總量僅有55.7億元,地方財政收入只有1.94億元。
瞄準發展目標。為了深入貫徹十七大精神,縣委、縣政府經過認真研究,決定將云陽縣打造為庫區開放型生態經濟強縣,并明確了今后的經濟發展目標:一是經濟總量大幅增加。確保到2011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91億元,年均增長14%;固定資產投資累計超過24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6億元,年均增長17%;地方財政收入達到2.88億元,年均增長14.9%;城鎮居民收入達到13000元,年均增長9%;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200元,年均增長12.4%。二是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2008年,爭取實際利用外資1000萬美元,利用內資7億元;2012年,爭取實際利用外資8000萬美元,利用內資15億元。
科學謀劃發展。為了打造庫區開放型生態經濟強縣,云陽將著力抓好五件大事。
一是狠抓產業發展。著力培育三大主導產業,包括以硅鹽特色礦產加工和農副產品加工為骨干的資源加工業,以服裝、玩具等加工為主的承接沿海產業梯度轉移的勞動密集型都市樓宇工業,以汽摩、船舶為骨干的機械制造業。為了力爭到2011年工業產值翻兩番,縣委、縣政府把引進和承接發達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項目轉移作為第一仗,今年將修建標準廠房5萬平方米,在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發達地區設立專門的辦事處,定點定人引進項目。
二是狠抓城市建設管理。按照建設庫區最佳宜居縣城的目標,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檔次建設、高標準管理,實施暢通工程、新區工程、文化工程、綠化工程和亮化工程。
三是抓狠新農村建設。將新農村建設、移民新村建設、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結合起來,集中建設兩三個試驗區。
四是狠抓內部管理。在全縣各鄉鎮、各部門和事業單位推行勞動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財政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擇優上崗的勞動人事制度等。
五是狠抓軟環境建設。首先抓干部教育。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進一步加大干部的教育培訓力度,灌輸開放的理念和基礎知識,每月舉辦一次干部培訓講座,每季度召開一次干部大會。其次是加強制度建設。完善和提高行政審批的集中度,加強對窗口部門、權力部門和要害崗位官員的考核督查,以黨風促政風帶民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