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鄉支部“手拉手”趟出統籌城鄉黨建新路子
新聞背景:萬州第一批城鄉黨支部“手拉手”活動,結合移民外遷#65380;村居換屆#65380;柑橘收購等工作,41個城區機關#65380;社區黨支部為農村送信息#65380;出點子#65380;辦實事,為農村黨員上黨課30堂#65380;贈訂黨報黨刊1000多份#65380;贈送圖書500多套#65380;傳授實用技術20000人次#65380;提供致富信息900余條#65380;推薦致富項目120個#65380;轉移勞動力12500人#65380;組織慰問3210人次。
1月4日清晨,太陽剛躍出山頭,田野的霧氣尚未散開。萬州分水鎮石碾村的高音喇叭就響了起來:“村里的全體黨員,快到村辦公室前集合,統一乘車到城里走親戚去!”
石碾村的黨員在萬州城區有一群特殊的親戚,就是三峽中心醫院的黨員兄弟。
讓37名黨員激動的是,在三峽中心醫院石碾村黨支部結對共建座談會上,三峽中心醫院黨委書記#65380;院長李慶平向石碾村黨員承諾:“中心醫院和石碾村兩個黨組織的手拉在了一起,心就要往一處想,盡快探索出一條讓石碾村早日脫貧的新路子。”為方便村民就醫,三峽中心醫院為石碾村建起了村衛生室,還免費送藥品#65380;送器械#65380;培訓衛生員。醫院還將石碾村的無公害蔬菜基地作為定點采購地。
后山鎮天池村4組和5組地處偏僻,山高坡陡,村民祖祖輩輩在山溝里挑水喝,一遇旱災,大家便四處找水。去年,在首批41對城鄉支部“手拉手”活動中,該村黨支部與區自來水公司黨支部結成了“親戚”。區自來水公司黨支部將3000多米長的優質水管和配套管件送到天池村,安上了自來水管,家家戶戶告別了挑水喝的歷史……
2008年,萬州區委啟動了第二批城鄉黨支部“手拉手”活動,確定100個城區單位黨組織與100個農村黨支部結對“聯姻”。
■ 創設“黨內溫暖工程”基金建立黨內關懷長效機制
新聞背景:為實實在在關愛每一位黨員,萬州區實施了黨內溫暖工程,創設了“黨內溫暖工程”基金。目前,基金已接受捐贈110萬元,累計發放近100萬元,惠及1700多名貧困黨員家庭。活動開展以來,全區各級黨組織共為貧困黨員家庭辦實事3300余件,為貧困黨員家庭聯系就業崗位700多個,全區5000余名黨員與貧困黨員結成幫扶對子。
5雙嶄新的鞋墊,一針一線飽含著一位老黨員對組織關懷的深深感激。被萬州區委組織部收藏的5雙鞋墊,有著一段十分感人的故事。
去年8月,有57年黨齡的雙河口街道螺螄包社區老黨員王永發,焦急萬分。他孫子考上了大學,因家庭貧困,繳不起學費。眼看開學在即,王永發心里有如針扎。從社區干部口中得知萬州建立了“黨內溫暖工程”基金后,老王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給萬州區委組織部負責人寫了一封信,反映自己的實際困難。
讓王永發沒有想到的是,幾天后居然收到了萬州區委常委#65380;組織部長譚德成的回信。譚德成在信中告訴王永發,他所反映的困難,組織一定會幫助妥善解決。
幾天后,萬州區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便來到他家了解情況,并送來了慰問品,向他詳細講解申請“黨內溫暖工程”基金的程序及有關規定。
隨后,譚德成又親自登門,不僅送來了幫扶資金,還與他家結成了“親戚”。
“譚部長,黨組織的關懷和照顧我將永遠不會忘記,這幾雙鞋墊雖然不值錢,但都是家人一針一線納出來的,代表我們的一點心意,請務必收下!”譚德成鄭重地收下了王永發這份特殊的禮物。
開學時,老王送孫子去上學,臨別時老人熱淚盈眶:“孫子,這次你能上大學,可千萬別忘了黨恩!進入大學后,一定要爭氣!”
這樣的感人事例舉不勝舉。去年,萬州區計生委職工崔吉瓊的兒子患了白血病,為治病花去20多萬元錢,在最需要幫助的時候,黨組織向崔吉瓊伸出援助之手。崔吉瓊淚流滿面地說:“組織給我送來2000元錢雖然不能救命,但黨組織的關懷讓我實實在在感受到溫暖!”在去年8月舉行的全區“黨內溫暖工程”基金首批受助代表座談會上,崔吉瓊懷著感激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三躬。
龍都街道轄區的張甘祥#65380;鐘鼓樓街道轄區的向志榮#65380;走馬鎮的陸鐵毅#65380;李河鎮的應德伍……這些曾經的貧困黨員,都是在萬州區黨內溫暖工程的陽光照耀下,通過發展種養業或外出務工,逐步脫貧增收的。致富后他們成為了擁護黨組織#65380;積極參加組織活動的帶頭人。
在黨內溫暖工程的感召下,自去年8月以來,有600余名直接或間接受益的普通群眾主動要求入黨,累計向各級黨組織遞交入黨申請書493份。
■ 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 黨員爭當領頭羊
新聞背景:萬州區積極試點在產業協會建支部和在產業鏈上建黨小組的模式,在協會#65380;產業#65380;行業中建立黨支部共46個,找準了基層組織建設與經濟發展的結合點,讓黨組織在產業發展中發揮了引領作用。
萬州百安壩移民新區的江東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自從圍繞產業建立黨組織后,企業發展就裝上了“發動機”。
2007年,公司決定圍繞經營和生產流程的每一個環節設立黨小組,車間主任#65380;班組長全部從黨員中產生。一石激起千層浪,30個黨小組在產品質量#65380;工藝和效益上展開了大比拼,內部切磋#65380;探討成了家常便飯。公司領導深有感觸地說:“有了物質和技術的保障,企業發展關鍵在黨員和黨組織!”
擁有多項國家級殊榮的重慶魚泉產業集團近年來的快速發展,同樣與黨組織和黨員發揮的重要作用密不可分。
舒中云#65380;鄧波等黨員長年在外跑市場,逢年過節#65380;總是安排其他業務員回家團聚,自己在辦事處堅守崗位。魔芋車間主任#65380;黨員楊小兵白天在車間組織生產,晚上鉆研工藝技術,研發新產品,使公司魔芋產值連年翻番,被員工譽為“鋼鐵戰士”。制造公司的黨員經常帶頭加班加點,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兢兢業業#65380;無怨無悔。公司員工已經把“黨員就是不一樣”當成了口頭禪。
九池鄉黃梅村,是萬州區重要的蔬菜種植基地,也是全區新農村建設市級示范村。“沒有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的帶領,黃梅村不會有今天的面貌!”這是余德福等一批種養業大戶的評價。
在萬州區委組織部和鄉黨委的指導下,2006年初,黃梅村黨支部結合黨員的生產實際和黨員特長,本著“產業相同#65380;行業相近”的原則,打破以往以地緣結構設置黨小組的傳統方式,按照產業布局,打破村民小組界限,重新設置黨小組。全村共設立種養殖業#65380;勞務轉移#65380;糾紛調解#65380;政策法規#65380;幫貧致富#65380;非公經濟6個黨小組,黨小組組長在致富能力強#65380;有帶領農民致富愿望的黨員中選舉產生。各黨小組還選出了產業項目信息員#65380;技術員#65380;銷售員,幫助黨員#65380;群眾協調解決產業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困難。
黨小組建在產業鏈上,推動了黃梅村農村經濟發展,無公害蔬菜#65380;生豬養殖#65380;假日經濟成為該村三大支柱產業。目前,全村已引進業主投資700萬元發展標準化無公害蔬菜基地,興建了雨桐山莊#65380;神龍大觀園等“農家樂”,僅這兩大產業,每年的綜合收入就有1000多萬元,去年全村人均純收入超過4500元,村民生活水平節節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