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8日,200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由重慶機床集團聯合重慶大學、重慶工學院承擔的數控高效制齒機床成套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應用(簡稱數控高效制齒機床)項目,榮獲200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國家科技進步獎是中國科技界的最高獎項之一,這一項目之所以能夠獲獎,是因為它開創了中國數控制齒機床的新紀元,是中國機床行業推動數控機床產業化工程的樣板。然而鮮為人知的是,這一獲獎項目的背后,還隱藏著一個重大貢獻:它開創了產學研合作的全新模式。
■ 用中國裝備裝備中國
1999年,重慶機床集團董事長、總經理廖紹華上任時,國內機床市場格局悄然發生變化:一度以“傻大黑粗”式的傳統產品為主的機床市場,正被從國外涌進的高檔精良的數控機床蠶食,70%以上的高端市場都被國外廠商牢牢控制。作為中國第一臺制齒機床的誕生地,重機僅1998年的虧損就高達4000萬元,重機正瀕臨“停擺”的邊緣。
廖紹華沒有灰心,在困境中,他看到的是希望:制齒裝備業是涉及范圍極廣、上下游產業鏈很長的制造行業,其技術水平直接影響到汽車、船舶甚至軍工等產品的質量。制齒機床是制造裝備的“母機”,數控系統是它的“大腦”,數控制齒機床產業化不僅僅關系到一家企業的生死存亡,更關系到中國能不能更好地融入全球化分工的大潮流。強大的制造業背后一定有強大裝備工業作支撐,中國正在成為世界的制造中心,廖紹華帶領重機人喊出了“用中國裝備裝備中國”的口號。1999年,重機亮出自主創新的旗子,從此拉開數控制齒機床研發和產業化的序幕。
■ 用“自主創新”創新產學研合作模式
數控制齒機床項目是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單靠企業的力量顯然是力不從心。重機決定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走產學研結合之路。
廖紹華與重慶大學制造系統工程專家劉飛教授的牽手,源自一次偶然的機會。2001年在上海世界裝備技術論壇上,劉飛闡述的“綠色再制造”理論,讓參加論壇的廖紹華興奮不已。
“綠色再制造”理論在1996年由美國制造工程師學會倡導,即使在美國,當時也還沒有廣泛地被應用于實踐。“國內特別是內陸企業家,很難嗅到這種國際前沿理論的氣息。”打動劉飛的,正是廖紹華的眼光和嗅覺。
無獨有偶,畢業于重慶大學的廖紹華也深知這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在學術方面的造詣。劉飛身肩重慶大學制造系統工程研究所所長、重慶制造業信息化生產力促進中心主任等行政職務,并兼任國家“863”計劃專家委員會成員、重慶市政府科技顧問團顧問、國際工業工程學會理事等學術職務,是有突出貢獻的國家級專家。在劉飛的背后,還有一支由博士和碩士組成的龐大的科研團隊。
兩人的握手,很快促成重機與重大的合作。
產學研合作,往往由于企業方和科研方的出發點不盡一致,兩者很難實現“水乳交融”。
在大學和科研院所,做項目研究是與論文、職稱、評獎聯系在一起的,而企業更看重的是實實在在的市場效益。
廖紹華明白,自主創新能否成功,首先必須用自主創新的精神和要求,來創新產學研合作模式。
重機與重大的產學研合作模式,是一次全新的自主創新。
在產權模式上,雙方簽訂了以課題的技術開發和成果產業化效益分配為主要內容的產學研合作協議,明確了高校以技術開發為主、企業以工程示范和產業化應用為主的工作分工,明確了科研經費的來源、分配以及未來效益的利益共享機制。
在組織模式上,雙方針對具體項目成立了聯合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領導小組由企業領導和學校課題負責人擔任,工作小組由雙方責任部門的負責人和技術骨干組成。同時,雙方就課題的目標、內容、技術路線以及產業化實施方案等不定期地召開研討會。在日常工作中,通過工作小組聯席會加強雙方交流,并將工作進度納入企業和學校的工作計劃,責任明確到個人,進度細化到日期。
更讓人眼前一亮的是人才培養模式。圍繞具體的科研課題,重大吸納重機的優秀技術人員,結合課題任務攻讀工程碩士學位,引導他們成為課題的骨干力量;而重機又吸納重大的博士畢業生到企業從事博士后研究,引導他們成為產學研合作的中堅力量。同時,雙方還采取學校派人到企業兼職、企業派人到學校任兼職教師等方式,不斷推進雙方在人才培養方面的深度合作。
全新的產學研合作模式,很快結出累累碩果。2005年,數控制齒機床家族誕生了新的一員。由重機主導、重慶大學參與研發的七軸四聯動數控自動滾齒機開發成功并投入批量生產。它的工作效率是傳統機器的2—3倍,單件成本僅為傳統機器的60%。在它身上,完全展示出世界制造業綠色環保、自動化、柔性化、高速、高效、高精度的技術發展潮流。
令廖紹華自豪的是,這種國內首創的自動滾齒機全部為自有技術并擁有完全知識產權,與世界著名的滾齒機制造商美國格里森公司、德國利勃海爾公司的同類產品相比,加工精度和技術參數相當,而價格只有國外產品的一半。
■ 用數控機床控制機床市場
作為企業負責人,廖紹華十分清楚,用“自主創新”創新產學研合作模式,其目標不在于贏取“一城一池”,而在于激活創新的源頭,建立全新的創新體系和平臺。嘗到與重大合作的甜頭后,重機頻頻與全國眾多優秀高校和科研院所結成穩固的戰略聯盟。除了重慶大學,重慶交通大學、重慶工學院和清華大學、四川大學、湖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甘肅工業大學、香港蔣氏基金等,都成了重機的合作對象。
依靠這種自主創新的產學研合作模式,重機的數控高效制齒機床項目不僅榮獲200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而且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2007年,重慶機床集團一舉擊敗美國格里森公司,成為法國斯萊克瑪公司的供應商。在此之前,格里森作為全球最大的制齒裝備生產企業、當今世界齒輪機床領域的翹楚,一直為斯萊克瑪提供制造飛機發動機的數控機床。
和世界一流同行競技,向世界知名企業出口數控機床,這對重機而言,已不是第一次。2006年3月,韓國現代、起亞等著名汽車制造商的配套廠家——韓國某知名齒輪制造商就向重機發來訂單,要求增訂兩臺數控機床,并于當年5月再次派人到重機,聯系采購高檔數控機床等事宜。這家韓國公司在2004年就購買了重機生產的4臺同類型數控機床,使用一年后,對產品十分滿意。
這一系列數控機床,都是數控高效制齒機床項目的產物。項目實施以來,重機掌握了數控機床的眾多核心專利技術,成功研制出50多種數控機床,“重機牌”數控機床逐漸控制了國內高檔機床市場,其國內市場占有率已超過60%,并成功打入40多個國家和地區。
現在,依托數控制齒機床項目,重機在重慶長江工業園新征了400畝土地,計劃在5年時間內,組建一個專門生產高精尖數控機床的新基地。屆時,新、老基地將繼續圍繞產學研做足文章,建成世界最大成套齒輪加工裝備的研發制造基地。并通過海外并購等途徑,積極拓展國際市場,將現在占總銷售5%—10%的出口量,提高到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