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希望庫區多一些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多一些創業的機會……你一定要把這些呼聲反映上去呀!”1月22日,正在參加市政協三屆一次會議的豐都縣興義鎮大池村黨總支副書記余濤,在會議間隙接到鄉親們打來的電話。他連連點頭,承諾道:“你們放心,我一定把這些信息反映到會上!”除了村黨總支副書記和市政協委員外,余濤還有兩個頭銜:重慶市十大杰出青年農民、豐都龍濤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其實,在擁有這些身份之前,他是一名銀行干部,一個時尚的都市白領。
■ “這里就是我的銀行”
今年35歲的余濤是豐都縣興義鎮人,因父母支邊到內蒙古工作,從小在北方長大。1989年,余濤大學畢業,進入金融系統工作,先后任內蒙古烏海市工商銀行儲蓄科副科長、分理處主任等職務。作為中共黨員的余濤,擁有經濟師職稱,由于工作表現優秀,曾被評為烏海市十大優秀青年、烏海市十大杰出科技青年,是一名很有發展前途的銀行干部,也是一個過著時尚生活的都市白領。
2000年,余濤父母相繼退休,決定回豐都老家安度晚年。這讓余濤很為難。余濤的三個姐姐均在烏海市成家,他是家中的獨子,且單身一人,按理說,應該回鄉照顧父母。但自己的事業都在烏海市,如果調回重慶,那是非常困難的。左思右想,余濤決定做一個孝子,放棄工作,陪二老回家,到重慶再謀職業。
“你瘋了!”余濤的決定遭到父親的強烈反對,“我們身體還行,能夠照顧好自己,實在不行了,我們再回烏海就是。”
“爸!”余濤知道父親對家鄉有難以割舍的情愫,“那就讓我送你們回去吧!”
懷著對家鄉美好的向往,余濤回到興義鎮。看到的景象,卻讓他的心生生地疼起來:鄉親們大多住在土墻房里,家中連彩電都少見,更別說其他電器;孩子們缺衣少穿,凍得臉蛋通紅,聽到余濤的手機響起來,嚇得躲到一邊……
余濤在家鄉的田邊轉悠,他發現很多土地一片荒蕪。他好奇地問正在山上放牛的大伯:“這些地怎么不種呢?”大伯說:“種糧食沒搞頭,年輕人都出去掙錢了!”“這些荒地,成片成片的,怎么不種點果樹?這樣荒著,多可惜!”余濤惋惜地說。大伯說:“我們沒得這個膽子,怕搞不好,把家當都賠進去!”
入夜,余濤想著放牛大伯的話,輾轉反側。他明白了,家鄉貧窮,是因為鄉親們沒有找到致富的路子。就算有一條路子,大家也沒有膽量去做。說到底,他們是差一個敢闖敢拼的領頭人呀!聯系到自己面臨的兩難選擇,余濤眼前一亮,他突然打定了主意。
春節過后,余濤回到單位,在領導的嘆息中,在同事的挽留中,毅然辦理了辭職手續。當余濤出現在父親面前,老人一臉驚愕:“你……怎么回來了?”
“我辭職了!這里就是我的銀行!”余濤指著身后大片大片的荒山,堅定地說,“十年過后,這里將樹木成林,花果滿山,成為真正的‘綠色銀行’,鄉親們將從這里走上小康路!”
“你傻呀!”父親嘆息地說,“事已至此,你好好干吧!”
■ “當一個農民挺難”
余濤想在荒山荒地上大展宏圖,但現實卻給了他當頭一棒:他租不到地。當地農民對余濤心存戒心。有人說:“他是一時頭腦發熱,一天鋤頭把都沒握過,哪搞得好這些事?”
余濤哭笑不得,心急如焚。
看到兒子整天茶飯不思,父親坐不住了。他挨家挨戶去做工作,先從自己的堂兄弟家里說起:“別看你們侄兒年輕,他做事卻是一套一套的,我們兄弟之間,我不會騙你們的,就幫幫他吧!”
令人欣慰的是,興義鎮黨委、政府的領導知道余濤的事情后,及時出面發動黨員干部做群眾的思想工作,支持余濤創業。
工夫不負苦心人。2002年初,余濤終于租到近2000畝荒地的經營權,租期25年。余濤東拼西湊,籌到近100萬元資金,買回速生楊、九葉青花椒樹、晚熟桃樹、黃金梨等,邀請當地200余名村民,開荒挖地,植樹造林。
事情似乎像余濤預想的那樣,良性發展起來,沒想到,又一次磨難突然降臨。余濤千辛萬苦從江蘇沐陽縣運回的大批樹苗,由于路途遙遠,樹苗脫水嚴重,加之種植經驗不足,當年栽下的樹木死亡率達到70%。除去各項開支,余濤的本錢基本賠光。望著漫山稀疏的樹苗,余濤的心一片冰涼。
痛定思痛,余濤買回大量專業書籍進行惡補,同時四處籌措資金,決心東山再起。余濤的執著,令人感動。興義鎮黨委、政府看好余濤的創業精神,為他雪中送炭,按政策規定,將他租用的土地納入退耕還林補助范疇。同時,鎮里派林業站站長蹲點,對他進行技術指導。黨和政府的關心,令余濤的心中又燃起了熊熊烈焰。
余濤那種拼命三郎般的干勁,令村民們越來越信服。經過4次流轉,余濤的租用地超過3000畝。多年的鉆研,余濤變成了林木、果樹栽植方面的專家,他的投入也開始產生效益。2005年,他種植青蒿300多畝,收入20萬元;他辦起種苗場,生產銷售優質苗木,每年收入5萬多元。
■ “我愿意當一個致富領頭人”
“我愿意當一個致富領頭人,帶領父老鄉親們告別貧困,奔向小康!”2004年,余濤被選舉為興義鎮大池村黨總支副書記,他鄭重許下承諾。4年來,他一直踐行著自己的諾言。
當年秋天,盡管自己的事業才剛剛起步,余濤卻毫不猶豫地無償提供價值5萬元的3000株反季節晚熟桃苗、2000株梨棗苗送給當地村民栽種。自那以后,余濤養成了免費送樹苗給村民的習慣。時間一長,哪家需要什么苗子,向余濤說一聲,都會如愿以償。
作為一名黨員,事業走入正軌后,余濤時刻都在想著如何幫助村民們致富,實現自己當初辭職回鄉創業的初衷。送樹苗給村民們,在余濤看來,是一件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樹苗送多了,麻煩事也多了起來,一會兒東家樹葉打卷了,一會兒西家果樹長蟲了……余濤是一個有求必應的人,遇到這些難題,村民們不假思索地便想到他這個專家。這可苦了余濤,天天連軸轉,忙完了東家奔西家。
余濤是一個能吃苦的人,但他想,總這樣轉下去也不是辦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與其這樣每天辛苦為村民們家里的果樹看病,還不如教會他們果樹栽培、病蟲害防治技術。就這樣,2005年初,余濤投入近10萬元,在村里的活動中心辦起了閱覽室,免費供村民閱讀。對有潛力的村民,余濤耐心為他們講解知識,手把手教他們相關技術,全村有10余名林木、果樹栽植方面的技術人員脫穎而出。就在這一年,余濤辦起了豐都龍濤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現在,余濤的3000畝經濟林,已經初具規模。10萬余株速生楊已長至10余米高,預計2010年便可采伐;100余畝花椒樹已進入試產期,2007年采摘5000余公斤,進入盛產期后每年將創產值400萬元左右;200余畝晚熟桃和黃金梨掛果在即;套種的桉樹、柏樹、甜竹等長勢良好……“這些速生楊長成后,我打算辦一個紙板廠,年產值可達2000萬元,將解決300人就業。”談起“綠色銀行”的未來,余濤這個“白領農民”躊躇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