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用一本書,填補了一座城市眾多心靈對城市歷史記憶的空白。這個人就是羅渝,他用《上清寺在哪里》,在重慶掀起了一股追尋歷史的旋風。
有人說它是屬于重慶的《達芬奇密碼》,有人說它是重慶人不得不看的網絡小說,無論如何,一個資深互聯網經營者,用他的文字向眾多重慶人揭開了塵土飛揚的歷史。我們不斷地閱讀,不斷地驚嘆,原來重慶是這樣的……不管這本小說有多少藝術上的瑕疵,羅渝的努力都值得尊敬。
羅渝是土生土長的重慶人,自幼生長在沙坪壩的他,從小就受著文化的熏陶。
1990年從四川大學生物系畢業后,羅渝在國光制藥集團工作過,和朋友合伙搞過裝飾公司,又在一家醫療企業從事過銷售工作,1999年后他成功建立了“重慶建材網”,這個網站在當時網絡并不普及的情況下一年獲利幾十萬元,羅渝是當時重慶互聯網界為數不多懂得網站經營的人才之一。2001年,受當時重慶網通信息港總裁修軍的邀請,羅渝來到重慶網通信息港任職。5年前,羅渝有了自己的公司,現在,羅渝是重慶億街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重慶電子商務協會網站分會副理事長。他有7年互聯網行業工作經驗,四次創業經歷,卻獨獨和文學無關。
雖然喜歡歷史,也熱愛文學,但羅渝很坦率地說“我絕對不是個文學青年”,是什么讓他從一個旁觀者成為發掘歷史的參與者?
故事緣起于一個雨夜。2007年5月18日晚上,加班很晚的羅渝走出上清寺鑫隆達大廈,準備打車回家,因為瓢潑大雨,冷清的街面幾乎沒有人影。羅渝被逼回了辦公室。望著黑漆漆的雨夜,坐在電腦前的羅渝任思維天馬行空,一直埋在他心里的那個推論和疑問,在這個安靜的夜晚忽然清晰起來:憑著對重慶歷史和風俗的熟悉,在上清寺工作了多年的羅渝對這個地名頗有些好奇,既然這里叫上清寺,那么在這個地名形成前,必定有一座叫上清寺的寺廟,那么它究竟在哪里呢?這可不可以作為懸疑小說的素材呢?這個念頭讓羅渝整整興奮了一夜。
第二天一大早,羅渝迫不及待地向一位老重慶請教,在這里生活了幾十年的朋友告訴他,自己確實聽說過一座叫上清寺的廟,但具體在哪里就各有說法了。羅渝一聽來了勁,別人不知道的東西,才方便自由發揮嘛。
那時,羅渝是網站的負責人,構思這部小說的沖動,始于用故事來宣傳旅游景點的嘗試。當天回家后,羅渝就熬夜到凌晨4點,寫了幾百字的小說貼到“天涯論壇”、“重慶生活網”和“大渝網”上。
沒寫幾節,羅渝就深感對文字掌控的艱難,畢竟他不是文字工作者,此前從未發表過文學作品。他準備找一個具有代表意義的歷史地點,給小說做一個完美收場。他在網上咨詢了一位經常留連于重慶大街小巷的驢友,朋友告訴他,有一個地方你不能不去。
羅渝有些迫不及待,晚上10點,在朋友的帶領下,他們來到觀音巖抗建堂背后的菩提金剛塔。塔身雕刻有精美的圖案、花紋,塔名“菩提金鋼塔”分別用漢文、阿拉伯文、藏文和印度文四種文字細致雕刻而出,古樸而神秘的塔迷住了羅渝,但讓羅渝驚異的是,這座建于民國年間的重慶市級文物竟然散亂在民居之間,它能完好保存下來,得益于周圍居民的自發保護。
在這里,他碰到了最終促使他完成這部小說的“軍師”肖能鑄。肖能鑄是位地地道道的重慶通,他長期向彭伯通、牛翁等文史專家討教,對重慶城的歷史和掌故了解頗多。正是肖能鑄的一句問話“你寫作的目的是什么”使羅渝轉變了寫作的初衷。當下兩人就決定,要讓這部小說真實地反映鮮為人知的重慶城市歷史片段,讓更多的人自覺保護重慶的歷史痕跡。
從原來每天只寫幾百字,到每天堅持寫3000余字,羅渝說,那段時間最差的就是睡眠,出去和別人談事情,別人常常取笑他的“熊貓眼”。因為白天要忙于工作和各種應酬,他每天寫小說的時間至少要等到晚上9點以后。一杯茶,一包煙,羅渝寫得異常艱難,因為這不僅僅是小說,更是重慶城的歷史。對重慶歷史了解并不深入的羅渝需要查閱大量資料。
幸運的是羅渝有一大幫網上智囊團,在動筆之前,他常常數次電話咨詢那些文史知識豐富的朋友,他們會提供大量的史實資料。按正常情況,“筆耕”到凌晨一兩點鐘,他就將成型的文字發給朋友們幫他檢查、挑錯,幾位朋友常常熬夜等他把稿子寫完。經過層層把關,凌晨4點左右,他才把小說貼到網站上。有一次,因為對故事情節不滿意,在寫完幾千字后,他決定把當晚寫的內容全部推翻重寫,等他對故事情節基本滿意時,初升的陽光已經照上了窗臺。
一個月過后,幾萬字的小說在各大網站上的點擊率已經超過了100萬次。每當羅渝在凌晨把小說貼到網上后,都能馬上看到網友的跟貼,有些網友為了看小說,常常等到凌晨4點多鐘,有幾次,因為寫晚了,論壇里就有許多網友催促他“快點寫,等到看了睡覺”、“老羅加油”……
對網絡相當了解的羅渝知道,小說在網上的更新速度必須及時,否則很快就會被新的東西覆蓋掉。雖然辛苦,但羅渝堅持將小說的更新速度保持在每周4次。
讓羅渝堅持下來的,除了讀者的期待,更有他發自內心的歷史責任感。
在歷史的真實和虛構的精彩故事之間,羅渝毫不猶豫選擇了前者。雖然秉承歷史比起妄言虛構要花費太多的時間和心血,但羅渝堅定地說“值得”。
為了使小說情節的場景符合重慶城的真實歷史,在寫作之前,羅渝會實地觀察。小說中涉及文物保護單位等有歷史價值的地方不下80處,每一處,羅渝都親自走訪過,有些地方還數次拜訪。
小說中有這樣一段描述:“找到東華觀藏經樓的時候,我吃了一驚,重慶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道觀,居然破敗成這個樣子!孤零零的一座古樓,隱在樹葉和雜草之中,房頂的雜草,高的已經超過一米……”羅渝說,他描述的每一個字,都是他在現場看到的真實場景。
從2007年4月開始創作,到12月,這部20余萬字的小說完成了。昭示那些掩蓋在繁華都市下的歷史蹤跡,成了羅渝廢寢忘食地堅持將小說寫完的最大動力。
了解他經歷的人不難理解他的苦衷。他說:“寫作的過程雖然累,但很快樂,如果可能,我會繼續用文字和故事,告訴大家重慶的歷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