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這個容易讓眼睛向上張望的激越年代,機會可能就在眼皮底下。卻被高漲的“雄心”棄置。
對于一個飽經滄桑的國家,全球化進程中的中國企業家似乎特別熱衷于通過商業的成功去證明些什么,尤其對于今天這個容易讓眼睛向上張望的激越年代,仿佛最大的機會,最有象征意義的成功永遠在歐美的高端市場。為了在這些市場實現品牌夢想,中海油鎩羽美國、李東生兵敗歐洲、海爾承擔了巨大的財務壓力,就連老謀深算的柳傳志也發出了“中國國家品牌尚不能支持優質科技品牌”的感慨……如果現在為中國品牌直接進軍發達國家市場算一個總賬,我相信除了經驗和激勵士氣的收獲外,很難說是一筆合算的生意。
相比之下,美國企業在當初國際化高峰時卻從來沒有挑選過地方,美國的商業文化和企業家精神從來都是只讓美國企業看到機會和風險,無論是上世紀80年代初的中國還是90年代末的印度,他們甚至不挑選收入,自信的認為自己可以推動市場和品牌需求的出現,正是因為這種精神和挾持“優勢文化”的力量,美國公司才可以在全球各大市場攻城略地,為美國一輪又一輪的產業升級輸送全球資源,而今天,當美國公司對歐美的衰老已經成為共識,言必稱“新興市場”的時候,中國的大多數主流公司依然把歐美作為國際化的象征,忽視了身邊最大的一個新興市場——東盟。
很多人提起東盟市場時經常有落后和購買力不足的聯想,然而,事實卻是這個5億人口的市場(不足中國人口的40%)相當于中國整個購買力的一半,人均GDP也超過中國的很多發達地區,這個地區不但聯接了南亞新興市場,也產生了虎航、亞洲航空、泰國度假醫院這樣的迅速成長的新興企業,與艱澀難啃的歐美市場相比,中國企業迅速開拓東盟市場無疑有諸多的優勢:
1、距離和營商環境
距離節約的不僅僅是時間和物流成本,更能讓中國企業感受到與國內接近的營商環境,這讓中國企業的國內經驗更容易在這個市場上得到運用,TCL可以依靠服務+渠道+公關的營銷組合拿下越南市場的三分天下,依靠的正是營銷環境與國內的接近,而同樣的經驗拿到歐美市場結果已經是有目共睹。
2、相對強勢的文化地位
東盟市場是一個華人最多、受到中國文化影響最深的市場,近年來,中國的復興已經初步營造出了很多東盟國家“抬頭北望”的文化心態,這樣的文化環境可以為中國品牌建立市場地位節約大量的營銷成本。而這是在歐美甚至是印度市場都不能企及的。
3、商務成本
東盟市場擁有與中國接近的商務成本,這樣的商務成本非常有利于中國公司發揮自己的管理特色,同時最大限度地降低學習成本,例如,TCL、力帆等企業都可以在東盟市場長期虧損后重新獲利,依托的正是低廉的商務成本可以支付學習的代價,而在歐美市場,高昂的商務成本可能會容不得一次失誤。
4、人才和商業理念優勢
從上世紀80年代末到整個90年代,一大批的臺灣、香港名不見經傳的企業在中國大陸發展成為超級公司,與后來進入中國的跨國公司不同,這些公司得以發展的根本資源并不是雄厚的資金和技術,而是擁有相對優勢的商業理念和人才。今天的中國公司相對于東盟的落后國家已經建立起了這樣的優勢,并且可以更輕易地比歐美的跨國公司派出適合東盟市場的人才,如果這樣的優勢和對機會的洞察相結合,無疑能進發極大的市場能量。
5、10+1協議的便利
中國和東盟已經簽訂了自由貿易區的協定,這個協議免除了雙方貨物的關稅,事實上已經將東盟變成了中國企業的第四線市場,成為國內市場的自然延伸,而這個概念上的“第四線市場”的實際購買力居于一線市場和二線市場之間,可惜,大多數中國企業對此協議的了解不多。
綜上所述,與歐美市場相比,東盟市場應該更容易把握“近親市場”,世界城市化的歷史表明,新興市場各行業的品牌排序的高速變化會在城市化高速完成后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的階段。東盟市場和中國一樣都處于一個這樣的階段的前期,可惜,面對這樣一個戰略機遇期,中國主流企業并沒有跨國公司那樣的敏感和寸土必爭,我們看到太多的中國大企業不是在迅速地把握身邊的崛起機會,而是更喜歡沉迷于對“先進市場”的追逐,熱衷于在歐美市場的成功夢想中得到滿足、證明功業,以至于鮮有中國企業提出過像樣的東盟市場戰略。
2008年1月,國家批準實施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標志著北部灣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10月,第五屆東盟博覽會將再次開幕。行政精英們正不遺余力地營造中國企業走向這個“近親市場”的機會,在此,我們衷心希望更多的中國企業準確研判國際化的方向,首先贏取自己的新藍海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