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彼岸經濟放緩的影響可能超過普遍預期,并促使中國經濟出現拐點。
美國經濟狀況對未來兩年中國經濟意味著什么?當前北京的決策者心憂國內經濟過熱,忙于籌劃降溫舉措(從各種貨幣政策“從緊”的提法中可見一斑),但是,中期內的宏觀經濟前景或許為決策者帶來更艱巨的挑戰:最大一部分需求將放緩。盡管美國不再是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歐盟以微弱優勢取而代之),卻仍在全球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況且歐盟自身亦顯活力不足(我們預測2008年歐盟經濟增長率將從今年的2.6%滑落到1.8%)、這意味著美國經濟減慢也同樣會打擊中國的其他出口市場——繼而可能對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中國投資增長產生連鎖反應。我們認為,中國受到沖擊的風險大于當前市場與學界的共識,而且,如果緊縮調控能夠發揮實質效力,還可能造成國內經濟周期的拐點出現。因此,我們將2008中國GDP同比增長率的預測由10.5%調低到9.5%,將2009年GDP同比增長率的預測從9.0%調低到8.2%,隨著美國及亞洲經濟形勢的變化還會有相應的調整。簡之,華爾街的困境,加上中國國內從緊的貨幣政策,以及不會被遺忘的人民幣升值,共同作用之下可能造成2008-2009年中國整體經濟增長率顯著滑坡。盡管出口商將承受痛苦,但或許,這恰恰是觸發中國整體經濟增長模式發生重大轉變所不可缺少的。
到目前為止,對美國經濟放緩給中國經濟帶來的影響持非常樂觀的判斷似乎是國內的主流觀點。可是,如果考慮到中國出口市場構成,則難于作出這樣的結論。對美出口僅占中國總出口的約16%,略低于對歐盟出口。占據最多份額的是“世界其他地區”,主要是亞洲、中東、非洲和拉丁美洲。這些地區經濟狀況良好,他們不僅購買中國的服裝、玩具和低端電子消費品,而且還進口鋼材、汽車,最多的是機械產品。中國出口目的地已呈現出多元化勢頭,特別是與2001年美國經濟距今最近一次減慢時相比,當時對美出口占中國總出口的25%。亞洲市場(包括中東)仍然是中國出口增長的最大推動力。目前看來亞洲市場情況還不錯,真是這樣嗎?

全球經濟要這么簡單就好辦了,問題在于,美國經濟減慢造成的影響不會局限于美國自身。隨著美國經濟腳步放慢,“脫鈞”之說——即其他經濟體的運行獨立于美國經濟周期——顯得更為脆弱。“脫鉤”論認為,過去3年中,盡管美國經濟運行速度減慢,世界經濟仍表現出色,原因在于其他需求渠道已經產生,例如大多數新興市場的投資和消費需求。
實際上,我們會發現,美國經濟直到2006年末才真正放緩,“脫鈞”論尚未經過足夠長時間的檢驗,現在,檢驗它的時候到了。
從某種程度上說,中國已經扮演著全球經濟發動機的角色。例如,中國通過向很多非洲經濟體購買商品實現了財富的轉移,將來自東部沿海的財富轉換成非洲對投資和消費品的需求。但在吸收了大量中國出口的亞洲地區,很多增長依賴出口的經濟體的最終需求仍然指望美歐市場。美國總進口和中國對亞洲的出口之間存在著非常緊密的聯系,這種關聯預示,由美國引發的亞洲需求增長趨緩,將對中國產生強烈影響。
對中國而言,面臨的考驗包括能否抵抗住美國引領下的消費疲軟。顯然,從iPod到電視機,從運動鞋到家具,到一些高檔消費品、大量紡織品和制造業產品的出口,將首當其沖受到美國消費萎縮的影響。但是,與消費減慢相比,全球投資放緩對中國整體出口的影響會更為劇烈。發展中經濟體在美國經濟低迷的一情況下將削減投資支出,此舉將給資本密集型行業制造商以打擊。機械產品日益崛起成為中國出口的主力——目前機械產品在總出口中的比重已超過五成,這也就意味著,與10年前,甚至5年前相比,中國對國際投資減慢的脆弱性加劇了。國際市場消費和投資減弱對2009-2010年中國經濟沖擊的大小,將取決于美國和亞洲經濟陷入低迷的時間和嚴重程度。
上述趨勢和變化將為我們導出怎樣的結論?目前看來,2008年美國經濟放緩的程度將超過我們此前的預期,將在全球引發更多連鎖反應。無法預料的全球性信貸緊張不僅給美國企業以打擊,同樣波及世界其他角落。中國經濟增長的生力軍——貿易面臨不得不放緩的境地。
在很大的程度上,中國經濟前景將取決于2008-2009年美國經濟走勢,亞洲對其反應以及北京面臨這些不斷變化的逆風將作出怎樣的政策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