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的能源法草案僅給出了能源領域的法律框架,相關企業和投資者仍然需要更清晰的信息。
2007年12月3日,中國政府發布了《能源法(意見稿)》。自從2006年中開始正式起草這部法律以來,已經有多個草案。現在這個版本將在2008年1月底以前面向公眾征集意見,然后返回到國務院進行修正。一旦國務院通過,這部法律將上交到全國人大進行兩輪議定、最早可能于2009年正式出臺。
對于一個像我這樣的外國人而言,第一感覺是草案的目標就是制定一部能涵蓋幾乎所有能源領域的法律。我問自己“誰需要這樣一部法律?”盡管許多國家都擁有名為“能源法”的法律,但大多數都是如下三種類型:或者僅僅適用于某些具體的能源領域;或者適用于電力、天然氣及熱能領域,而忽視其他能源領域;或者是可能被稱為“垃圾桶”類型的法律,由各種混雜的規定組成,其實是各方討價還價的結果。
中國的能源法草案不屬于上述任何一種,因為它確實希望成為無所不包的法律。正如下面兩個條款所言:
另一個條款表示節約資源與能源、提高能效是政策的核心,并且應當在全社會推廣開來。
后面還有15章共137個條款,從能源規劃、核廢物、可再生能源到應急措施,包括了每一方面。但是整個文本僅有19000個字,或者說每個條款平均只有135個字,這就意味著幾乎每項內容都缺少細節。批評者認為該草案僅有籠統的意向,沒有主次輕重,也未能就不同目標和建議之間的相互關系作出詳細規定。
但是這部草案陳列了許多目標與任務,明確指出在解決這個國家所面臨的各種能源挑戰上,政府應負主要責任。它預見到要解決能源問題,需要采取大量不同的措施手段,不過在細節上仍語焉不詳。它支持創新,尤其是在市場與非國有產業的作用方面鼓勵創新,但是并未說明如何具體實現。
對于那些希望在關鍵問題上尋求明確規定和指導的企業與個人而言,草案仍不夠清晰。第三十條與第四十五條表示鼓勵各種企業參與能源的生產供給,但第十六條叉反復重申在這個關鍵領域國有資本應當為主體。許多條款都強調了市場的重要性,但第八十七條又提醒我們政府在能源定價上的關鍵角色。
那些試圖在其中尋找有關未來是否可能重組能源部的信息的人也要失望了,能源法草案使用了“負責能源問題的相關部門”這樣的舊式搭詞。同樣,環保主義者們所尋找的對全球、區域與社區環境的考慮也是或者語焉不詳,或者僅在關于能效和可再生與清潔能源規定方面提及。
在這些相對乏味模糊的文本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推敲的進展,第四十八條似乎贊同能源輸送管網的“第三方接入”。這將要求電網和油氣管道的所有者與運營商無歧視地向其他能源生產者與供應商的網絡提供接入。這樣的舉措對于打破大型國有能源企業的市場壟斷將是至關重要的。
第五十條規定提供天然氣、熱力與電力的企業有義務在“合理的價格”上提供這些服務,它們也將因確保能源供應發生虧損而獲得相關補償。在這些條文后的政府意圖非常值得推敲。目前最明顯的例子是中石化因煉油業務虧損而獲得的補貼——這似乎是一個既不透明也不可預期的方法。

因此,這部新《能源法》非常概括,提供的具體權利與義務很少,僅僅是一部框架法律,也沒有時間表。但從一個更積極的角度來說,這部草案是政府在能源方面希望有所作為的政治信號。它給未來的政府在處理能源問題上設置了責任與義務。作為一部“基本法”,它對能源問題以及細節性的能源法規提供了框架,也給新的或者修正的具體法規指明了具體方向,比如在私營部門的地位、競爭與市場定價方面,同時它還或許有助于解決不同政府部門之間的沖突。
作為一部“基本法”,它更像是一部“針對政府與法律制定者的法律”,而不是“針對投資者的法律”。它告訴不同層次的政府及其機關做什么,但對投資者而言,還需要提供更清晰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