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讓世界變得更好,再阻止全世界男性的胡須在夜里潛滋暗長。
剃須刀曾被巴菲特視為最好的生意:只要想一想全世界男性的胡須在夜里潛滋暗長,你做夢也會笑出聲來。
但這樣的好生意,在1901年之前竟然并未成為生意。在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剃須行為被記錄于洞穴壁畫,那時男人們使用鋒利的燧石,而到了古羅馬和希臘時期,人們采用了長柄開刃的鐵刀片。這種使用鋒利刀具的行為一直延續到19世紀末期:因為這一行為太過不便,“全世界男性的胡須在夜里潛滋暗長”就成了大麻煩。
刮去這一麻煩的人,是1855年生于美國威斯康星州的金·坎普·吉列。很長時間以來,他的故事被講述為某天刮胡子時被刮得“血肉模糊”,由此試圖解決這一問題并取得了成功。但歷史并非如此簡單,吉列醞釀創業長達10年,而且,他還有一個改變世界的烏托邦社會主義夢想——其傳記作家羅素·亞當斯對傳主的總結是:“金·坎普·吉列曾認為他將以社會及經濟改革者形象被歷史記住,但最終,他是以安全刮刀發明者及一家使用他名字的重要美國公司創始人的形象被記住。”
吉列的父親是做小生意的,而一場大火讓其家境敗落。但這并未影響其性格塑造:吉列家的男孩從小被鼓勵自己動手,搞清楚事物是如何運行的,并去將它們變得更好。終其一生,吉列始終是個熱忱的讀者,并有著明確的政治見解。
16歲時,吉列成為了一名推銷員。而他所加盟的巴爾的摩封裝公司,恰好發明了一種熱銷的瓶塞。瓶塞發明者、公司總裁威廉·品特告訴他,瓶塞的秘密是,它是一次性產品,價格便宜到所有人都能承受,消耗快,自然賣得也多。在1891年,已經成為吉列好友的品特建議對方,也許他該做點什么類似的消耗品。
這一理念在吉列的腦中揮之不去。但直到1901年的某個早晨,臉上涂滿了熱肥皂的吉列才突然想到了可替換刀片的想法。隨后,他買來了銼刀、夾鉗、薄鋼片等東西,做出了第一個樣品,并給自己的太太寫信說:“我找到它了:我們要發財了。”

在19世紀末期,已經出現了民用刀片,但普遍價格昂貴:在理發店剃須只需要10美分,但一把刮胡刀要S美元(相當于當前的130多美元)。從一開始,吉列就從品特的建議中吸取了經驗:把刀片的價格降低到5美分,但每個刀片只能使用6、7次——消費者的算計是,每次刮胡子的成本從10美分變成了1美分,而吉列的算計是,使用6、7次后,對方又會來買刀片——這種便捷而安全的產品,最終成為雙贏。
在吉列刀片上市的第一年,只賣出了51個刀柄,168片刀片,但第二年,他賣出了9.1萬把刀柄,124萬片刀片。
接下來的一戰則進一步成為普及吉列刀片的機會。看到了大胡子士兵在前線的新聞照片,吉列意識到,戰爭期間士兵把刮胡子的剃須刀和磨刀的皮條、磨石全套帶到戰場上是件成本高昂的事情,于是他以折扣價把刀片賣給政府,發到每個士兵手中。而美軍士兵的使用被推廣到了整個盟軍陣營。戰爭結束后,大批盟軍養成了使用安全剃須刀的習慣,也把吉列產品帶到了世界。
事實上,吉列的夢想一直是雙重的:“先讓世界變得更好,再發明一個好刀片”。早在1894年,他就寫就了一本《人類的遷徙》,闡釋其胸中的烏托邦設想。
在其晚年,吉列將大量時間用于周游世界,因為他本人的形象被用于公司廣告,他在各地都常被認出,很多人驚訝地表示:這居然是個真人,而非廣告設計!